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瑞幸的資本神話一夜之間成為泡影,中概股隨後遭到空頭放大鏡式狙擊。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證監會主席傑伊•克萊頓甚至在電視媒體上公開提醒投資人,不要投資中概股,讓中概股的信任危機進一步蔓延;同時,中國證監會調查組已入駐瑞幸,行使“長臂管轄權”。中概股未來赴美上市進一步變難。

雖然,納斯達克中國區首席代表郝毓盛強調,“美國資本市場的核心價值在於公平準入,美國證監會不會針對中國企業修改上市規則,對於赴美IPO沒有本質影響。” 但是,很多中國企業已經預感到了一場針對中概股的暴風驟雨即將來臨。十年前的那場由東南融通、中國高速頻道等財務造假案件引起的中概股退市潮仍歷歷在目,昨天的故事今天似乎又要重演。

這戲劇般的故事對擬上市中概股無疑是當頭棒喝,背後的投機機構也是有苦說不出。

擬上市中概股概覽

截至2020年4月30日,擬赴美IPO的中國股有34只;其中,等待時間最長的為中國格旺生物科技,這家公司於2016年11月14日遞交招股說明書,至今已等待了三年半的時間。34家中國公司的平均等待時間為342天,接近1年,

而且後面似乎遙遙無期。

從時間分佈來看,有20家或58.8%的中國公司在2019年遞交招股書。而從200多隻已在美成功上市的中概率來看,從遞交招股書到成功上市,平均需要72天,也就是2個多月。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及其以前,也就是十年前那場中概股財務造假事件發生之前,中國赴美IPO的企業從遞交招股書到首發上市,用時竟不到10天。

圖表 1:中概股招股公告日時間分佈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Wind,融中財經整理,注:2020年數據截至4月30日

從最近幾年成功赴美IPO的時間分佈來看,2016年至2019年,平均每年30家中概股赴美IPO,2018年達到峰值41家,這與當年A股持續低迷不無關係。而到了2020年,已經有10家中國企業首發上市成功,單純從數量上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少了2家,並無異常之處;但從時間維度來看,今年最後一家定格在了4月1日上市的微美全息。而4月2日,即為瑞幸事件曝光日。而2019年的4月份共有3家企業上市,時間分佈均勻。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瑞幸事件,中國企業在2020年的赴美上市之路理論上不會遇到坎坷,與2019年似乎沒有什麼兩樣,至少從數據上看是如此。

圖表 2:2016年至今中概股上市家數分佈情況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Wind,融中財經整理,注:2020年數據截至4月30日

從行業分佈來看,34家擬赴美IPO的企業主要分佈於金融、工業、信息技術等行業。其中8家來自於金融行業,主要代表包括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基岩資本(CCGN.O)、財務諮詢公司消費資本(CCGN.O)和汽車消費分期平臺美利車金融(ML.N)等。

即便是工業行業,擬上市公司也與我們想象中的機器設備等畫面感完全不同,代表企業有聯合辦公空間運營商優客工場(UK.N)、家居服務公司E家快服(EJH.O)等。

而唯一的一家房地產公司為嘉納科技(JANA.O),這家公司並不做傳統的房地產開發,而是從事地產資訊、地產中介服務的公司,主要通過旗下房地產網站來提供服務。

所以,最近幾年,擬赴美IPO的企業呈現出明顯的趨勢是:資產越來越輕、創意越來越多。

圖表 3:擬赴美IPO的行業分佈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Wind,融中財經整理,注:2020年數據截至4月30日

超過20家投資機構“踩雷”,軟銀、華登國際等中招

根據預披露的招股說明書,34家擬上市公司中,15家公司大股東(持股5%以上的股東)均為自然人,佔比44.1%。剩餘19家有機構股東的公司中,11家公司的股東為非投資機構,僅有8家公司背後有投資機構的身影,涉及超過20家投資機構。

圖表 4:投資機構支持的擬上市企業一覽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各公司招股書,融中財經整理

達闥科技和背後的軟銀、華登國際等投資人

從以上7家企業的背後投資人來看,達闥科技無疑是最搶眼的,背後有著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包括軟銀、華登國際、凱旋創投。

達闥科技,創立於2015年3月,主要提供雲機器人產品和人工智能服務,智能設備和雲AI服務,智能通信設備產品和其他服務。

招股書顯示,達閥科技在上市前的股東結構中,創始人黃曉慶持股17.4%、聯合創始人張哲持股2.1%;羅闐控制的上海博將投資持股 9.5%;軟銀集團的願景基金通過 SVF Cloud (Singapore) 持股 34.6%,是該股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華登國際通過 KIT Mobility Limited持股7.6%,凱旋創投通過 Keytone Ventures II, L.P.持股5.1%。

圖表 5:達闥科技主要股東列表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達闥科技招股書,融中財經整理

2015年9月,達闥科技完成3000萬美元種子融資,估值1億美元,其中軟銀集團領投1000萬美元,富士康集團、華登資本等跟投。

達闥科技於2017年宣佈A輪融資的消息,獲得1億美元投資,成為當時雲端智能圈內最大的一筆投資,由軟銀集團、富士康集團、深圳樂創基金、博將資本、啟明星辰、清華大學河北研究院、中關村發展集團、深創投、融誠科技、華登國際以及凱旋資本共同完成。

據瞭解,達闥科技成立之初,在中國機器人行業並不算是老資格,但卻在3年多的時間內持續得到日本軟銀集團強有力的支持,從種子輪到A輪、B輪,軟銀都全程參與。

達闥在2019年7月上市前估值已經達到 15 億美金。也就說,在過去的4年時間裡,該公司的估值從1億美元狂飆到15億美元。如果順利上市,軟銀大概率能大賺一筆。

美利車金融和新希望、挖財、高榕資本等背後的投資方

美利車金融的背後也有著一群知名投資方,包括新希望集團下的智璟投資、挖財、高榕資本等。

美利車金融是國內領先的汽車消費分期服務平臺,於2014年成立於上海。為汽車消費者提供期限為1-3年的二手車和新車購買貸款,同時幫助經銷商提供便捷的車輛交易、庫存融資服務,平臺開創了國內互聯網+汽車金融結合的新模式。

自2014年起,美利車金融經歷過5輪融資。其中,2016年4月,P2P平臺高榕資本戰略投資該公司,2018年1月,獲得新希望和挖財共計9200萬美元的B輪投資。

2019年10月31日,美利車金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書,計劃於11月15日正式上市。

根據美利車金融招股書披露的股權結構,該公司的股權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是新希望集團旗下的智璟投資,持股16.3%。其後,創始人劉雁南持股12.7%,為第二大股東。P2P平臺挖財、高榕資本分列第三、第四大股東,分別持股11.5%與9.5%。

不過,較為戲劇性的是,就在上市前夕的2019年11月11日,由於涉嫌詐騙,美利車金融公司總部及地方分公司接受警方執法調查,一切業務戛然而止。

圖表 6:美利車金融主要股東列表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美利車金融招股書,融中財經整理

優客工場和真格、紅杉等背後的投資方

優客工場成立於2015年4月,是一個創業聯合辦公社區及創業服務平臺,以聯合辦公空間為核心,為創新企業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優客工場趕在了最糟糕的時點赴美上市。它於2019年底向美國SEC遞交招股書,欲在紐交所上市,計劃募資1億美元。在就在遞交材料的2個月前,聯合辦公巨頭獨角獸WeWork上市折戟。

過去5年來,通過資本的力量,優客工場從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名獨角獸。

從2015年設立到2019年7月份,優客工場進行了多達近20輪融資,估值一路水漲船高,其最高估值出現在2018年11月份,當時的估值高達30億美元(約210億元人民幣),當時由全明星投資(All-Stars Investment)領投的D輪投資,比3個月前的18億美元估值大幅增長66.7%。

通過企查查數據顯示,優客工場的股東目前共有43名。其股權非常分散,第一大股東為白小紅,系毛大慶太太,持股比例為26.1%;第二大股東為自然人趙彬;投資機構真格基金和紅杉資本也出現在前八大股東列表裡,兩者分別持股3.52%和3.33%。

早在2015年該公司成立不久,紅杉資本和真格基金等即對優客工場進行了數千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而一直到現在,兩家投資機構依然出現在前十大股東里,表現得極其有耐心。

從股權結構來看,雖然股東人數眾多,但由於持股比例最多的仍是毛大慶夫婦,因此整個公司的決策,或還是毛大慶夫婦說了算。

疫情的突然來臨使得優客工場原定在2020年1季度上市的計劃不得不暫時擱淺,在今年4月18日優客工場舉行的戰略發佈會上,毛大慶並未提及上市的相關情況。

圖表 7:優客工場前八大股東列表

擬上市中概股“涼涼”,超20家投資機構“踩雷”,看看有誰中招?

數據來源:企查查,融中財經整理

中概股和投資機構何去何從?

對於擬上市和已在美成功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選擇迴歸,並不意味著徹底拋棄美國市場,而是可以選擇多地上市,港股和A股都是不錯的選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看到很多兩地上市的中資企業,大多可能會採取A+H的模式。

2019年,港股市場獲得募資額總計3142億港元,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一。這得益於其在2018年進行了一次重大的上市機制改革,即大家所熟悉的允許符合資格的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以及海外大中華髮行人回港上市。也就是說,即便你還沒有產生收入,當然也不可能有利潤,你仍然可以去港股籌資,而當時在A股上市是有利潤指標門檻的。這就為大陸的新經濟公司,特別是生物醫藥公司的赴港上市鋪平了道路。

改革兩年來,2018年和2019年IPO集資額中半數去向了新經濟公司,港股新經濟特徵越發突出。

另外,香港市場是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如投資者多為機構投資者,估值與國際市場接軌,而且香港市場可以同時連接境內和全球的投資者,有足夠的流動性。

3月1日開始,我國新的《證券法》開始實施,為新股的常態化發行提供了條件。而A股在科創板和創業板陸續實行註冊制,上市門檻大大降低,上市週期大大縮短,且與科創板主要吸引戰略性新興企業不同,創業板著力服務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以及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的“兩高六新”企業,不對擬上市企業做行業限制。

對於投資機構而言,融中財經建議大家儘量不要選擇像瑞幸咖啡這種有線下店容易造假的消費行業,避免選擇發展速度太快,看上去太不尋常的公司。從行業方面來看,投資機構儘量規避農產品行業,因為農產品的存貨監盤容易出問題,A股上市公司已出現多起農產品存貨虛增的財務造假案例,投資機構未來還是多選擇容易在A股上市的行業,比如高科技、醫藥等行業。另外,對於退出途徑而言,除了IPO外,投資機構還可以選擇併購退出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