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扎心的社交真相,是時候該重視了

​1

從古至今,中國是一個非常講人情的國家,想幹大事,關鍵靠自己,實現靠朋友。


的確,沒有朋友,你步履維艱。


其實,我一直好奇,左宗棠為何能讓胡林翼、林則徐等這些位高權重、學術高就之人,紛至沓來並全力以赴幫助他?


難道這單單是幸運與偶然?還是背後另有原因呢?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價值邏輯取向、發展歷程,又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意義呢?


胡林翼不僅是最早幫助左宗棠的朋友,還是第一位改變左宗棠人生的人,那你可能好奇胡林翼是怎麼認識左宗棠的呢?


一方面,胡林翼老家湖南益陽縣與左宗棠老家湖南湘陰縣相距不遠,胡林翼父親胡顯韶是當時益陽縣小秀才,而左宗棠祖父左人錦,國子監生,一個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大秀才。


到左宗棠父親左觀瀾,是湘陰縣的小秀才,舉人沒考上,只好立館教授徒弟,靠著學費養家餬口,而胡林翼父親胡達源,一路過關斬將,考到進士。


可以說,兩家之間的差距就是上一代拉開的,胡家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名門,上百畝田地,是個妥妥的大地主,相反左觀瀾乃鄉野教師,靠努力買下15畝耕田為生,生活僅好於農民。


那左觀瀾與胡達源相識,是因兩人同時就讀於嶽麓書院。加上左宗棠跟胡林翼他們共同的老師是賀熙齡,在城南書院成為校友。


當然,一開始左宗棠並沒有與胡林翼深交,他們成為知己是在一次參加考試的會地談論政治時,發現彼此發表的觀點總能碰撞出火花,等說到各自家世後,才知道上輩就是世交。


而胡林翼與左宗棠成為知己,是因氣味相近,氣質上的迥異,加上性格與才能之間的互補。


2

那說到互補,主要來自他二人不同的教育經歷。


胡達源考中進士,擔任貴州督學,在今天叫省教育廳廳長,胡林翼從小被祖父胡顯韶帶大,而能一手調教出一位探花的祖父,自然有能力培養胡林翼。


他一直用“情景式教育”訓練胡林翼,那啥是情景式教育呢?


簡單來說是,祖父用《四書》、《五經》等其中的歷史故事為教育引子,加以引導,講到重點就踩剎車,讓胡林翼自己悟道。


比如,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書中與作者有相似經歷,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樣做?


正因為這種長期訓練,胡林翼思維活躍,號稱點子鬼才,並能快速找到對策。


但左宗棠童年成長中刺激過多,造成心氣過剩。而胡林翼,在安義順河環境裡成長,心態平和說話,平時加上天資聰明,為人處事寬容大度。


古人衡量交友有三條標準:正直、寬容、見識多。


左宗棠正直,見識寬容;胡林翼寬容見識多,但卻正直。


所以兩人能夠達到完美的結合與互補。彼此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優缺點,本能的相互吸引。


3

把有才能的人推薦給珍惜人才的人。


1849年,胡林翼遷到貴州鎮遠知府,在得知左宗棠掛冠神武,他向雲貴總督林則徐寫信舉薦。


而在此時潛居鄉間的左宗棠,已經感染到知識分子的習氣,立即扔下鋤頭,坐在樹蔭下讀完舉薦信,非常激動的對胡林翼回信道:


我年底收到您的來信,也知道林大人的愛才之心,你的這份朋友間的真情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我感動不及。


但一直以來,以左宗棠對林則徐的瞭解,也是知根知底,當時他果斷放棄,拒絕進入林則徐的知府。


而拒絕原因是,左宗棠明白,在林則徐的手下,自己只能做一個小官。而他給自己規劃的人生目標是,做當代的諸葛亮。


而賀長林在之前就曾告誡他,不要自我限制自己的成就,貪圖小官小職。並且左宗棠很明白:強勢人物跟從強勢人物,人才難以盡情發揮。


就在這種情勢下,雲南巡撫張亮基改任湖南巡撫,在上任之前,胡林翼抓住時機,趕在張亮基上任之前給他寫信,極力推薦左宗棠。


他將上次的推薦語,翻出來精心提煉,全方位評價了左宗棠。並在最後特別強調交待左宗棠的才能中國第一。張大人你若錯過,可能你以後不會再遇到這種人才。


如此一來,一個鄉下舉人被說成才能中國第一,這似乎有點太誇張了吧,但張亮基反倒一點也不反感。


原因是,張亮基和胡林翼是故交,張將軍早年做太守時,是胡林翼向道光皇帝極力推薦,所以他才一年內連升三級,坐上雲南巡撫,擁有如此成就。


而人心的規律說的是:對你有恩的人,說話越誇張,你自己越重視。


而張亮基當時膽戰心驚,因湖南戰局危在旦夕,自己初來乍道,再找不到人才,那湖南自身難保,自己的官帽也會掛不住。


於是他三顧茅廬,才把左宗棠請出山。


於是乎,張左聯手一年下來,成功碾壓太平軍,守住湖南。張亮基也因此戰功升任湖廣總督,一年後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左宗棠告別,賦鄉隱居。


不期而遇靠緣分,相互交往靠才華。


1835年,陶澍從胡林翼口中瞭解到左宗棠,經過了解之後,加深新的印象,如果不是後來的見面,陶澍(shu)不會輕易肯定左宗棠。


陶澍會見左宗棠,一是因胡林翼舉薦,二是被左宗棠過人的文采打動。


在那時,很多文人學者都是受父輩的影響,導致他們的成長也會不同。父親陶必栓,可以說影響陶澍一生。


而陶必栓沉迷於經濟海洋,對實學雜書有著狂熱的興趣,他將經學所追求的經國濟世的抱負寄託於兒子身上,懷著這一夢想,在陶澍7歲那年,陶必栓帶著他跋山涉水,來到嶽麓書院。


對陶必栓來說,把獎學金作為求學金,為了能在嶽麓書院,當時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聖殿裡待下來,他不分嚴寒酷暑,每天堅持讀書,拿獎學金付學費。


因早年跟著父親四處求學,生活顛沛流離的陶澍,對與和自己經歷相似的左宗棠,尤為親近。在於左宗棠聊天中,他發現在嶽麓書院艱難的求學經歷,與左宗棠在城南書院古城的求學過程,極為相似,兩人都偏愛讀雜書。


最後經陶澍提拔,讓民間文才士子左宗棠在大清帝國龐大的關係網與縱深的歷史感中,找準了位置。


正所謂,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因此陶澍也破格提拔左宗棠,把他舉薦給林則徐。


12年後,林則徐約見左宗棠,湘江談話,將自己畢生的積澱與經驗,傾囊相授,同時也為後來左宗棠做事做人埋下基點。


4

如果說,陶澍給左宗棠的是“虛”,那林則徐給予左宗棠的則是“實”。


當時的雲貴總督林則徐,第1次聽說左宗棠,是源於1849年胡林翼推薦。


當時他在信中,作出明確回應,林則徐看中左宗棠兩點,一是天資與才氣過人,二是,懂經世致用學問。


那時,林則徐已經到暮年,留在世上的時日不多,林則徐很清楚,自己不能抱著遺憾孤獨離世。


而他的父親在林則徐出生時,就寄希望於林則徐將來做個清官、能官。


那時,在被農耕文化薰陶的陶澍,左宗棠全都是秀才父親,親自手把手教的,而林則徐的老師也是秀才父親林賓日。


林賓日教學有三個特點,第一,不單追求學問,還注重品格修養;第二,不求死背,不玩體罰;第三,循序漸進,因材施教。


所以,讀書先做人,做人先立品。


正是由於父親自由教養,輔助獨立思考的教育方法,鍛造了林則徐的人格,影響到他後來為官處事。


在林則徐9歲那年,他開始表現不同凡響的志向與興趣,提筆寫下: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滲透出執著的精神與迎難而上的勇氣。


在第1次鴉片戰爭逐漸爆發,道光皇帝明白失利真相,對林則徐下令,希望他回心轉意,回到北京。


但當時林則徐,並沒選擇返回,他在邊疆生活三年,已經跳出了個人得失,官場沉浮的短視本能,並以政治家的眼光思考國家民族大義,於是很快察覺到沙俄侵略的隱患。


作為一位堅定的民族英雄,他感到心痛如絞,而緣由不是沙俄即將入侵中國,而是要防禦沙俄入侵,整個朝廷上下卻找不到事業接班人。


這些年來,與陶澍、胡林翼的通信中,林則徐已經清楚的瞭解左宗棠,他對農學等既有研究又有興趣,林則徐決定,讓他來擔起國之責任,而事業接班人也只有左宗棠是最佳人選。


但令人意外的是,左宗棠當時意外的拒絕接受。但因個人生命、國防之責任耽誤不起,他決定放下面子,專程去見左宗棠。


經過林則徐的三顧茅廬,真心誠意打動了左宗棠。


於是,1875年5月3日,左宗棠統帥八萬七千西征軍駐紮肅州大營,一路向西,收復新疆。


也正是由於胡林翼,陶澍,林則徐從不同的側面,給予左宗棠絕大幫助,有了這些支持,左宗棠從才能到機會,逐漸步步高昇。


當然,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左宗棠有句名言:居心宜直,用情宜厚。說的是對待朋友內心要正直,態度要坦誠,感情要深厚。


最後,你會發現,行文都是貫穿交友方面的16字方針,我總結為:交友,始於共情,忠於人品,陷於才華,共於互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