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與《囧媽》,不同的兩部電影,卻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涵

大年初一免費看徐崢的賀歲檔電影,不少人都寫下了觀影的感受。作為廣大電影愛好者的一份子,看完卻覺著《囧媽》與《哪吒》可有一比;你別說,還真能夠發現一些相似的東西。

哪吒:長大了的孩子

《哪吒》與《囧媽》,不同的兩部電影,卻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說《哪吒》。

這部電影不用多介紹了,被譽為“國漫之光”,已經承載了太多的榮耀。裡邊兒的一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火遍海內。

除了將《哪吒》看作一部與命運抗爭的勵志電影外,竊認為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個體主義的尊嚴。

看過舊版哪吒動畫片的童鞋應該都知道,傳統文化中哪吒的角色,及其與父親李靖之間的關係,跟今天完全兩回事。

曾經的哪吒,與父親之間似乎充滿“敵對的仇恨”。懷胎三年,生下來是個肉球,被當成妖怪,李靖毫不猶豫地一刀砍下去;後來哪吒大鬧東海,殺了龍王三太子,李靖為息事寧人,逼迫自己的兒子自殺;最後哪吒以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結束身為人子的角色。

作進一步發揮,舊版中的李靖父子,是傳統禮教中“父父子子”這種尊卑秩序的真實寫照。

新版《哪吒》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李靖跪求天尊門前,求取符咒的仙術,用自己的生命,替代“魔丸”承受宿命的天劫。毫無疑問,這是當代可歌可泣的偉大父愛。可與傳統文化中的李靖,判若兩人。

這還沒有完。

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小哪吒的選擇是,自己的命自己扛。他燒掉了符咒,以混天綾將父母“捆”起來,自己毅然決然地走向天劫。

今天的觀眾,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感受到的,除了一種對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震撼外,並不會覺得哪吒做得有什麼錯。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哪吒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卻直直地看著父親替自己去死,大概很多觀眾是不適應的。

如此,完全是因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對自己負責,已經成為今天人們觀念中心照不宣的原則。我以為,這就是個體主義的尊嚴。

再梳理一下。傳統中的李靖,在禮教的秩序下,將兒子哪吒看作自己的“私有物”,不會在意兒子作為人的個體性與獨立性;如果兒子給自己丟臉,那就可以毫不留情地毀滅掉。

而今天的李靖,是一個充滿父愛的角色,甘願替自己的兒子赴死;但是哪吒選擇“我命由我”,不僅“不由天”,而且“不由父親”。自己的命自己扛,主動選擇了個體與獨立;即使是父母之愛,也不能取代個體主義的尊嚴。

看起來,影片為李靖父子都設定了新的形象和內涵,與其說是導演個人匠心獨運的創造,不如說是影片迎合和反映了新時代的精神變遷——一個新時代的家庭,就應該充滿愛;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就應該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尊嚴;自己的命運自己扛,沒有理由誰為誰犧牲。

《哪吒》與《囧媽》,不同的兩部電影,卻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哪吒》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票房,大概也是因為這種精神內涵,符合了時代的呼喚。

囧媽:“長大了”的母子

《哪吒》與《囧媽》,不同的兩部電影,卻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說《囧媽》。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場去往俄羅斯的心靈發現之旅。故事有兩條線,母子的囧途,是主線;夫妻的糾葛,是支線。

母親總是對兒子“指手畫腳”,兒子總是嫌母親嘮嘮叨叨。夫妻那邊,袁泉扮演的張璐,是一個理性的參照物般的存在。徐崢總想把妻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如他的母親想要他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影片中的母親想要去俄羅斯參加一場演出,徐崢扮演的兒子本來打算飛美國,卻在陰差陽錯間,留在了去往莫斯科的火車上,一場“時刻互懟”的母子囧途就此開始。

護照,曇花一現的失戀女郎,暴雪,熊,宋小寶的熱氣球,遲到的現場表演,……故事的每一個橋段,都是在相互碰撞中發生,卻也是在讓雙方發現彼此的存在。

當終於到達後臺,表演卻已結束。剩下的觀眾即將離席散去之際,母親望著站在那裡的話筒,為著心中的夢想,還是走了過去,一如一個不管不顧的熱血青年。

纖細動聽的聲音傳來,兒子被觸動了。幕布遮住了母親的身影,兒子衝向舞臺機械控制室,賣力搖起幕布。升起來的帷幕,是降下來的隔閡。等到舞臺大開,兒子看到站在舞臺上深情優美唱歌的母親,他完全釋然了。

一場直擊靈魂的歌唱,化解了母子心中所有的阻礙,他們發現了本就至深至純的親情,更重要的,他們也發現了該怎麼處理親情;儘管這種發現,是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囧途中被動獲得的。

母親明白,兒子有著自己的人生;兒子明白,母親也有著自己的夢。每個人都應該在尊重彼此作為獨立的個體的基礎上,給予彼此最大的支持。

徐崢最後發給妻子的信息,透露了他們領悟到的一切: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六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母子、夫妻,最後都達成了諒解,都開始學會了尊重個體,尊重獨立。


《哪吒》與《囧媽》,不同的兩部電影,卻有著相似的精神內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影片最後,是一個象徵性的鏡頭,一把鎖在密碼門的鐵鎖,最後被打開了……

“孝”與“愛”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關係裡,核心的要素是“孝”,背後是“父父子子”這種傳統禮教的尊卑秩序。陳志武教授深刻地觀察到,孝的背後是一種交易,我把你養大,你給我送終,也就是所謂的“養兒防老”。

然而,“孝”這種觀念容易異化成“佔有”,在兩代人之間建立聯繫的同時,也形成了束縛。進一步,這種束縛泯滅了個體,撤銷了獨立。

且看如今,有多少冰山橫亙在長輩企圖控制晚輩的親子之際?又有多少悲劇發生在缺乏相互尊重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家庭之間?

是時候,將“孝”轉化為“愛”了。前者讓人不得不束縛於一種等級秩序的關係結構中,後者承認每個人的個體性,在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立性之時,給予對方最大的幫助和支持。

以“愛”為核心的家庭關係,是建立在尊重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最平等、也最有力量的狀態。

強調“愛”,不是要拋棄傳統意義上對父母的“孝”,而是將其表達為一種愛的形式。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年邁,失去了生活能力,又何嘗沒有因丟掉對他們個人意願的尊重,而釀成的家庭悲劇?他們同樣需要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尊嚴。

強調“愛”,是要明白親子之間,不光是舐犢情深,更是能夠勇敢地讓子女離開家庭,甘願無條件提供支持而不是施加控制;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中國古時已有的智慧,在理解“父母也沒有辦法陪伴孩子一生”的約束下,讓他們練就自己獨立去面對世界的能力。

不承認個體,想要一方控制另外一方,或者說一方為了另外一方犧牲什麼,其實是一個零和博弈。也就意味著,不是我多你少,就是我少你多。這種關家庭關係本質上是一種相互消耗。而承認個體,其實是在做加法。每個人在經營好自己人生的同時,不去消耗別人,也不被別人消耗,反而能夠給別人帶來更多“愛”的增量。

時代呼喚

個體主義的尊嚴,在《哪吒》是一種主動選擇,在《囧媽》是一種被動發現。兩部不同的電影,卻可以發現一種相似的精神內涵。

隨著中國的發展,走向更加徹底的個體主義幾乎不可避免。電影以一種藝術形式,捕捉到了這種趨勢,加以敘述和認可。是藝術家的敏銳,說到底,是時代的呼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