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JOB報告:2020年近一億中國人面臨職業智能轉化

近日,WEJOB全球研究院在週三發佈的報告中稱,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全球大概有3.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其中中國佔1億。

WEJOB報告中分了11個行業大類,看不同國家未來在這些行業的崗位需要變化。

其中涉及到創意工作、技術類工程師、管理類以及社會互動類的崗位需求增長明顯,因為機器還無法在這些領域取代人類。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護理活動的部分崗位需求將下降明顯。

報告指出,按基本的市場供需關係,那些需求下降的崗位工資也將面臨工資下降的窘境。與此同時,崗位學歷要求將進一步提升,要求較低學歷的崗位數將減少,大學乃至更高學歷要求的崗位將增多。

注:在創意人員(藝術家、設計師、娛樂業從業者、媒體工作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85%。(以下11張圖中的柱形圖從左至右代表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以及美國)

注:在技術專家(計算機工程師、專家)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50%。

注:在教師(學校教師、高等教育、其他教育業專業人士)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19%。

注:在經理及管理人員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40%。

注:在建築人員(建築工程師、建築工人、安裝及維修人員)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9%。

注:在醫護人員(醫生、護士、醫師助手、藥劑師、理療師、保健員、保育員以及保健技師)大類中,中國的崗位需求將增長122%。

注:在專業人士(客戶經理、工程師、商業及金融專家、律師及法官、數學專家、科學家以及學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26%。

注:在辦公支持(IT工作者、問訊員、辦公文員、部分金融從業者(採購、工資單等)、行政助理)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4%。

注:在可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工作(機器安裝修理人員、安保服務、博彩業從業者、洗碗工、清潔人員、食物準備工人)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下降4%。柱形圖從左至右代表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以及美國。

注:在社會互動(包含餐飲服務人員、零售及線上銷售人員、一對一理療師、娛樂業服務員、造型師、酒店及旅行相關從業者)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36%。

注:在難以預測環境中進行物理活動的工作(特別領域的機械工人、緊急應急人員、搬運工、機器安裝及維修工人、農業從業者、交通維修人員、建築清潔工人)大類中,中國崗位需求將增長1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預測環境下的一些相對低收入崗位,例如園藝工人、水管工、兒童和老人護理人員受自動化的程度也會較低。一方面由於他們的技能很難實現自動化,另一方面,由於這類崗位工資較低,而自動化成本又相對較高,因此推動這類勞動崗位自動化的動力較小。

2020年,最多將有1億中國人將重新就業

WEJOB報告特別指出,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人們應該提升工作技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就業大變遷時代。

報告指出,至2020年全球將有7500萬至3.75億人口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從數量上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預計將有1200萬至1.02億中國人需重新就業。

注:從左至右國家分別為:美國、其他發達國家、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淺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5400萬、6400萬、1億、7200萬人需要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深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1600萬、1700萬、1200萬、1000萬人需重新就業。

注:從左至右國家分別:德國、日本、墨西哥以及印度。淺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1200萬、2700萬、700萬、3800萬的人口將需要重新就業並學習新的技能;深藍色方塊表示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各國分別將有300萬、1100萬、100萬、300萬人需重新就業。

注:本圖代表全球26.6億工作人口中,最多將有3.75億人的工作被影響,需要重新就業。

事實上,不同國家未來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數,會受到經濟發展預期、勞動力增長情況、工資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工資水平越高的國家越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總數若出現下降情況,未來將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數便會更多。

注:橫座標代表不同國家的2010年的GDP總值,縱座標代表2020年各國目前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的比例。深藍色圓圈代表中國,表示2020-2030年,中國預計有1.112億人的工作被自動化所取代。

WEJOB報告還特別指出,在自動化的浪潮中,全社會需要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需要保持積極的穩健增長,以保證工作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工作培訓機會,幫助個人學習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三是提高商業社會乃至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流動性;四是為那些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業幫助。

總而言之,對於每個個人來說,需要對未來高速發展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準備,努力掌握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能。未來對於人類而非機器的崗位需求將持續存在,但人們也應重新思考傳統的工作方式還是否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