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導讀

清朝定鼎中原江山之後,他們一脈沿襲了明朝的統治體系,在清朝時期,總督和巡撫都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他們的手中掌握著非常龐大的權力。

設置了省、府、縣三級。總督和巡撫都是地方高級官員,總攬軍、政和監察大權,可以說都是封疆大吏。

清宣統年間,滿清一共有九位總督,包括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

下面筆者會娓娓道來清朝未期最後的九位總督們在民國時期的舊年往事。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趙爾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字公鑲,號次珊,一說字次珊,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奉天鐵嶺(今遼寧鐵嶺市)人,一說山東萊州人,祖籍山東蓬萊,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時值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革命氣氛熱烈,奉天省革命黨人正準備約定時間舉義響應,趙爾巽以“保境安民”為名調集大軍準備鎮壓,革命被迫轉入地下。

民國元年(1912年)2月,趙爾巽的心腹謀士、保安會參議總長袁金鎧代趙爾巽草擬的“東三省反對共和十二條”。在外交上也是隻承認清朝與各國所訂的條約,其他“概不與聞”。隨後趙爾巽、張作霖、袁金鎧等人周密策劃,對奉天乃至東三省全境的革命黨人和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

中華民國成立後,趙爾巽被解除職務,隱居青島。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後,多方拉攏有名望的人士。曾邀請趙爾巽出山,趙爾巽以“不當貳臣”拒絕,雖然答應國史館長之聘,但趙爾巽以生病為由,遲遲不肯動身赴京。

民國三年(1914年)3月,袁世凱下令成立清史館,聘請能員編撰《清史》,定趙爾巽為館長,于式枚、劉廷琛二人為副館長。民國六年(1917年)後,費用幾乎到毫無著落的地步。趙爾巽對清王朝心懷眷戀之情,認為事關一代國史,“失今不修,後業益難著手”,再困難也“不敢諉卸”。一方面節約開支,敦促同仁加快進度、多盡義務,一方面以其資望向各軍閥募捐,並言:“不能刊《清史》,獨不能刊《清史稿》乎!”

民國十六年(1927年),趙爾巽花費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終於付梓。同年9月3日,趙爾巽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直隸總督——張鎮芳

張鎮芳,字馨庵,號芝圃,河南項城閻樓村人,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其先世從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徙項城虹橋(老城),經過幾代人的慘淡經營,積蓄日豐。其祖上以耕讀傳家,曾於虹陽鑄書樓,藏經史等書萬卷。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遭御史彈劾,乃自請辭去練兵大臣等八項職務。清廷明升袁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暗奪袁的軍權。直隸總督一職,才由張鎮芳代署(從一品),因此他成了滿清最後一位直隸總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張鎮芳為家鄉捐銀六萬兩,開辦百冢鋪師範學堂,比河南大學早辦六年。

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項城地勢低窪易澇,災荒更重。張鎮芳特捐銀四千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委任張鎮芳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民國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無方亂殺青年”之名將張鎮芳撤職,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民國四年(1915年)張鎮芳主持官商合股的鹽業銀行,以抗外資。原清政府的江南提督、袁世凱政府的江蘇都督、長江巡閱使張勳,一貫嚮往帝制,他的軍隊繼續留著清朝的髮辮,號稱“辮子軍”,他自稱“辮帥”。

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凱死後,張勳不僅自成一個軍閥派系,還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督軍團),旨在策劃復辟。此時北洋政府內部明爭暗鬥,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總理職務,想借張勳的力量驅逐黎元洪。於是張勳就以調停之名,帶5000辮子軍進京逼黎去職。而各派復辟勢力也一齊湧向京津一帶。

當年7月1日清廢帝溥儀宣佈復位,還大肆封官授爵,張鎮芳被封為議政大臣兼度支部尚書。經過12天,遭到全國人民反對,復辟徹底失敗。張鎮芳以內亂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轄審理,被判無期徒刑。但張鎮芳神通廣大,為之說項者多挾有大勢力,(如東路軍司令段芝貴等)經過多方通融又由其子張伯駒以張鎮芳名義義捐賑款40萬元,判刑後隔兩天,以病為由保外就醫,送回天津,坐牢3個月後重獲自由。

張鎮芳出獄後,住天津的時間多,此間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並未介入政治,有時回項城小住。1920年任北方銀行董事長.。1928年棄政從商,任鹽業銀行董事長。

1933年病卒,時年70歲,葬天津東南郊吳窯村。

兩江總督——張勳

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

1920年5月,張作霖向徐世昌提出恢復張勳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之職,被張勳拒絕。1923年9月12日,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 張勳逝世後,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或敵或友,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幾乎都對其孤忠大加讚美。

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1911)字鶴齡,滿洲正白旗人。歷任陝西督糧道、山東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江西巡撫、江蘇巡撫、工部右侍郎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熱河都統、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革命黨人彭壽松從日本回來,在爭取到福建新軍協統許崇智等人的支持後,決定在1911年11月12日發動起義。1911年11月8日,福建諮議局議員勸告閩浙總督松壽交出政權,但松壽腦子不開化,偏要頑抗到底。受此刺激,革命黨當 天晚上便發動起義,松壽也組織了旗兵拼死抵抗,雙方竟然激戰了一個晚上。

最後,革命黨和新軍擊潰旗兵,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福州將軍被擊斃。

湖廣總督——瑞澄

瑞澄(1863~1912年),滿洲正黃旗人,字莘儒,號心如,博爾濟吉特氏,貢生。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1906年任江西九江道臺,旋調任上海道臺。任內接收商辦閘北工程總局,更名為北市馬路工巡總局(後發展為上海巡警總局),自任督辦。1907年奉命在轄境內禁絕煙館,交總工程局辦理。該局總董李平書即組織南市商團公會,由其撥發步槍120支,協助查禁菸館。

次年授江西按察使,官至湖廣總督、會辦鹽政大臣。辛亥革命前曾在武漢殘殺革命黨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棄城而逃,不久死於上海。

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1875年—1945年9月15日),字堅白,山東無棣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

1910年因賄賂慶親王奕劻而升任兩廣總督兼署廣州將軍,頑固擁護帝制,反對民主共和,大肆捕殺革命黨人。1911年4月指揮鎮壓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成功後,攜款潛逃日本。袁世凱執政後回國,1915年因擁護袁世凱復闢帝制而被封為一等伯爵。袁世凱死後,張鳴岐逃往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與白堅武狼狽為奸,勾結日本特務。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公開投靠日本,淪為漢奸,歷任漢奸要職。1945年3月,日軍瀕於戰敗之際,張鳴岐又與王揖唐、殷汝耕等人發起乙酉法會,祈禱“大東亞戰爭必勝”。

1945年9月15日,張鳴岐在民眾的一片罵聲中死去,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陝甘總督——升允

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姓多羅特氏,字吉甫,號素庵,八旗蒙古鑲黃旗人。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宣統元年,升允曾因上疏反對立憲,以妨礙新政之過失被革職,之後寓居西安滿城。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又重新被啟用,任陝西巡撫,總理陝西軍事。升允率甘軍東進,連下十餘城,逼近西安。

1912年2月,清帝溥儀退位,甘軍得知消息,拒不與革命軍作戰,升允西退。此後往來於天津、大連、青島之間,結納宗社黨人,圖謀復辟。

升允為了復辟清廷東奔北走,顛沛流離,尤其是在主政西北十餘年來以來,更是煞費心血,但終於一事無成,不免心情鬱悒,漸染疾症,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1921年夏,升允受他的朋友、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羅振玉力邀,全家從青島搬至天津羅振玉當時在法租界德鄰里的一幢別墅里居住。當時,馬福祥調任綏遠都統後,每年派人赴津,向升允專致“敬儀”,每次約為銀元數百元。1931年9月20日,升允病亡天津,時年73歲。

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1845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1905年5月,調任建昌道,負責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亂,處理川藏地區的事務。不久升任川滇邊務大臣。錫良離開四川后,趙爾豐代理四川總督之職。

1908年2月,改任駐藏大臣,1911年4月調署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屠殺請願民眾,激起川省各縣人民的強烈反抗,時人稱為“趙屠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1月22日和25日,成都召開四川官紳代表大會,宣佈脫離北京政府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原諮議局議長蒲殿俊任軍政府都督,陸軍第十七鎮統制朱慶瀾任副都督。但是局勢並不穩定,12月6日,軍隊突然譁變,蒲、朱逃走,軍政部長尹昌衡平定叛亂,被推為都督。

當軍隊譁變時,應一些紳商的請求下,趙爾豐以總督的名義張帖佈告以安定軍心,因此,事後人們懷疑兵變是趙指使。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並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處決於皇城“明遠樓”,趙爾豐死前,罵不絕口。

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1860—1925),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又仲仙,號悔庵,又有仲宣、仲軒、宓生等稱,晚號蛻叟。晚年在蘇州築宅,室名蛻廬。

清朝滅亡後,末任總督們將何去何從?是愚忠殉國?還是晚節不保?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升為廣西巡撫,旋調雲南巡撫。1902年12月署貴州巡撫。1904年5月,調任廣西巡撫。1905年冬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907年病免。1909年2月,升任雲貴總督。

辛亥革命時,被蔡鍔禮送出境,與王芝祥、于右任等在北京組織國事維持會;於1913年12月被袁世凱任為政治會議議長、翌年5月改任參政院參政。十月任審計院院長。1915年10月袁世凱稱帝時,封其與徐世昌、趙爾巺、張謇為“嵩山四友”。次年6月袁死後,避居天津。

1917年夏,黎元洪與段祺瑞在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發生“府院之爭”。5月黎元洪下令罷免段的國務總理後,李被黎任命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因張勳復辟,李經羲就任不足一週即去職,後人把他稱為“短命總理”。

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年65歲。

結語

以上就是幾位封疆大吏的下場,有的愚忠殉國,有的壽終正寢,還有的做了漢奸走狗。最讓人嘆息的大概就是趙爾豐吧。清朝體制內不是沒有人才,只是無法人盡其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