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 | 羅小白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

晚上11點多,杭州某派出所接到一位母親的報警,說丈夫和女兒打起來了,女兒手裡還拿著一把剪刀。

原來,疫情期間大一的女兒在家上網課,下午三點的網課,但兩點時女兒還躺在床上玩手機。父親認為孩子不聽話,很氣憤。

於是就掀開被子拍了一段女兒躺在床上的視頻,說孩子只知道睡覺、賴床,併發到家庭群中。

媽媽在群裡看到玩手機的女兒,回家後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了她。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女兒覺得媽媽單方面聽信爸爸的話,感到很委屈,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出門。

晚上十點多,父親在外面喊了女兒幾聲沒有得到回應,於是沒敲門就進了女兒房間,掀開被子問:「怎麼又睡覺?」

女兒被激怒,一衝動拿起剪刀,和父親爭吵起來。

雖然父親的出發點是為了教育女兒,讓她不要只玩手機而忽略了學習。

但是方法未免欠妥,先不說女兒已經十七八歲,就算是兒子,或者孩子還小,也不應該不敲門直接進入孩子房間,甚至直接掀開孩子的被子,還拍視頻發到家庭群。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女孩生氣的也不過是父親毫不在意她的隱私,不尊重她獨立的空間,毫無界限感可言。

用民警的話來說:「對孩子要有起碼的尊重,不能因為是孩子的家長所以我就要去管你。」

評論區,很多網友也表示都有類似的經歷。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武志紅老師曾提到一個詞,叫做「漿糊邏輯」:指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就是像漿糊一樣,混亂一團。

該新聞恰好印證了這一點:很多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就像一團漿糊,混混沌沌沒有邊界。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

父母總是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在孩子的世界裡行走。

騰訊視頻的一檔自制節目《不想說特想聽》中,男嘉賓天天就有一位沒有界限感的媽媽。

他說,小時候住的房間,沒有門鎖只有兩個洞,各種密碼經常被破譯,手機被查也是家常便飯,從小就在媽媽的監視下生活。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哪怕現在他已經27歲,有了自己的工作,父母待他依舊和小時候一樣。

為了方便進入他的房子,強迫在門鎖上錄入指紋。

為了確保他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下,廚房、臥室裡都裝有攝像頭。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趁著節目,他向母親袒露心跡:「我覺得,你是在以愛的名義綁架我。」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深以為然。

無論是開頭提到的女孩,還是這裡的天天,都只是被父母一次次觸探相處邊界的縮影。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

2019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父母對子女的干涉情況做過一份調查,結果顯示:

72.4%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管束多,

12.1%的受訪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

根據調查結果,父母的干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工作規劃、婚戀、消費習慣、興趣愛好甚至飲食習慣等。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可是大部分父母卻學不會分離,而是以愛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圓心。

這種狀態下的孩子,真會幸福嗎?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覺得自己的人生閱歷更多,於是總想安排孩子的人生,絲毫容不得孩子偏離他們為其預設的人生軌道。

當孩子偏離時,父母就會不顧一切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用盡一切辦法將孩子拉回。

所以,父母缺乏邊界感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他們的控制慾。

他們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們的。

可是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私有世界的邊界越是被觸碰就越是想逃離。所以孩子並不像父母想象中那樣幸福,反而一生都在為自由奔走。

知乎上有個問題:「小時候被父母控制的你後來怎麼樣了?」

有個回答深受觸動。

這位網友說,從小就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

為了防止他變壞,媽媽處處干涉他交友,唯一一個好朋友也因為媽媽覺得髮型不精神而不得不分開。

從來沒有看過電視劇,只能在除夕時看一晚。有一次大年初一打開了電視被媽媽拿著雞毛撣子打,穿著棉衣都被打出血痕。

沒有任何假期,所有的週末與節假日都被輔導班興趣班佔滿,因為媽媽覺得要笨鳥先飛。

穿什麼衣服,留什麼髮型要媽媽同意才行。短信通話記錄全在父母的控制之中,為了監視登陸時間QQ被媽媽強制關聯。

高考後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離家幾千公里的地方。媽媽說他像脫韁的野馬,可是隻有他自己知道只是想逃離而已。

可是他卻發現脫離了父母的控制之後,依舊很痛苦。

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小心翼翼又神經敏感。對心儀的人暗生情愫,不知道如何去爭取如何去挽留。

第一次戀愛,不知道怎麼相處,只會被動承受。

第一次一個人出門逛街,由於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打交道買個快餐都會緊張到發抖。

他說,「父母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卻沒有給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間。」

那些父母自認為的愛,終究成了阻礙。阻礙了親子關係,也阻礙了孩子去往未來的路。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本是親子關係的底線,卻被當成了天花板。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能自由呼吸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刺蝟法則」。

講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兩隻凍得瑟瑟發抖的刺蝟因為扛不住寒冷而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它們抱在一起後卻感到不舒服,因為它們的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抱在一起只會刺痛彼此。

於是兩隻刺蝟試圖離得遠一點,可是它們又凍得難以忍受,因此再次抱在一起。再次抱在一起之後還是痛,於是再次分開。

來來回回幾次之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相互取暖,又不會被刺痛。

刺蝟法則,也被稱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父母與孩子又何不如此呢?

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可以親密,但要有間。」

父母子女之間,關係並非越親密越好,親密有間,才是最舒服的關係,孩子才能自由呼吸。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比爾蓋茨在傳記式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中提到,小時候不善交際,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看書。

但母親從不去打擾,所以他在自己的小屋子中,看完了很多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那些在屋子裡看書的時光,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有自己空間的孩子,才能有選擇的權利,才能更會選擇自己的人生。

所以,身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做自己。

1.學會詢問孩子的意見。

許多父母,喜歡為孩子做決定,或者總是忽略孩子的意見。

比如進孩子房間不敲門,哪怕孩子在抗議,比如替孩子做決定,哪怕孩子不願意。但其實,孩子自身的意見才是最重要的。

《家有兒女》中有一個片段:

一位鄰居來夏東海家裡玩,隨手翻了翻沙發上的一本雜誌,覺得很好看,就問夏東海有沒有上冊。

夏東海一看是夏雪的雜誌,便說:「這是我女兒的雜誌,不是我的,你可以問她。」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哪怕夏雪拒絕了鄰居的要求,夏東海夫婦也沒有生氣,反而為她敢於說「不」點贊。夏雪也沒有因為父母的「放縱」變壞,而是成長成了有禮貌,性格開朗又上進的孩子。

學會詢問孩子的意見,是對他人格的尊重。一個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對人還以尊重。

2.尊重孩子的秘密。

秘密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正因為有了秘密,才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想,開始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

對於孩子的秘密,父母應該尊重。不去強制揭開,而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秘密,爸爸媽媽也有,你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秘密,也要保護別人的秘密哦。」

正是因為那些獨一無二的秘密,孩子的內心才更加豐盈。

3.允許孩子獨處。

很多父母不放心孩子獨處,總覺得孩子一個人會發生意外。但究其根本,不過是對孩子的控制慾。

每個孩子都渴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那是提升自己的修煉場,是治癒心靈的療傷地,是暢想未來的時光機。

給孩子一片空間,允許孩子獨處,才是最好的愛。

在很多人眼中,界限感意味著隔閡與疏離。

其實不然,在心理學中,界限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心理的界限,超越了這個邊界,心理就會感到不適。

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中,界限感應該以孩子是否輕鬆快樂與自由為原則。一旦超過了界限,孩子便會感到痛苦和壓迫,親子關係也會隨之出現各種問題。

如武志紅老師所說:「太多的中國家庭,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界限感而導致幸福感不強。」

親子關係中的邊界,不是阻礙感情的關卡,而是健康感情的保障。

愛,不應該是模糊的界限。

愛,應該是想觸碰卻又收回的手。

親密有間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不被親密關係扼住喉嚨的孩子,才能擁抱屬於自己的人生。

大一女兒被爸爸掀被子上熱搜:缺乏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羅小白,心懷星河,寫盡人生理想。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