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做什麼?

這幾天,和一些老闆討論當前的市場分析,普遍認為:當下的困難可以看見,7、8月份可能是最困難的。

疫情面前,有擔當的國企中石化、格力、很多小企業等,積極上項目生產口罩和醫療器械,支持國家,有力緩解了疫情需求。但只是單品生產,不能帶動大行業拉動。

面對目前市場局勢,外資企業很多歇業,有的堅持,很難;內資企業,市場疲軟,政府局部發了一些消費券,雖然可以拉動一下,杯水車薪,也非長遠。需要普及所有困難者,不是僅救助商家;看似瞄準了市場拉動,老百姓心理不敢消費,市場如何拉動?捨本求末了。

根源還是我們的保障體系不健全。西方國家,凡是沒有工作的,都可以申請失業救濟金,不分是否單位辭退,很人性化。人們沒有後顧之憂,敢於花錢消費。

失業救濟金常態化後,申請失業救濟金的人也不會多,都是沒有工作者申請,渡過困難時期罷了。就像以前的汽車,必須放到車庫裡,防止盜竊。現在,滿大街是停車,有多少人偷盜?倉凜實而知禮節,一點沒錯。

我們的人民勤勞,沒工作了,就縮減消費,節衣縮食,導致整個消費市場不景氣,惡性循環,企業沒訂單。

目前網絡銷售尚可,實體經濟損失最大,不知明天是什麼?

中國這麼大的人口量,不是沒有市場,是後顧之憂限制了人們消費,當你困難時,沒有後盾支持。

解決了後顧之憂,是拉動消費,搞活市場的途徑。

供參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