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一個溫文爾雅又懂事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大人都喜歡懂事謙讓的孩子;相反,一個不懂得謙讓又喜歡“搞事”的孩子,總不會多招人喜歡,因為這些孩子總會給大人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

家裡有一個動不動就喜歡的孩子,做頭疼的應該都是做父母的人了,既害怕孩子這種愛打人的性格會讓他成長為一個喜歡暴力的人,又害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喜歡打人而造成一些不能挽回的傷害。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朋友家有一個女兒,小的時候長的是玉雪可愛,因為是獨生女,所以爺爺奶奶拿她當做眼珠子一樣疼愛,孩子想要的東西都會想辦法第一時間送到她的手上。

儘管我的朋友對她公公婆婆溺愛孩子的這種行為非常看不過去,可說了老兩口又不聽,所以只能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自己親自管教孩子。

但是儘管這樣,幾年下來,孩子依然養成了一個非常霸道的性子,在幼兒園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沒有搶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或者突然發現別的小朋友手上正在玩的玩具更有趣時,也會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搶,對方不願意或者搶不過就打人。

現在那個孩子已經是她們幼兒園一霸了,老師和別的小朋友都怕她。

我朋友也並不是說沒有管孩子,經常對孩子說要和別人好好說話,不要動不動就打人,可孩子還是我行我素,有時氣得急了甚至會對孩子體罰,讓她體會被別人打的感覺,可是還是絲毫不管用,一不注意孩子就把別人家的小朋友揍了。

朋友問她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她也不說話。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其實我當時很想問她:

難道她說出自己是因為想要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才動手打人的原因以後就不會再去打人了嗎?

難道說,你對孩子體罰,讓孩子體會被別人打的感受就能改掉孩子愛打人的習慣了嗎?

不會的,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更加反彈。

那麼,改掉孩子愛打人的習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上面的案例中是說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會因為玩具的問題打同學,那麼可以猜想,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因為搶玩具而打對方的事情一定也時有發生,所以父母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改掉孩子愛亂打人的壞習慣。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1、家長自己不能動不動就打孩子,以暴制暴的行為對孩子只有害處沒有利處。

有些家長天生脾氣暴躁,對孩子缺乏耐心,所以發現孩子就因為玩玩具這件小事情就把別的小朋友打了一頓,第一反應就是這個熊孩子,盡給我惹事,看我怎麼收拾她!不能讓她養成這種壞習慣。

於是等孩子一回家,就“家法伺候”,直到孩子邊哭邊說下次不再胡亂打人的時候才放棄懲罰。

其實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作為孩子父母的人,在他們面前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所以,孩子在處理自己身邊的問題時,也因為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也只會用暴力來解決。

“你不是不聽話嗎,打你一頓你就聽話了。”

現在的孩子一般在家裡都是千嬌萬寵長大的,都會有一點自己的小脾氣,所以,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更加不服氣,不僅不會讓孩子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處,還有可能會讓孩子養成和家長一樣遇到問題只會用暴力解決的壞習慣。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2、要不斷地教孩子用恰當的語言和小朋友交流

當孩子因為和小朋友爭搶文具而打了對方之後,首先要讓孩子對小朋友說“對不起”。

其實那麼大的孩子他並不是一點道理都不講的,或者說平常她的爺爺奶奶確實把她嬌慣地很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並不是說她就不能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父母如果發下孩子因為爭搶玩具而打了別的孩子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火冒三丈,當著別人的面懲罰孩子,孩子也要面子,被刺激到了,即便她意識到自己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也會因為不舒服而梗著脖子不承認錯誤。

所以讓孩子道歉的時候,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平和,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除此之外還要付出一些代價,那就是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其次,當孩子怎麼都不願意道歉的時候,也先不要逼迫他,可以將她帶到遠離孩子們玩耍的地方,用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打小朋友是不對的。

讓孩子道歉的前提是孩子真的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樣教育的效果才比較好,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家長卻逼著她去道歉,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在教孩子撒謊。

所以不妨試試將孩子一個人帶到別的地方,堅定地告訴他:

“你剛才搶別的小朋友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打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就更是錯誤了。”

“下次如果還想玩玩具你要記得說‘能不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

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讓孩子回到她剛剛玩耍的地方,如果孩子回去之後沒過多久老毛病又犯了,那麼就繼續帶她遠離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把上次說的話再重複一遍。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最後,當我們發現,往返了一兩次之後,孩子還是不能改掉愛打人的毛病,並且對著媽媽大哭大鬧的時候,媽媽也還是要堅決地對孩子說:

“正是因為你今天打了別的小朋友,所以現在媽媽不讓你在這裡玩了”

然後直接把孩子帶回家,“剝奪”孩子當天和小朋友們玩耍的權利。

即便孩子當時對媽媽道歉,也還是要堅定立場,因為孩子只是因為不想回家,所以才暫時對媽媽低頭,畢竟孩子有的時候是可以把“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一點做得很好的。

發現孩子愛打人的時候,以暴制暴的行為是行不通的。

要用上面那種堅決的態度,才能讓孩子逐漸明白,“動手打人”和“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之間是有一個等於號的。當下一次孩子還想玩玩具的時候,就有可能不再動手打別人,而是和小朋友說“能不能讓我和你一起玩?”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這個方法同樣也適用於別的情況。

我家門口附近也有一個小女孩,具體也不知道她家長是怎麼教育她的。

有一次看到她和她小姑姑玩,兩個人不知道怎麼的就鬧矛盾了,小女孩用力地打了她小姑姑幾下,小姑姑也很生氣,說:“你再打我的話,我馬上就會打回來!”

誰知小姑娘更囂張了,說:“你敢打我!”於是被打之後立馬就嚎開了,像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

我懷疑那個小姑娘之所以那麼有底氣,認為所有人都不敢打她,還是因為父母太過於遷就她了吧!

所以說,太過於遷就孩子有什麼好處呢?並沒有,因為以後與孩子相處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和父母一樣遷就她。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我打你”和“你不敢打我”是不能劃上等號的。當發現孩子有打人的行為時就應該要讓孩子知道,打人就一定要付出代價。

比如搶不到玩具時就打別的小朋友,代價是被剝奪當日或者更長時間外出與小朋友們玩耍的機會;敢無緣無故胡亂打人,就要承擔被別人打回來的後果。

孩子搶不到玩具時就喜歡打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打人的後果

孩子搶不到玩具的時候就會打人,要讓孩子明白她只要打人就一定會失去自己的一些利益,並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