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兩個版本的探討(雜感)

說的是:田野上有一片莊稼,其中有一塊稻穀已熟的稻田。稻田邊-條通往村莊的小路,稻田緊靠小路插看一個精緻的稻草人。稻草人頭上戴著個遮雨的箬葉笠帽。

一天,山雨欲來,大風颳走了稻草人頭上的笠帽。片刻,驟雨即至。稻草人在雨中簌簌發抖。

農人張三幹罷田間活頭戴笠帽怱怱行至稻草人邊,見狀,頓生憐憫之心,把自己頭上笠帽取下戴在稻草人頭上。稻草人想:行善者當有好報,奏明天帝,天帝於是賜張三娶妻後一生輕鬆無牽無掛——無兒無女。

六月雨繼續下。稍後,農人李四也幹罷活,沒戴笠帽淋著雨來到稻草人邊,見稻草人頭上笠帽,頓生惡念,毫不遲疑地把稻草人頭上笠帽取下戴在自己頭上。風雨中的稻草人想:行惡者當有惡報。奏明天帝,天帝於是賜張三娶妻後一生勞碌前牽後絆——七兒八女。

以上是故事的第一個版本,說故事的人是周大伯,是個娶了妻卻無兒無女的老人。後來又聽到故事的第二個版本,說是天帝賜予行善的張三娶妻後生一兒一女,而說第二個版本的是朱老爹,而他一生只養育了一兒一女。

同一故事,兩個版本。為何周老伯說天帝賜行善的張三無兒無女,而在朱老爹版本中卻賜一兒一女了?究其因,可見人大多是從自己的經歷、利益、名聲、等角度出發看問題的。周大伯認為自己無兒無女無牽掛,前世是行了善積了德的;而朱老爹則認為自己一兒一女是前世行了善積了德的。在這裡無所謂真理假理,什麼都是相對的。可知世界相對的理要比絕對的理多多了。

大而推之,對於一些歷史事件、人物出現不同的評判也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