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疫情期間,孩子和父母共同居家閱讀學習。正是因為這個難得的機會,家長能夠真正瞭解孩子的日常學習狀態,更能發現孩子是否有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絕不是為了應試和考學。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帶給孩子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豐富的知識、美好的道德、健康的價值觀、優良的審美……如此種種,都會在孩子日積月累的閱讀中養成。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在世界讀書日之前,閱讀家特別邀約了三位閱讀教育領域的資深人士,就這一問題進行線上探討。

今天,我們特別整理了其中要點,以饗讀者。

對談嘉賓

石恢

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北大閱讀課》主編、“一起悅讀”俱樂部創辦人、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首屆金牌閱讀推廣人。花費10年時間埋頭研究閱讀教育,有廣度、有深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閱讀教育方法。

李一慢

深耕閱讀研究院院長、中國童書榜創始秘書長、新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金牌閱讀推廣人。因為循循善誘耐心伴讀,李一慢在閱讀推廣領域頗有名氣,人稱“慢師傅”。

朱新娜

獨立童書策劃人,兒童閱讀推廣人。12年科普經驗。曾任果殼少年高級製作人、《科學世界》資深編輯記者,曾採訪報道師昌緒、謝家麟、徐光憲等科學泰斗。策劃並參與撰寫的系列原創科學繪本《果殼閱讀生活習慣簡史》已輸出五種語言,獲科技部和文津獎推薦。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直播現場,上排左起分別為:主持人劉穎,嘉賓石恢、李一慢、朱新娜。

01“宅家共學”苦樂參半

主持人:孩子“宅家”學習的狀況如何?居家閱讀的優勢與難點是什麼?石恢:因為疫情原因,學校的授課戰場轉移到“線上”,學生從之前已經習慣的“面對面”上課模式切換到了“線上”。其實,這對於老師是很大的挑戰:如何在線上平臺流暢地操作、講解知識;如何更好地與學生互動。前段時間的新聞報道中,有不少老師在線上教育平臺的操作中就出現了一些“小狀況”。這種大規模搬遷式的“線上”教育嘗試也會觸發不少新機遇。目前,小學生“宅家”學習仍需要家長陪同,這是一個需要平衡的事情。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李一慢:我家裡有兩個娃,一個處在初三備戰中考階段,另一個處在“小升初”的擇校階段,所以我在這段時間壓力挺大,感觸挺深。

對於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宅家”共學的機會,因為家長能直接“走進”學校的課堂裡了。某種程度上,家長還替代了老師的一些功能。學校中的教育場景挪移到自己的家裡,我們家甚至還有孩子上體育課用的飛鏢和靶子。父母可藉此機會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包括不同學習週期(日、周、月)安排,這是雙方直面學習“挑戰”的好機會。

對於孩子而言,“宅家”學習是一種挑戰。如何提高線上學習質量?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等等。良好學習習慣、有效可行的學習計劃表,“宅家”學習這段時間也正是給了孩子展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

這段時間,很多家長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有的家長拍下孩子“一個人”學習時的狀態,發現孩子很長時間都在“神遊”。我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平時學習就是如此。

很多父母說孩子在家學習令人頭疼,其實即便沒有疫情原因,父母也會頭疼的,只不過他們在以前把這種“頭疼”全部託付給學校罷了。教育孩子這件“頭疼”的事情,家長或早或晚都必須面對。

現在,家長能夠看到孩子全天候的學習狀態,能夠更好地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因此焦慮之餘,家長更應該坐下來認真思考:怎樣與孩子溝通學習態度;哪裡能拔尖、哪裡要補短等等問題。這段時間,是父母反思的良好契機,千萬不能白白浪費。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宅家”學習是一種挑戰,這段時間也正是給了孩子展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

朱新娜:我們家的孩子年齡還很小,5歲,今年在幼兒園中班。現在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把他安排出去,這樣我才得空做事情。

因此,我們一起嘗試了很多種方式:首先我會利用網絡免費資源,把動畫片、開放的圖書資源、交互式遊戲化數學課程等等,作為計劃表中的“事項”,然後安排孩子在上午、下午、晚上應該做什麼;其次,我跟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比如做手帳、畫畫、剪紙,鼓勵孩子記錄他身邊的事情,或者跟孩子一起做科普小實驗。

“宅家”共處期間,我發現我家孩子在情緒處理方面不太好。以前,孩子在幼兒園直接託付給了幼師。現在,家長有機會會“一對一”關注、解決。於是我找了一本由美國心理學家參與的繪本,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書中還有一張情緒穩定表方便家長記錄,孩子每控制好情緒一次就畫上笑臉,集齊了就有獎勵。

所以在這段時間,我還挺珍惜的,主要的建議還是:引導孩子有規劃地做事;利用多元方式讓孩子表達想法,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閱讀延展”。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宅家共處,父母可跟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比如做手帳、畫畫、剪紙等。

02閱讀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

主持人:孩子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宅家的大段時間閱讀?在孩子的閱讀引導上,家長怎麼做更合理?朱新娜:

在果殼做科普系列圖書以後,我就愛上了少兒科普。因此,我會通過童書推廣不斷挑好書,通過童書策劃盡力做好書。

對於少兒閱讀,我一直擔心孩子的閱讀質量。雖然我家的孩子每天會閱讀3-5本書,但是他真正能吸收多少、閱讀能力有多大的增長,這是難以感知的。閱讀能力很難去量化,但我們可以多加關注,多以引導。

首先,書的比例很重要。我們家的情況是,孩子讀科普類圖書很多,故事類圖書較少。所以我現在遇到了困境:孩子覺得故事都是假的、虛構的。實際上,很多其他家長的擔憂與我的恰恰相反:孩子會讀不進去“硬”的科普知識。然而,孩子對於知識都是有“天然”的樂趣,這是好奇心驅使。獲得科普知識的快感不亞於閱讀故事。比如說,我們冬天出門能看到喜鵲,但是看不到燕子。這個時候孩子如果有疑問,家長可能說:“燕子是候鳥,喜鵲是留鳥。”但是科普書的解答往往更深入,會進一步解釋喜鵲是鴉科,與烏鴉相似是可以吃腐肉的,能在北方寒冷環境中找到食物。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孩子在科普書裡發現,知識就在生活之中,那麼這種連接會讓孩子有更多興趣。孩子不喜歡科普書,可能是沒有建立相關的習慣,之前接觸的基本都是故事類文本。因此,我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逐漸接觸更多非虛構類別的書:0-2歲的孩子可以看關於動物、植物的小百科;3-5歲可以看更多科普類書,比例可達到20%;小學三年級非虛構閱讀比例可為50%;小學高年級的非虛構閱讀比例會更高,可達到75%。這其實是美國的教學大綱CCSS中提出的閱讀規範比例。2006年,美國“高考”SAT數據分析發現半數學生並不具備大學所需的閱讀能力,為彌補教育差距,美國教學大綱CCSS才開始注重學生“非虛構”的閱讀比例,這會使得學生閱讀複雜文本的能力變強,並能夠從容應對大學論文寫作、職場合同、政府公文等等。

其次,閱讀過程中的“互動”同樣至關重要。美國一篇針對兒童閱讀的研究論文,作者調查了近千個家庭的閱讀狀況,發現媽媽們的閱讀方法和閱讀“互動”是不同的:照本宣科型(較少互動,自問自答);標準互動型(問顏色、數字,故事情節等);非讀者型(自編故事情節,隨機翻書講故事);複述型(自己讀一句孩子讀一句)。其實這些類型不分高下,都各有特色。但很明顯,標準互動型的家長能更好地進行引導,既為孩子今後獨立閱讀的方向打下基礎,也通過問題重新整合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最後,閱讀量化問題的討論與思考是有必要的。家長可以根據一些問題,讓孩子意識到書中虛構文本和非虛構知識的區別,鍛鍊批判性思維。比如,很多書中會提到“鯨魚會噴水柱”,但鯨魚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因此“水柱”實際上是“水汽混合物”,並不是在海里吃進去水而由氣孔再噴出。所以,這種思考對於孩子閱讀是有益的。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鯨魚噴的“水柱”並不是水,而是“水汽混合物”。張曉楠繪

李一慢:我認為,家長其實不必刻意區分閱讀文本,也不需要特別焦慮。目前,很多家庭閱讀還處於“如何讓孩子有讀書興趣”的階段,他們會讓0-6歲的兒童閱讀更多關於“真善美”的偏人文、情感類文本,進行價值觀引導。對於“偏硬”的知識科普閱讀而言,更多家庭並沒有達到這種程度,也不適合5歲孩子的理解水平。

中國閱讀其實有很多深刻的研究,從古至今沉澱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300年前有人研究了《家塾教育法》,這正好契合當下節點,如何居家閱讀、父母需要充當什麼角色等等問題,在清朝時期都有被討論。

“漢字”內容量豐富,古代的文言文讓成年人讀也是晦澀難懂;英文主要是字母的排列,因此漢字閱讀與英語閱讀是不同的,英語世界的閱讀標準未必適用於漢字閱讀。非虛構文本在中國小學教材中分量並不小,並且語文推薦讀物也日臻完善,所以“知識”與“故事”如何分配的擔憂或許不是最大的問題。

小學生需要閱讀更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對它們感興趣、有了解、想傳承。前段時間我看一本書的導讀中有句話是“一般人都認為,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徵”,這可能就是直接接納了西方的觀點而有悖於我們的觀點。有時候,過分追求英語世界的“知識”會得不償失。

我更贊同建立更加多元化的閱讀評價標準,因為中西方教育模式有差異,不同家庭閱讀風格有差異。我常常為父母開書單,但除去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明確要求讀的書目以外,沒有什麼書是“必讀而不可錯過”的,更多選擇權應該交還給家長和孩子。

03“整本書閱讀”的題中之義是什麼?

主持人:“整本書閱讀”概念火熱,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石恢:整本書閱讀的概念由來已久,是葉聖陶提出的。最近突然“火熱”,我認為可能跟大家不太愛讀書有關。閱讀界的概念常有流變,實際上“整本書閱讀”就是正常讀書。我們小時候讀書哪有不是整本書閱讀的呢?現在為什麼大家如此提倡,這個詞還進入學校課程體系了呢?

實際上這凸顯出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讀什麼書”,而是“讀”的問題。

因此,孩子愛讀科普書就要多讀;孩子喜歡故事類的就去讀。閱讀的分類概念常被混淆,比如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是不同的,美國的說理文和中國議論文又是不同的,非虛構和虛構的界定也並不能涵蓋所有。

記得當年“非連續性閱讀”被寫進了2002年新課標,我感覺當時就是在追逐概念,因為看廣告、分析圖表並不是所謂單獨的能力。後來,2008年新課標中就拿掉了“非連續性閱讀”這個詞。某種意義上,這表達了中國閱讀推廣理論研究趨於成熟。

但這些“新詞”的湧現也恰恰提醒了中國傳統的閱讀教育之前忽略的部分。中國的傳統閱讀培養的是文人,講究詩詞歌賦;國外閱讀教育重視科學與理性,培養科學思維。因此在過去,中國的文人很多,科學家比較少。最近我也發現,中國語文教育中散文太多,而關於散文文體的研究本身就不算成熟。因此中國語文教育確實出現了結構性失衡,科學素養的方面確實有待加強。

“整本書閱讀”的指向是去閱讀小說。小說不僅能延伸學生的想象力,還有情感類的價值觀呈現。

疫情“宅家”是難得的閱讀機遇,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家長們和學生們可以不必要過分關注學校的課程、作業等。多讀書才是硬道理。有時候讀哪一類書甚至都沒有那麼重要,讓孩子找到閱讀的興趣點,提升持續閱讀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看,閱讀的北京銀獎作品《書香滿坊》,閆淼攝

本文內容整理自閱讀家對談直播

文本整理:時瑞澤

編輯排版:粟粟


- End -

公號責編:小悅君


閱讀家對談| 石恢&李一慢&朱新娜: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