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方曲藝的“小熱昏”的由來和消亡

“小熱昏”是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曲藝曲種。蘇州也是“小熱昏”流行地區之一。這個曲種是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形成的。約在1905年左右玄妙觀已出現陳少亭、李阿土,等說唱藝人,陳少亭綽號叫“小熱昏”,這一曲藝名稱便是由此而來的。

蘇州地方曲藝的“小熱昏”的由來和消亡

唱小熱昏的一般以賣梨膏糖為業,演唱“小熱昏”只不過是為了招徠生意。賣梨膏糖的大多用一條小船為交通工具和生活住處。白天他們在船上熬製“止咳化痰”、“百果玫瑰”、“開洋肉鬆”等各式梨膏糖,下午或傍晚時到事先選好的場地去賣,如蘇州玄妙觀、石路小荒場等地。從船上往賣糖場地沿街走去時,不斷敲著小鑼以吸引觀眾。到了場地後搭起×字型木架,架子上擱塊木板,木板上放一隻裝有梨膏糖和演出用具的木箱,木箱上用油漆塗寫演出者的藝名,如“筱得發”、“筱德靈”、“筱哈哈”、“筱喜喜”、“筱咪眯”等。木箱上再放一盞馬燈(又稱“桅燈”)。在木箱兩邊放一張長條凳,賣梨膏糖的人站立在凳上。賣糖之前,先將一頂戲曲中扮演媒婆用的帽子戴在頭上,腦後扎一根翹起的假小辮子,眼睛上戴一付沒有玻璃片的大框眼鏡,咀唇上塗一塊自粉,身上加一件紅花藍底的布背心,扮成了似男非男似女非女的滑稽人。這個滑稽人左手用三指拎著小鏜鑼,右手執竹片敲打“鑼鼓經”,而後說“賣口”,俗稱為“三記一”,即每敲三記鏜鑼後說一句,如“晨光未到”、“人頭還少”、“初到貴地”、“先向各位討教”、“混一口飯吃吃”、“唱唱南腔北調”……。此後再換上用三塊紅木長條做成的“三跳”(又稱“三巧板”),兩手飛舞著敲打,人在長凳上前俯後仰,表現出高超的技巧。

“小熱昏刀演唱的內容有“時事新聞”、“社會新聞刀,如《九一八》、《一二八》、《馬占山東北抗日殺敵》、《上海某地某人殺親夫》等。此外還唱些民間流行小調、小戲,如《活捉張三郎》、《槍斃閻瑞生》、《蓮花落》、《哭妙根篤爺》等,但在唱“蓮花落”時更換“七星板”節拍配合。如果是夫妻雙檔演出有時還演雙簧。一般當唱到緊要關子的地方,停止演唱,進行賣糖。“小熱昏”在一個地方賣糖,因演唱內容有限,只能逗留五、六天,就要另換地方。

“小熱昏”所唱的曲調,唱“時事新聞”、“社會新聞”時,大都用“蘇灘”中林步青創造的唱“時事新賦”那種“賦子板”(類似流水板)來唱。常用的曲調還有“鑼先鋒”、“三跳賦”、“東海調”等。此外各地民歌小調,南腔北調都要唱。

三十年代,常在玄妙觀唱“小熱昏”的有筱得發、筱得利。蘇州唱“小熱昏”的還有顧長根、王阿毛、王筱靈(筱得靈)、楊寶根、筱嘻嘻、筱哈哈、筱咪咪等。其中尤以筱德利最為惡作劇,在糖箱上放一口小棺材、一隻小烏龜,賣糖時要是有人不買走了,他就敲棺材。

“小熱昏”後來有一支發展為“獨腳戲”。蘇州“小熱昏”自抗日戰爭後無影中消聲匿跡。建國初期在玄妙觀偶見說唱。1962年在蘇州也一度出現過“小熱昏”的說唱。目前,蘇州過去唱“小熱昏”的藝人均已去世,作為一個曲種的“小熱昏”在蘇州已經消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