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被朝臣和後宮稱為“官家”,而沒有籠統的稱為“皇上”或“萬歲”,這是《清平樂》劇組的用心之處。劇組全體人員的用心,使得這部劇口碑與熱度齊飛,評分與評價一色。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清平樂》劇照

今天說的“官家”,作為對皇帝的稱呼,最早使用的並不是宋朝,而是我國十六國時期的後趙。

“官家”的源頭。

後趙武帝石虎篡位,自稱大趙天王,封長子石邃為皇太子,卻寵愛石宣和石韜兩個兒子。石邃懷恨在心,想著向父親石虎學習篡位,對手下人無窮、長生和中庶子李顏說: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石邃要造反。石虎知道以後,就把石邃廢為庶人。當晚,石虎就把石邃一家都全給剁了。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石“官家”——後趙武帝石虎

當然,後來的皇太子石宣被石虎給燒成灰了,因為石宣幹掉了石虎最寵愛的兒子石韜。

會不會是石虎把“官家”這個詞用臭了,後來的同行直接棄用了?

北齊的魏收在《魏書》裡記錄了這件事兒。這是“官家”這個皇帝稱呼的第一次使用。

宋朝皇帝為什麼喜歡“官家”?

1、宋皇喜歡“官家”這個稱號,可能是因為這個馬屁。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酒量很大,幾乎沒對手,聽說侍讀李仲容也挺能喝,而且喝的越多,腦子越好使。趙恆找了個晚上,和李仲容比了一回。倆人小杯換大杯,灌得差不多了。趙恆問:“為啥天子叫官家?”李仲容說:

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也,故曰官家。

這馬屁拍的很有水平。“官家”和“三皇五帝”是一個水平。這還不是我說的,古人早有定論。拍出了文采,拍出了高度。比韋小寶直白地“鳥生魚湯”高級多了。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堯舜禹

趙恆聽了很高興。咱們接著喝。

這個馬屁故事還有一個版本,主角換成了宋太宗趙光義和禮部侍郎杜鎬。不管是趙光義還是趙恆,對這個解釋都很滿意。

2、文化人兒多了,不好糊弄。

科舉制度從隋煬帝開始,經過一個唐朝,到宋朝時已經相當成熟了。宋朝科舉取士每年平均近四百人。這些人都是經過十年寒窗的,學富五車的大有人在;而且思想還沒有禁錮,不像明朝,只考四書五經。《夢溪筆談》這樣的百科全書就是這時出現的。每年朝廷新招三四百文化人兒入職,你再糊弄人兒,還說你是上天派來管理百姓的,還叫天子?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53年間,換了五個朝代,十三個皇帝,都是“天子”,老天爺就那麼沒溜,有事沒事換孩子玩兒?再拿天子蒙人,就是智商的問題了。

3、“官家”比“皇帝”、“天子”顯得親民。

因為招錄人員多,來自平民的進士佔到了一半以上,皇帝有這麼一個隨和的稱呼,更容易得到寒門士子的認同。而這些寒門學子對社會的觀察瞭解更加全面,更容易做出對百姓有用的作為,從而緩和了朝廷和百姓的矛盾。

從高高在上、無限神秘的“皇帝”,變成隨和的“官家”,和百姓平常稱呼的“灑家”、“酒家”、“僧家”、“俗家”、“農家”、“詩家”、“內家”摻和在一起,更顯得親近,不那麼讓人反感或畏懼。

因為這些,宋朝皇帝更喜歡“官家”這個稱謂。

百姓也很喜歡“官家”。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歷朝歷代,皇上及皇宮使用的東西,都會被高度關注,並且加上各種專門的稱謂:內造,上造,貢品、御用、宮廷。一個普普通通的東西,因為皇家的使用,會被炒成天價。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追捧造成天價

趙匡胤的永慶公主,因為穿了件翠羽裝飾的貼繡鋪翠襦,就被趙匡胤給沒收了。理由是:

主家服此,宮闈戚里皆相効,京城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展轉販易,傷生寢廣,實汝之由。(《宋朝事實類苑》宋·江少虞)

翻譯過來就是:公主穿了,宮裡人就會穿,接著就是京城裡流行,全國流行,然後,全國翠羽物價上漲。

電視劇裡也用了這個事例,另外,劇中還有一個蜜餞原料漲價的事例。這些事例,很好地解釋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除了吃穿用度,宮中的稱謂也很快在民間開始流行。比如“官家”。

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因飲酒戲謔,自稱官家,為乳母所告。(《曾公遺錄》宋 曾布)

六歲的小朋友都知道官家是皇帝的意思,可以看出這個詞當時的普及程度。

除了“官家”之外,還有“爹爹”這樣的稱呼。這個稱呼,史料記載最早是宋高宗趙構的母親韋后所言。趙構把母親韋后從金國贖回,給她辦了生日,特意做了十幾根龍涎沉腦屑的蠟燭照明,給韋后顯擺,結果,韋后說:

爾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賜諸人,閣內亦然。


(你)如何比得爹爹富貴!(《四朝聞見錄》南宋 葉紹翁)

韋后:“你跟你爹沒法比!”(趙構的自尊心瞬間被擊穿。)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清平樂》劇照

在這之後,民間開始使用“爹爹”一詞,並且逐漸普及。(劇中提前到仁宗時,基本合理)

周邊藩屬國也用“官家”稱呼宋皇。

趙拱出使燕京,回來後寫了本書,叫《蒙韃備錄》在書裡記了這麼一條:

韃人在本國時,金虜大定間,燕京及契丹地有謠言云: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去處。

越南使節來朝,國書奏表上寫:

進上皇帝:天 下 〔州〕府國土不如大朝國土,無有國土得似大朝官家國土......

無論是朝廷的官員,後宮的侍從,宋朝的百姓,還是周圍的金、元,還是藩屬國,都稱呼皇帝為“官家”,可見宋朝“官家”的流行範圍之廣。

後來,元明清時,“官家”作為皇帝的稱謂,主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很少在典籍資料中出現了。

明清時期“官家”不再流行。

稱呼皇帝為“官家”,源於後趙,終於清,可為什麼在宋朝最流行?

考生 清代科舉

由於皇帝專制的加強,皇權迴歸神秘化,皇帝又成了天子。尤其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而且是替聖人立言,每句話都得有出處。鉗制了讀書人的心,科舉逐漸走進了死衚衕,“官家”這個親民性的稱謂,基本成了宋朝皇帝的代稱。

李師師家火起,驚得趙官家一道煙走了。(《水滸傳》)

讀到陳橋兵變處,千秋人恨趙官家。(《笏山記》清·吾廬居士)

一日登望潮露臺,聞委巷小兒爭鬧,呼趙官家者。壽皇曰:“朕呼之,尚不至。枉自叫耳。”(《西湖遊覽志餘》明·田汝成 )

相對來說,宋朝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朝廷和百姓關係比較緩和,科舉考試中平民的比例大幅增加,共同作用,推動了“官家”的大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