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感嘆:我們都勤奮成勞模了,為什麼卻比不過馬雲

雷軍曾感嘆:我們都勤奮成勞模了,為什麼卻比不過馬雲

文/李言

2010年以前,雷軍的事業已經算很成功了。但直到他做出小米,才有機會像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一樣,成為互聯網圈的一線大佬。因此,雷軍曾有心結,自己比馬雲等人勤奮,入行時間也更早,為什麼卻比不過他們?

雷軍曾在楊瀾採訪時感嘆,自己服務的金山軟件1988年就有了,在IT行業算是爺爺級的公司。而騰訊、百度、阿里基本上是1999年前後成立的,比金山要晚10年左右。當發現自己嚴重落後時,他的內心確實會失衡。

心結越來越重時,雷軍開始思考——若說不夠勤奮,可馬雲也沒比自己勤奮呀,人家好像每天都在雲遊四方,自己恨不得忙到7x24小時,都勤奮成勞模了。最後,他才明白真正的問題所在:自己沒有順勢而為,沒有把事情做到點上。

雷軍曾感嘆:我們都勤奮成勞模了,為什麼卻比不過馬雲

而我們回顧一下雷軍的經歷,這個“順勢而為”的反思,或許是正確的——

1969年出生於湖北仙桃的雷軍, 18歲考入武漢大學。讀書期間,雷軍看了講述喬布斯等人創業故事的《硅谷之火》。這本書讓雷軍心潮澎湃,他也渴望擁有與眾不同的人生。於是,他用兩年時間修完所有學分,並和朋友一起創辦公司,甚至因為寫書、寫軟件、做電路板設計成為武漢電子一條街的名人。

1992年初,雷軍受邀加入金山軟件。到了北京之後,雷軍又發揮其勤奮的特質,幾乎是連軸轉的工作,6年後便被任命為金山軟件總經理。在90年代末的媒體上,我們還能看到他被稱為中關村“勞模”的新聞。

金山成立早期,公司常面臨破產的危險,尤其在“前有微軟,後有盜版”的困境裡,它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雷軍只能事必躬親,從金山詞霸、殺毒軟件,到進軍網絡遊戲,都有他的身影在。當時雷軍白天工作,晚上還要通宵玩遊戲,親自測試產品質量。

2007年金山軟件終於上市,但市值和互聯網新貴們相差甚遠。隨後,服務金山16年的雷軍選擇卸下重擔,朋友都說他疲倦了——此時,馬雲、馬化騰以及李彥宏,都建立起了互聯網帝國,他們才是中國科技領域真正的明星。雷軍或許有點失落,他不缺錢,但缺名望。

雷軍曾感嘆:我們都勤奮成勞模了,為什麼卻比不過馬雲

別人做互聯網的時候,雷軍做軟件;軟件業衰落時,他邊做軟件邊做互聯網,又錯過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間;和總是落後半步的雷軍不一樣,早年默默無聞的騰訊、盛大、新浪、阿里,卻因緊跟時代浪潮,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雷軍這就相當於摸著石頭過河,最後卻悲劇地發現,河上原本有座橋。

離開金山之後,雷軍華麗轉身,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主要投資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和電商公司。天使投資人做什麼?就是看大勢,找風口。因此,他也找到做事的秘訣——需要順勢而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或許也是“風口飛豬理論”的起源。

無疑,2010年的雷軍看到了大勢,並順勢把小米這頭“飛豬”送到“風口”。如今,7歲的小米估值雖不如BAT的市值,但是,誰都不能忽視雷軍這個IT老兵、互聯網新貴的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