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聲音|見證南沙速度:新廣州人的南沙安居史

我是安徽人,2004年大學畢業通過校招到南沙工作,現已生活在南沙16年。從工作、成家到養育兒女,南沙見證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我也見證了南沙一點一滴的變化。對我來說,這片土地就是第二故鄉。

剛來南沙的時候,我的生活可謂是“一波三折”。因為我是銷售崗位,出差時間很多,要在南沙坐中巴車去番禺市橋汽車站,從番禺再轉車去流花路車站或者火車站,比較繁瑣,出差的話有大半的時間要用在去廣州中心城區的路上,順暢的話坐車大概兩個半小時,如果沒趕上那趟車的話就要3個半小時。

彼時南沙還沒修建地鐵,民眾出行以公交車為主,大多數公交車都是一個小時一班。為了上班方便,我也入手了一臺“小綿羊”摩托車。

如今,南沙配套優質公交保障資源,已構建南沙至廣州各區、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等地市的快捷公交線網。地鐵4號線的開通,為當地居民出行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除了增加對外線路,南沙區內線網的優化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也在同步推進。現在路邊的綠化建設起來了,會有樹蔭遮擋,南沙碧桂園旁的進港大道以前坑坑窪窪的,現在都修成瀝青路了,車道變得越來越寬敞。

由於需要辦暫住證的原因,我也感受了一番政務辦理的繁瑣。但是在南沙,可以實現網上申報和受理審批無縫隙銜接。前兩年我去辦居住證速度很快,當場就可以出證,這就是效率上的不同。

2004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公司在黃閣鎮,由於交通不便利,我只能在鎮5公里範圍之內消費。現在能去的地方多了,昔日的採石坑,是如今的濱水生態公園鳳凰湖;昔日的山海,是如今的黃山魯森林公園、大崗十八羅漢山、上下橫檔島的天寬地廣;昔日的東湧鎮,是如今美麗宜居的示範村莊……現在每到週末,我會帶著小孩,一家人去爬爬大夫山、十八羅漢山等景點。

我也不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年的時間裡,我見證了南沙教育配套從量的變化到質的飛躍,剛來南沙那時候公辦學校也沒有幾家,現在,廣州外國語學校、華附、廣外附屬、廣大附屬等學校相繼落戶南沙,這些都是目前最優質的學校。現在又增加了這麼多國際名校,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可以實現“足不出區”讀名校,覺得來南沙來對了!

隨著眾多重磅名校落戶南沙,未來兩三年將迎來名校投入使用的集中爆發期。對於我來說,最開始我把南沙當做一個打工點,在這裡賺錢之後,還是要回去安徽。但自從在南沙買了房之後,我見證了南沙一步步發展,包括政府這幾年對南沙基建的投入、引進外資和人才,南沙將是我未來一直生活的地方,我變成了真正的南沙人。

得益於灣區時代來臨,南沙的城建、交通、配套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起來,南沙科技與創新常有,藍天與海風同在,昔日荒灘成了如今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我希望南沙越來越好,對我來說,南沙是第二個家,對下一代來說,南沙就是他們第一個家。

【作者】黃瑞(南沙某企業業務經理)

【整理】柳時強

【作者】 柳時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