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話燕趙:河北蔚縣暖泉古鎮

暖泉古鎮位於河北省蔚縣西部,向西3千米就是河北、山西的省界。暖泉古鎮的歷史非常悠久:商周時期屬於代國,戰國時歸趙國代郡;秦、漢、三國直至兩晉時期均屬代郡,鎮西現存有高大的封土漢墓群;隋唐時期,這裡是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爭奪之地;五代時,作為燕雲十六州中蔚州的一部分被割讓給遼國;元代正式建鎮;明清時發展為“三堡、六巷、十八莊”,成為蔚縣西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古鎮之所以得名“暖泉”,是因為鎮內有一處泉水,“其水澄清如鑑,三冬不凍”。暖泉之水源出兩處,一處出自鎮中心的逢源池。該池東西兩側各設一石門,稱“龍口”,泉水經東西龍口湧出,沿著環村的明渠澆灌著鎮東、鎮南的土地,最後流入壺流河水庫。據說數九寒天暖泉水流出1.5千米外都不結冰,令人歎為觀止。另外一處水源是位於唐代古剎華嚴寺前的佛鏡,這是一個直徑約18米的圓形水池,池圓如鏡,水清可鑑,故名“佛鏡”。據傳說,“佛鏡”可曉前世未來,分辨善惡是非。

明朝初年,暖泉所在地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的拉鋸地帶,明廷實行軍屯制度,在這一帶大量修建村堡,出現了“逢村必堡”的壯觀景象。在暖泉鎮上就建有北官堡、西古堡和中小堡三座互為犄角的城堡。一旦戰事爆發,三堡可互相支援、配合作戰。北官堡位於鎮東北,修建最早,規模最大。西古堡與中小堡僅一巷之隔,位於鎮西南,可就近保護暖泉鎮的街市,居民如果遇襲可以迅速躲入堡內。西古堡和北官堡規模較大,平面近正方形(不計甕城),邊長約260米。中小堡規模較小,平面呈南北走向狹長的矩形,長約150米,寬僅50米。


金戈鐵馬話燕趙:河北蔚縣暖泉古鎮


西古堡

我的暖泉之行從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西古堡開始。西古堡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戲樓為一體,是三座城堡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西古堡設有南、北兩門門外各修築一座甕城,整個城堡的外形呈“中”字形。甕堿只朝東面開門,屬於“扭頭式”城門,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古鎮的道路均從西面來,需繞道東邊才能進入城堡。甕城城牆高達10米左右,相比其餘堡牆更加高大,一方面提高了城門的安全係數,另一方面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從四面圍攻攻入其中的敵人,即所謂“甕中捉鱉”。甕城內側用青磚包砌,外側則是堅固的夯土。

南甕城中央是戲樓,其特別之處是戲樓兩側各有一耳房。我從戲樓西側的磚雕垂花門進入跨院,來到地藏寺(俗稱“閻王殿”,建於清代順治年間)。該寺分上下兩層,天井式建築,一樓牆上的磚雕很是精美。然後從地藏寺上至二樓,到達甕城頂上的平臺。這座平臺是西古堡的制高點,向北可以眺望古鎮全景,向西可以俯瞰南甕城。向東望去,可以看到遠處方方正正的打樹花劇場、50米高的七級玻璃塔和一座寫有“家國”字樣的仿古堡門。

隨後我從南甕城穿過城門,進入西古堡的內部。堡內有貫穿整個城堡的南北幹道、東西幹道各一條,平均寬度為5米左右,它們將城堡劃分為大小相等的四個象限。此外沿東、西、南三面堡牆牆根還有一圈道路,寬度較寬處達8.4米,窄處也有將近5米。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堡牆倒塌或滑坡造成房屋損壞,另一方面是當敵寇來犯時,牆根下留有足夠的空間可供調動人馬和運輸給養。

古堡東南象限是明清婚俗館,不過是一進空蕩蕩的院落,掛滿了紅燈籠。東北象限的民居院落曾是熱播電視劇《亮劍》的拍攝地,比較有看頭。院中央堆著許多軍火箱,屋簷下整齊擺放著大刀片、三八式步槍和榴彈炮等電視劇裡的道具。三間廂房裡各有一個八路軍仿真蠟像,逼真到了面對面都難辨真假的地步。

不遠處是遼宋博物館,這應該是暖泉景點中內容最豐富的一處。門口一間展室介紹了蔚縣和暖泉的歷史,以及蔚縣的古堡、戲樓和寺廟。裡面一進院子才是遼宋戰爭史展廳,以圖文和實景復原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遼國曆史、遼宋戰爭史和楊家將事蹟,文字非常詼諧,令人印象深刻。

金戈鐵馬話燕趙:河北蔚縣暖泉古鎮

暖泉書院

從西古堡北甕城東面的“扭頭式”城門出來,走不遠就看到中小堡的堡門,正對著一間觀音殿。中小堡裡面是一條普通的街道,兩側都是新建築。再前行不遠就是小吃街,我在這裡大快朵頤,品嚐了好幾種當地美食。小吃街旁邊便是鎮上另一處名坐北朝南的暖泉書院。

暖泉書院是元代工部尚書王敏的家塾,又稱王敏書院。王敏一生勤奮好學,為培養家鄉人才,並希望他們在科舉中奪得魁星,故修建這座書院。

進書院大門就可看到泮池和泮橋,泮池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意即“洋宮之池”,是官學的標誌。池上是小巧的石拱泮橋,橋尾有欞星門牌樓,上面題寫“源遠流長”四個大字。穿過牌樓進入書院內庭,正面是主體建築五開間的涼亭,涼亭前有一口石砌的八角井,寓意集四面之來客,聚八方之賢才。在涼亭東面是一座魁星樓,三層重簷四角攢尖頂,油飾彩畫,雕樑畫棟。樓內有魁星神像一尊,名為“魁星點鬥”,意思是隻要魁星將手中筆指點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登科的文人。在涼亭的後面,就是暖泉的源頭之一——逢源池,呈正方形,邊長約為27米。

金戈鐵馬話燕趙:河北蔚縣暖泉古鎮

北官堡

北官堡位於古鎮東北部,是暖泉三堡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北官堡的南堡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上有城樓,但周圍沒有甕城。城樓為魁星閣,單簷歇山式門樓,中間懸有額匾“大魁天下”。堡門上留有厚厚的黑褐色鐵鏽,是上百年“打樹花”的鐵屑累積而成的,凝固了歲月的痕跡。

“打樹花”是當地古老的民間社火,用熔化的鐵水潑酒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得名“樹花”。以前只有在元宵節期間才打,現在為了吸引遊客建有打樹花劇場,每逢週末都有演出。

穿過堡門,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兩側的民居呈魚骨狀分佈。北官堡仍是居民區,沒有被開發。大道走到底,不見北堡門,而是一個丁字路口。我按照路標指示的方向,在路口向左再向右拐上坡,終於找到了始建於元代的盧家小堡,這是北官堡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盧家小堡南門上面建有三清殿,南面門額題字為“眾妙門”,北面門額題字為“捧聖關”。相傳,盧姓人家最早在此繁衍生息,建起了盧家小堡。後來,宗、劉、侯、張四大家族遷至此地,在盧家小堡的外面修築城牆,建成北官堡,從而形成了“堡中堡”的獨特格局。

我在盧家小堡附近遊逛,找到一處可以俯瞰整個北官堡的制高點—村北的一個夯土高臺,看起來是一座烽火臺。在臺前的高地上往北看,是一片深陷在地平面之下的“地下村莊”;往東看,遠遠可見天際藍色的壺流河水庫;往南看,則是北官堡全景,寫有“人文蔚起”字樣的南堡門、遠處的打樹花劇場和玻璃塔清晰可見。據說在烽火臺下面還有地道,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兵和屯兵,一方面也能及時疏散和隱蔽。

走在暖泉古鎮壁壘森嚴的古堡間,眼前似乎閃過烽火硝煙,金戈鐵馬,殺聲震天。一時間,不知今夕是何年。


金戈鐵馬話燕趙:河北蔚縣暖泉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