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續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學習法,你也可以擁有

存續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學習法,你也可以擁有

牛津大學

你知道牛津大學是哪一年建立的嗎?1096年

你知道牛津大學出過多少位諾貝爾獎嗎?69位(世界第九)

你知道牛津大學出過多少為英國首相嗎?27位

作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培養出不斷顛覆世界常識,活躍於國際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近千年間始終在全球享有盛譽,都有哪些培養精英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呢?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的作者岡田昭人,首位獲得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的日本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披露了牛津精英的培養方法,也總結了普遍存在於牛津精英的6種能力,有能提升人際溝通能力的統率力、戰鬥力和表現力,還有與我們個人工作能力息息相關的創造力、分解力和冒險力。

存續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學習法,你也可以擁有

通覽全書,日本人的嚴謹和語言輕鬆並存的寫作風格,使得整本書輕鬆易讀有收穫極多。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牛津精英的兩個學習思維方式:小課堂教學,遊戲式批判。

尊重彼此想法與立場的小課堂教學

“小課堂”是教師與少數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獲取知識並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小課堂每週開設1次,每次1個小時,1名學生(或者2-3名)跟從1名指導教師(稱為教授或者導師)

在“小課堂”這天之前,導師會要求學生每週閱讀許多文獻,在閱讀的基礎上,針對導師提出的課題撰寫並提交小論文。並不是將文獻的內容加以整理即可,而是要對應課題進行分析,寫出自己的思考。每次“小課堂”上會以小論文為基礎,與導師之間進行問答和討論。

(選自《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第2~3頁)

這個方法,通過學生的有目的的提前思考準備,一對一的問答式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習者的知識獲取效率,在指導討論中收穫更多角度和維度的思考,加深對課題的理解。

總結一下這個方法:

1、導師提前一週提供“課題”和“參考文獻”

2、學生根據“課題”和“參考文獻”進行閱讀和思考

3、學生寫出“小論文”

4、導師和學生進行人數較少的討論問答

5、學生總結討論內容,內化理解

6、實踐該課題去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筆者深知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尤其是理科教學中,那些需要推理、演繹、歸納能力的學科,例如物理、數學等科目,灌輸式或示範式教學,學生作為被動接受方,根本達不到讓孩子吸收知識概念,理解學習內容,並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需求。

在牛津大學的教室裡,都有一張“學習金字塔”圖示,顯示各種學習方式,半年後的知識留存率的多少,討論加實踐的知識留存率比被動學習要高很多。

存續近千年的牛津精英學習法,你也可以擁有

學習金字塔

我碰到過一個高三的學生,因為初中的字母運算能力偏弱,加之從小養成的“追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對於非常需要推理和演繹的物理科目,作對題目完全靠“直覺”。

為了扭轉這個“思維痼疾”,在剛剛過去的暑假,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給他佈置一個小的知識模塊,讓他提前就這個模塊先總結知識點以及應用條件,上課的時候,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針對他整理的內容進行提問式討論,提問中,他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哇,這個公式還能這麼理解!!這個結論原來是這麼得出來的呀!!”

我問的問題其實大部分是:“這個概念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你的理解?這個公式是怎麼來的?可以用在什麼場景?......”學生帶著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總結,會學會原來思考一個知識信息可以這樣。

最後,我讓他總結提煉剛才討論過程中的收穫,我沒有任何板書的情況下,他的筆記本里滿滿當當的。課後,我佈置幾道相應的題目,留給他去應用,以及下節課需要提前整理的模塊。

就這樣,一個多月,

他的思維方式被我扭過來了,分析、整合、表達信息的能力也增強了,深刻理解知識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相應提高了,尤其是物理科需要的推理能力,字母運算能力在公式的推導思考中,得到了加強。

這個小課堂教學法,適用於很多家長想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整合信息,主題閱讀能力的時候,時不時的給孩子一個與其成長階段相符的課題,陪著他一起找資料,看文獻,然後先輸出孩子的思考,最後用討論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討這個課題。

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個人的學習,找到學習領域的導師(該領域有答案有結果的人),拿出自己的思考,請教導師,一起探討,你的精進效率會大大提高。

遊戲式友好批判

課堂一開始,教授就指示3人一組圍坐在一起,就“教育是什麼”進行討論。但不僅僅是討論這個課題,還要求我們互相進行批判。

首先,第一個人就“教育是什麼”進行闡述,接著第二個人對第個人闡述的定義進行批判,然後第三個人對前面兩人的定義進行批判,以這樣的形式推進。時間是30分鐘左右,討論反覆進行了數次,在討論結束之後,全班就討論內容進行談話。

一個課題進行互相批判,實際就是整體討論深化,借鑑別人的思考,改善自己的思考,把課題向著更高水平的問題認知進行拓展,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適用於團隊解決問題,小組課程開發,學習小組學習某些知識。

因為大腦的天性,每個人對自己首先得到的信息和結論,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就是對的,加之“過度自信”的心理機制,非常篤定地認為自己的理解沒有問題,限制了對知識和信息的深度加工。而創造一個有規則的開放的批判環境,被批判者有機會聽到不同角度地理解,即引發自己的思考,更加澄清自己的觀點,使自己更加清晰,又能吸收別人的理解,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而批判者需要在現場快速思考他人的觀點,給出自己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立場,而且需要有理有據,那麼批判者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和對課題的理解能力也相應的增強了。

上個月,有一個全國性的課程設計,分佈在全國六個城市的夥伴臨時在微信群裡就各自對這個主題課程的設計進行討論,筆者作為這次討論的牽頭人,就使用了這個方法:

1、每人闡述自己的課程設計思路

2、其他五個人就闡述者的課程設計的不足或改善點給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改善點在1~3個,每個改善點必須給出自己的改善建議

3、闡述者澄清自己的想法,酌情接受其他人的建議

4、輪流闡述,直到每個人闡述完畢,討論結束。

那天,我們從晚上八點半一直討論到十二點半,每個人的課程設計都有了很多改良,也吸收了其他夥伴的亮點,而且整個氛圍特別友好。

所以,這個方法需要注意的就是“友好”二字,有幾點需要注意:

1、需要讓一方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其他人認真聽取

2、不要批判對方全部觀點,明確區分同意、部分同意

3、只批判對方意見中不能認同的部分

4、對於自己批判的問題,必須提出相應方案

這樣一來,還比較不好意思批判的夥伴,就會熱火朝天地加入進來。

小課堂教學,導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問答;友好批判法,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高效,流暢,而且極富激發性。在學習社群爆發式增長的信息爆炸時代,你也可以擁有。至於這本書中的其他方法,大家可以看看書,一定有讓你馬上就能上手的適合你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