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生活在皇城根下,去什剎海溜冰,在衚衕裡聽鴿子哨,到公園裡看北京的大爺大媽們練功、唱戲,幫家裡換煤氣罐,老北京生活的一點一滴浸透入我的血液中,我用相機記錄著我的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鏡頭中的古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古蹟,我追隨著北京的父老鄉親們,用一張張照片告訴世界,咱北京人的生活,這是一種說不盡的樂趣,道不完的享受。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在故宮午門前踢球的孩子們

故宮午門是紫禁城的正南門,紫禁城坐北朝南,因此午門就成為故宮的正大門,享受“國門”的待遇,被稱為“大明門”。能夠從午門進出皇宮的人,只有皇帝、皇后、狀元、榜眼、探花。建國後,午門前的廣場成了咱老百姓納涼、健身的地方。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龍潭湖公園春節廟會

逛廟會是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之一,除了“廠甸廟會”之外,還有“地壇廟會”、“白雲觀廟會“,”龍潭湖廟會“也是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盛會,規模大,已經創辦36年之久,民間藝術表演、書市,以及小吃一條街各種節目讓人眼花繚亂。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2010年春節,什剎海冰場。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冰場上玩冰車的小姑娘,玩兒累了,吃串冰糖葫蘆。

冬天去什剎海冰場溜冰是我兒時生活的記憶,冰場上有滑冰的,也有玩冰車的,玩累了,吃串冰糖葫蘆,心裡美滋滋的。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什剎海冬泳者

每年冬天在什剎海都有一些人在堅持冬泳,你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站在岸邊看著他們在水中馳騁,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毅力和勇氣。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後海的”衚衕遊“

還有冒雪陪著遊客“衚衕遊”的三輪車師傅們,辛苦了。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午休的師傅們

盛夏的中午,師傅們停車在衚衕裡,伴隨著知了的叫聲,車上打個盹,緩解疲勞。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遛早的鷯哥

什剎海河邊跟著主人遛早的鷯哥,“提籠架鳥”是老北京一景,北京人講究養會說話的鳥,比較常見的是鸚鵡、八哥、鷯哥,訓練好了,學說話、學唱歌、背唐詩都不在話下。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衚衕中的紋身店,在店外營業。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衚衕中的小販,在等附近的小學校放學的孩子們。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沒改造前的前門衚衕。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衚衕中的年輕母親和嬰兒。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居住在衚衕裡的北漂歌手。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給爸爸打酒去。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換煤氣罐,現在仍然是一部分北京人生活中的必需。


北京的文化是衚衕的文化,衚衕與大街相連,但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靜的。衚衕裡很多房屋已經殘破,有的地基已經下沉,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著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曾經的繁華盛世。近年來,市政府一直在改建衚衕,改造後的房屋寬敞明亮,衚衕裡的也街道鋪上了方磚,出行方便。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2007年,在通州城中村賣雞的小販。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2011年,亞運村附近,放風箏的人們。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2010年,中關村的停車場。


北京有居住著大量外地人口的城中村,也有一片又一片拆遷的空地,轉眼又蓋起了高樓大廈,十年前的中關村停車場,現在又變成了什麼樣?北京城的變化日新月異。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公園裡的情侶。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在公園中練軟功的老者。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景山公園裡跳繩的人們。

景山公園與京城的其他皇家園林公園一樣,是咱京城百姓的娛樂場所。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北京殘奧會後,一位穿著類似於“刀鋒戰士”J形假肢的人在行走。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騎著造型奇特的自行車的“老外”。

在北京街頭,看見什麼街景兒都別驚訝,穿著類似於“刀鋒戰士”J形假肢的人,還有騎著造型奇特的自行車的“老外”。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2019年春節,第一屆故宮過大年廟會。


心鏡——鏡頭中的北京生活

故宮廟會上的孩子們。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近年來故宮文創產業不斷推陳出新,每年上億元的潮品爆款,讓故宮成了網紅。2019年春節,第一屆故宮過大年廟會引人注目。

2011年,“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正式成為“北京精神”表述語。短短8個字,表達了北京人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不同國度、民族的人,都能在北京找到發展的機會。咱北京人善良、厚道、好客。北京城緊跟時代的步伐,煥發了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