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隨著白露節氣的過去,晝夜溫差日益增大,幾縷涼意憑空而至,為這個清秋又增添了幾分味道。

時光飛逝,轉眼已經是“詩寫清秋”系列的第六篇了。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們陪著諸位書友一起從詩詞中看過祖國山河之美,感受過愛情、友情的懇切動人,更從中探尋過古人格局之大、情懷之偉。2020是特殊的一年,隨著抗疫逐漸成為生活的一種常態,一年的光陰也已輾轉過去三分之二。如今,伴著對光陰流逝的感慨之心,讓我們一道去到古詩詞中,去探尋一下千百年前的歷史雲煙吧!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會說:人是社會的人,同時人也是歷史的人,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複雜集合體。詩人當然也無一例外地要經歷或大或小的歷史事件,而且,越是歷史轉折、風雲變幻的歷史關頭,詩人們往往越會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詩詞。漢高祖劉邦就曾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詩歌的名字叫“大風”,其實可不是寫一陣風這樣簡單。它背後所涵蓋的歷史背景,不僅有當年楚漢相爭的風雲莫測,更有漢邦初定的內憂外患。

漢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十月,驍勇善戰的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高祖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的途中,劉邦順道回了一趟自己的故鄉——沛縣(今江蘇徐州),把昔日的好哥們兒都叫來,一同歡飲慶祝。這首《大風歌》正是在劉邦宴飲正酣時擊鼓所歌。

一些門外客或許以為,高祖劉邦敗楚霸王得天下,不正是志得意滿坐擁天下之時嗎?其實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是最難的。新建的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已平,但北面的匈奴仍然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大漢王朝的危機是此起彼伏,一刻沒停過。這樣的境地之下,劉邦怎麼能不心緒翻湧?簡簡單單的三句《大風歌》,背後蘊藏的,卻滿是大漢繁盛前夕的艱辛。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大風歌中守衛大漢的勇士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之前寫家國情懷時,我們說到了一個典例,這這個人就是“老杜”杜甫。綽號“詩聖”,和“詩仙”李白呈雙峰對峙之勢的又一位詩壇巨咖。今日說到歷史,還是免不了要把老杜拉出來作一番文章,誰讓他的詩向來有“詩史”之稱呢?

杜甫之詩堪為史,千百年來都是不爭的事實。早在老杜還在世時,晚唐《本事詩·高逸》中就這麼寫了:“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後來宋人宋祁也在《新唐書》的《杜甫傳》裡明明白白地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以詩寫史的杜甫

舉個典型的例子,杜老的“三吏三別”,正是唐代“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反映。這六首詩書友們應該都不陌生(至少名字鐵定是不陌生的),“三吏"指的是《新安史》《石壕吏》《潼關吏》;而“三別"則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時間重回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叛軍從范陽長驅南下,攻陷洛陽,次年稱大燕皇帝,不久又攻陷長安。結果唐至德二年(757年),本該局勢大好的安祿山卻死在了自己兒子安慶緒的手中。唐軍乘亂回擊叛軍,收復了兩都。至德三年(758年),九節度使圍攻鄴城,形式看似一片大好,肅宗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但九軍無統帥,各自為政,又生生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結果就是後來鄴城之戰中,唐軍敗得一塌糊塗。

我們看看同時期的杜甫在幹啥——至德三年(758年)年底的時候,四十多歲的老杜剛離開華州,去往到洛陽、偃師探親。此時正趕上安史叛軍進逼洛陽,杜甫眼中所見,無不是備戰的緊張氣氛和百姓的困苦不堪。杜甫本就是個悲天憫人的儒人,尋常時候看見那麼一兩位可憐人,尚且百感交集,更何況是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激動的心,顫抖的手,不朽的詩史,就此華麗誕生——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杜甫《新安吏》節選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杜甫《石壕吏》節選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杜甫《潼關吏》節選

莬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杜甫《新婚別》節選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杜甫《無家別》節選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別》節選

國家危難之際,所有小事無不成為了“大情”,平凡的百姓為了國家的安定,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每一幀動人的畫面,最終都在杜甫如有神助的筆下,成為青史的風煙。

當然,除了“三吏三別”,老杜還有太多這樣反映歷史波瀾壯闊的詩,譬如《春望》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悲陳陶》、《悲青坂》了,《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了……如果把這些連在一起,怕是可以成為一部唐代重大歷史事件的通覽。這裡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杜甫筆下的民間疾苦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有唐一代,出現一個老杜,足以為當時的一面“歷史鏡子”,自然是文學之幸、家國之幸。當然,青史漫漫,老杜只站在其中一個節點,看到前看不到後,自然不能盡述。所以當然不能全部指望一個老杜。舉個稍許冷門的例子,歷史發展至明清易代之際,兩個封建王朝經過一番殘酷的鬥爭,最終朱明王朝滅亡,清起而代之。但是,一些長期受程朱理學薰陶的明代遺民不甘異族壓迫統治,仍在堅持抗清鬥爭。之前我們梳理中華書脈時講到的傅山傅青主,就是這麼一位堅定的反清義士。同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也是其中非常突出代表。他那首流傳很廣的就義詩《別雲間》是這樣寫的: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順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僅僅15歲,從父允彝、師陳子龍在松江起兵抗清,最終兵敗,其父允彝自沉於松塘而死。兩年後,仍舊在圖反清大業的夏完淳也終為清廷逮捕,被解送南京赴死。經典的《別雲間》正是作於這一時刻。透過此詩,我們看到少年赴死決心的同時,亦看到山河易主、生靈塗炭的瘡痍。這是歷史車輪向前的軌跡,縱然殘酷而無法避免。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夏完淳父子

這樣悲壯的畫面,想必老杜看了會十分傷感。好在他也看不見。其實經典的歷史畫面,從來也未必是當事人的親歷親述。東漢末年,三分天下,赤壁之戰,好不壯烈。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與曹操大軍對決,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讓東吳都督周瑜一舉成名,也使得中國的軍事政治中心不再僅限於黃河流域。此一戰作為我國古代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歷經千古,仍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留下不知多少膾炙人口的詩詞佳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雪堂遷客,不得文章力。賦寫曹劉興廢,千古事、泯陳跡。

望中磯岸赤,直下江濤白。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為予窄。”

——辛棄疾《霜天曉角·赤壁》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李白《赤壁歌送別》

“日淨山如染,風暄草欲薰。

梅殘數點雪,麥漲一川雲。”

——王安石《赤壁山》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赤壁之戰

昭君出塞,歷經千年風沙,本該止於歲月,掩於青史。卻因一位絕代佳人自帶的幾分傳奇色彩,也成為了詩詞人心中抹之不去的硃砂: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一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王昭君二首》其二

“斂容辭豹尾,緘怨度龍鱗。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

妝鏡菱花暗,愁眉柳葉嚬。惟有清笳曲,時聞芳樹春。”

——駱賓王《相和歌辭·王昭君》

“自矜妖豔色,不顧丹青人。

那知粉繢能相負,卻使容華翻誤身。上馬辭君嫁驕虜,玉顏對人啼不語。

北風雁急浮清秋,萬里獨見黃河流。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可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相和歌辭·王昭君》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昭君出塞

……

古詩詞中的歷史名場面其實還有很多,從荊軻刺秦前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西晉南下滅吳的“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到大唐盛世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再到宋室山河破碎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時光的流轉,歷史的變遷,不僅在史冊裡,亦在詩詞的每一個字眼裡。

總的而言,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多讀古詩詞,我們能夠對中國歷史風雲的變遷更加明瞭,反過來,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也是我們學習古詩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如此相互共通,才是文學修養提升之道。同理,文學和藝術又是這般。欲學好書法,最好也要積累一定的文學修養。如此,字也變得有靈魂了。

詩寫清秋(六) 古詩詞中的歷史雲煙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金秋迎雙節,本心送書香(國慶中秋特輯)”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或通過本心書法(點我訪問)官網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