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前幾天,我曾寫過一篇隨筆:金庸“寫錯了”哪些歷史?

,反響貌似還不錯。

於是乎一拍腦門,水了今天的文章,作為前文的一個補充。

具體“水”之前,先講一個“歷史架空小說”的概念。

所謂歷史架空小說,即“描述並非真實發生的虛構歷史”的小說,包括歷史背景及未來。

金庸先生的絕大多數作品,都可歸類到歷史架空小說中。

實際上,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就有很多架空歷史小說,譬如我們熟悉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水滸傳》與《蕩寇志》

《水滸傳》就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架空歷史小說。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先說歷史上真實的宋江。

宣和元年(1119年)中,“宋江起河朔”(相當於今河北省中南部),被稱為“河北劇賊”。十二月時,宋江轉掠至京東地區(相當於今山東及江蘇徐州一帶),稱為京東“劇賊”或山東“盜”。

知亳州(今屬安徽)侯蒙指出,“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但坦誠說,他們的起義“也就那麼回事”,因為張叔夜“很輕鬆”地將他們“招安”了:

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張叔夜傳》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張叔夜

宋江接受“招安”後,起義軍將領大多被授以官位。

《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不過,被“招安”的宋江並沒有“口服心服”,沒過多久又起了義旗。

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宣和四年(1122年),起義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而《水滸傳》裡的水泊梁山,那可是一支實力雄厚的武裝力量。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從晃蓋等七人劫奪了生辰綱、火併了王倫開始,到“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時,已經發展到了頭領一百單八人,雄兵十萬餘。

八百里梁山泊設六關八寨,水泊外設置四個酒店打探消息,邀接來客;有錢糧倉儲,監造作坊,可謂十分氣派。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說:小說的確有些誇張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覺得這就算“誇張”,那可就圖樣圖森破了

在《水滸傳》後期,除了徵方臘,還有北伐徵遼的回目(83~89回)。

宣和四年,宋江率領的北伐軍,用八個月時間連克檀州、薊州、霸州、幽州,活捉遼國天壽公主,幾乎消滅遼國。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連環畫版《水滸傳》中的徵遼

遼主“豎起降旗”,願“歸降大宋”並“年年進牛馬,歲歲獻珍寶,再不敢侵犯中國”,“作北方之屏障,年年進納歲幣”。

宣和四年,宋軍的確在童貫的率領下,跟遼國打了一架。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彼時的遼國,已經被更北方的女真人摩擦得懷疑人生,全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按道理說,兩軍交戰,宋軍應該十拿九穩。可誰成想,兩軍在幽州(今北京)交兵,宋軍被打得大敗虧輸,可謂顏面掃地。

因此,金聖嘆在批註《水滸傳》時,一口氣將徵遼與伐田虎、王慶一起在評點本中刪去,終止於梁山泊英雄聚義。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金聖嘆:太丟人....

到了晚清時期,文人俞萬春的“續水滸傳”《蕩寇志》就更離譜了。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連環畫版《蕩寇志》

《蕩寇志》承接金聖嘆批註的七十一回本,但書中的梁山好漢一下子成了反面人物,他們連戰連敗,根本就擋不住官軍的進攻,到最後全軍覆沒。

宋江、吳用、阮氏三雄被凌遲,林沖被氣死,花榮被弓箭射死,魯智深“瘋魔”而死,武松被累死、石秀被掏心、孫立被活剮….

這樣的轉變,讓今天的我們看著,實在是欲哭無淚。

當然,為什麼《蕩寇志》如此“惡貶”梁山,還是有據可依的,有機會跟大家細聊。

《反三國演義》?

你可能看過《三國演義》,但你大概率沒聽說過《反三國演義》。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反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一書儘管有著強烈的擁劉抑曹的傾向,但始終沒有違背歷史事實,讓劉備統一中國。“舊小說喜續……獨三國演義,根於歷史,不可續也”。

不過,到了民國年間,偏有人架空出了一部《反三國(志)演義》。該書據信始作於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報》上連載,1930年方完結。

作者名為周大荒,湖南人,早年就讀於船山書院及湖南省公立法政學校,曾任《民德報》文苑主筆。他褒劉,抑孫,貶曹,“讓天下終歸於劉”,更大幅度增加了趙雲與馬超的戲分。

與《三國》裡的鬱郁不得志不同,《反三國》裡的馬超智勇雙全,堪稱蜀漢頂樑柱。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馬超

他率軍攻克許昌,將曹操七十二疑冢盡皆發掘,並生啖仇人華歆,報父仇,吐盡平生怨氣。

在《反三國》中,曹魏勢力是反派中的反派。

曹操篡漢稱帝,還命華歆將被廢的漢獻帝刺死;曹丕則未稱帝,兵敗後投奔遼東,被逼自殺。才華橫溢的曹植,因為反對廢漢自立,不得不出逃到北方,倒是留下了曹家一脈,可謂“不幸中的萬幸”。

歷史中一統天下的司馬家族,結局也不怎麼樣。

諸葛亮的“一生之敵”司馬懿,被諸葛亮各種挖坑,最終被地雷炸死;至於兒子司馬昭,被趙雲“挑於馬下”。

而東吳勢力,結局也沒比曹魏強到哪裡去。

呂蒙襲荊州未果,被張飛殺死;丁奉被亂箭穿身,黃蓋、張昭、陸遜、周泰、淩統、諸葛瑾等人先後自盡而終。

《三國》和《水滸》的續書,到底有多放飛自我?

哈哈哈哈~

與吳、魏相反,《反三國》裡蜀漢勢力,堪稱開掛。

諸葛亮和“五虎將”皆被封王,天下歸劉暫且不說,就連“扶不起的阿斗”,死後都“混”了個“孝愍皇帝,廟號哀宗”。

坦誠說,這本小說有太多YY的成分。而周大荒也不避諱,“兄弟這部書,完全在實行孔明隆中對的一篇文章,處處替孔明填愁補恨,吐氣揚眉”。

不過,考慮到成書的年代,作者“褒劉,抑孫,貶曹”的心態倒是可以理解。

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國家主權被出賣,可謂民不聊生。他以曹魏、孫吳及其黨與比諸各路軍閥。以蜀漢比諸王者伐罪之師,希冀蕩平宇內,以求國泰民安。

唉,何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大概就是這樣....

上篇文章以金庸先生開頭,本篇就以金庸先生結尾。

金庸先生的“夢想”之一,就是寫一本“東吳版”的《三國演義》。主角是周瑜、陸遜和陸抗,次主角是孫策、孫權和顧雍以及美人大小二喬。

他說,自己小學時代就把《三國演義》讀得津津有味,但認為《三國》故事的說書人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蜀漢的偏擔實在有點過份。

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所以偏擔他的山西同鄉關羽,痛貶曹操,那也罷了,竟然連東吳人物也一併貶低,這在他年紀漸長以後, 常常“感到不舒服”。

原來,孫堅、孫策、孫權這些人是浙江富陽人,跟金庸是同鄉。

不過,這個“夢想”最終“不了了之”?金庸先生認為,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 後果必定不佳, 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