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所羅門·阿希是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家,他通過20世紀50年代的線段實驗,向世人展示了人的想法是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併成為了心理學教科書上絕對不能落下的著名學者。

線段實驗的內容大致如下。

阿希招募了一批實驗的被試人員,在這其中阿希安排幾個工作人員在其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員和真的被試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子,而且,這些年輕人在參加這個實驗之前從來都沒有見過面。真被試者和工作人員圍坐在實驗室的桌子周圍之後,研究人員進去了觀察室內,實驗開始。

研究人員先給被試者們先給被試人員看了第一張卡片,卡片上畫著一條直線。展示完第一張卡片之後,研究人員把第一張卡片收了起來,之後,又拿出了第二張卡片。第二張卡片上畫著長度不相同的三條直線,研究人員讓他們依次大聲地說出這三條直線中哪一條直線的長度與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相同。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在前幾次的實驗中,混入其中的工作人員和真的被試人員都輕易地說出了正確答案。但是,在正確答案是第二條線的情況下,如果工作人員都說是第三條線,那麼,真的被試者會做什麼樣的回答呢?如果被試者和工作人員一樣選擇錯誤答案,那麼,他就屈服於集體的從眾壓力的人;如果被試者說出了正確答案,那麼,他就屬於排除了從眾壓力,遵從事實的人。

在123名被試者中,有大約67%的被試排除了集體的壓力,說出了正確答案。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自己要說出正確答案的事實,感到非常恐懼。

而且,大約有33%的被試者在苦惱之後,終於屈服於集體的壓力,選擇了錯誤的答案。

從眾是本能。我們都有著看到別人的行為之後,調整個人行為的本能。如果沒有這種本能,就不會有人類共同體,也不會有文化。

“我也用一下別人製作的工具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欲求,所有新發現才會那麼容易得到傳播;如果沒有從眾本能,那麼,我們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進行學習的能力,也將失去意義。也就是說,從眾是由於人類的社會性。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多虧了從眾本能,我們才可以輕鬆學習到別人經過失敗之後獲取的經驗;也正是因為有了從眾本能,我們才能減少犯錯誤的概率。而在這些被避免的錯誤當中,有的可能就是威脅生命的致命錯誤。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善於從眾的祖先們的子孫,而那些不懂得從眾的先人們早已在進化的過程中被淘汰。

但是,任何事情都存在著兩面性。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定從眾效應就是完全積極有益的,所以在某些時候,我們仍然需要拿出堅決的態度去戰勝從眾的本能。例如,但凡成功的人,普遍都有股特立獨行的氣質,當別人對電腦的潛在價值做出保守評價時,那些仍然堅持鑽研電腦的技術人員引領了今日的IT革命。也就是說,從眾本能對於人類所起的作用雖毋庸置疑,但懂得什麼時候從眾,什麼時候堅持個人觀點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勝者。

心理學:有時候不想從眾,卻難以抗拒深深的恐懼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