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永葆年輕的祕訣

要遠離那些總想用年齡讓你焦慮的人,要和那些不懼變老的人做朋友。

晨讀|永葆年輕的秘訣

  前陣子和一位18歲少年聊到電子設備的連接,稍稍有點複雜,他便說:“我老了,搞不懂這種高科技了……”

  “我老了”的說法,以往只在爺爺奶奶輩兒的人口中聽到,後來成了油膩中年的口頭禪,近來更是頻頻被年輕人用到。

  這並非新現象。蘇軾三十多歲時,便自稱“老夫”,形容自己出城打獵、滿懷抱負是“聊發少年狂”;而英國有本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一個老人的愛》,書名很像講夕陽紅之戀的,翻開一看,那個被稱作“老人”的男主角剛五十……之所以被叫做“老人”,是因為當時人均壽命才40歲。至於蘇軾所在的宋朝,人均壽命更“捉急”,大概只有30歲。

  據國家統計局報告,由於戰亂、饑荒、夭折、缺醫少藥,直到194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還只有35歲。隨著生活和醫療條件提高,到1981年就變成了68歲,2019年已是77歲了;而1953年時,整個上海只有一位超過百歲的居民,如今好幾千人,活到90來歲更是家常便飯。

  大詩人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要記住,他說這話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歷朝歷代的帝王也不過人均活到四十來歲,普通人能活過三十就不錯了。而現在,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翻了數倍,但很多人還在用一千多年前的心態和觀念活著,動不動就“我老了”、“不中用了”,其實是為自己的惰性和不努力找藉口而已。

  那些聲稱“我老了”的人大多不知道,科學界定的人類年齡為三種:年代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

  “年代年齡”是按出生年份計算的年齡,也就是自然年齡。根據目前世衛組織對人類自然年齡的劃定,60歲之前還只是中年人,正處於壯年期。

  至於“生理年齡”,指生理器官反映的人年輕或衰老程度,是從醫學和生物學角度衡量的,所謂“你看起來好年輕”、“他比實際年齡看起來老很多”,其實就是用面容長相身材等生理指標推測的生理年齡。

  我們無法改變身份證上的年代年齡,卻可以通過飲食、作息、鍛鍊和保養改變生理年齡。而“心理年齡”,那更是完全由各人自己掌握。有些人不管多大年紀,整天不是無所事事就是哀嘆衰老,但有些歲數大的人,活得比年輕人還精彩:

  81歲的薛敏修,堅持學完天津大學四年本科課程,會五門外語,攝影、電腦修圖、游泳樣樣精通;90歲的江敏慈,入駐年輕人扎堆的網站發視頻,收穫了136萬點贊和1000萬播放量;90歲的森浜子,堅信“玩得好才能活得好”,電子遊戲打得比小青年還帥,目前是世界最高齡遊戲主播,迷妹迷弟無數。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白髮老媽梅耶,69歲成為歲數最大的模特,70歲宣佈“不會退休,人到七十更精彩”;71歲出版《人生由我》;72歲分享了永葆年輕的秘訣:

  要遠離那些總想用年齡讓你焦慮的人,要和那些不懼變老的人做朋友。老,是一件好事,它不僅是年齡的增長,更是智慧、從容、積極和樂觀。(曲玉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