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每一粒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晚上,兒子在上層床上玩,一時興致過頭,突然一個大枕頭砸到坐在下面的我臉上,眼鏡深深嵌入肉中,生疼。我的無名火一下子騰的竄出來,惡狠狠地瞪著上面哈哈大笑的孩子。如果不是最近練習隨時自我覺察,有意識地剋制自己的情緒,我真的要衝著兒子怒吼,內心戲是希望把他拽過來狠狠揍一頓才解氣。

我保持和自己的憤怒待在一起,感受自己自負情緒的泛濫。我知道,這是我自己的投射。一開始,我認為孩子這種行為是對我的冒犯和無禮,仔細想想,這是我的傷,激起了我曾經被他人尤其是愛的人輕易“誤會”的痛苦身體記憶,被壓在內心深處的憤怒、不滿和委屈。。。

大人習慣性打擊孩子,給他們貼不良標籤,扣上道德的大禮帽等。說實話,孩子的內心大多是單純的、無意的、玩的有些瘋狂的,分寸掌握不當的…當家長為孩子扣上不道德的帽子時,一方面誤導孩子認為這是“惡”,同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

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提學習,母慈子孝。一提學習,雞飛狗跳。當孩子因為幾道簡單的數學題出錯的時候,父母首先會盯住“問題”,自動屏蔽“優點”。父母評判孩子的不用心,不聽話,不爭氣…結果,越罵越起勁,越兇越來氣。

其實,我們冷靜的想想,這樣方式真的有益於孩子改正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習嗎?肯定不是。

就比如,當我學開車的時候,我總是笨手笨腳,我的老公在旁邊對我指手畫腳,並且批評我的笨拙,我內心肯定特別的不樂意,甚至可能吵架,憤而不學,或者乾脆把他請到一邊休息。我們的孩子就像此刻學車的我,心情可想而知,別說改正了。可悲的是,孩子還要倚仗大人生活。夫妻之間,卻是平等的關係,被吼的一方可能有激烈對抗。

家長道理都懂,但是,問題來的時候,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投射。一方面是曾經受過類似的傷害和屈辱,可能頭腦已經忘記,但是身體往往不會騙人,我們平時不假思索地反應,最能體現我們的無意識;另一方面也說明父母無處安放的焦慮。

談到焦慮,這要追溯到我們的老祖先。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仙人們,他們依靠焦慮來提高警惕保護自己活下來。但是,現在的社會已經相當安全,絕大多數人不用擔心餓肚子,被猛獸吃掉等等隨時威脅生命的事情。結果,我們愛誰,就把自己無處安放的焦慮轉嫁到誰身上,比如,擔心老人、操心孩子。

親愛的粑粑麻麻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你有怎樣的感悟?如果把孩子的成長類比成以下兩種:①培育花園;②一輛汽車。你認為孩子的成長更像前者還是後者。前者被稱為生命體,後者被稱為機械體。

所謂生命體也被稱為複雜體,它是無跡可尋的,發展變化有多種可能和變數,就像人神奇的大腦,像變幻莫測的天氣,像無法預知的經濟等等。

機械體又被稱為簡單體,它存在一定的邏輯和因果關係,有跡可循,比如造一艘火箭,看似相當複雜,但是,卻是絲絲相扣,有跡可查的組合。

對待複雜體要運用簡單的原則,像老子說的“無為而治”。而簡單體要經過複雜的創作過程,比如一部汽車,構造複雜,操作起來卻簡單易行。

孩子的成長本身特別複雜,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卻試圖化繁為簡,試圖幻想把孩子當成一個可以遙控操作的機器,期待有一個遙控器就能遙控指揮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長就更美了。這種方式要麼嚴重扼殺了孩子的生命力,讓他們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生活就像提線木偶,父母讓怎麼做就怎樣做。但是,父母無法照顧和指揮孩子一輩子,這樣被養大的孩子,即使取得一定的成就,又談何幸福可言?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成長看做培育一個花園,只要為花園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和土壤,父母們只需要以欣賞、輕鬆和愉悅的心情靜待花開。或許這些生命會依靠自己的生命軌跡和生命能量,成長為一片森林,但是,無論怎樣,他們會主動發揮自身是有蓬勃生命力。

家長擅長用交換或者威脅的方式與孩子交換學習,比如說,你考好到100分給你買玩具,你每天讀半小時英語可以看電視,你寫完作業再去玩,你如果考不到什麼名次小心我收拾你……看到了吧,我們在用這樣拙劣的方式,讓孩子厭學。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待幼年時的孩子多麼簡單粗暴,到了青春期,我們就會收穫一個多麼殘酷的青春期。

有些家長在上小學的時候,認定孩子的學習必須被盯死,懷疑他們的主動性、自覺性和能力。果然孩子的自律性就如願以償喪失了,一盯盯到考上大學,孩子就從此再也不願意學習了。

任何父母都知道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但是,就是有大批的父母不相信孩子自身的生命力,活生生把孩子培養成“退化”的低能兒,這是為什麼呢?其中發生了什麼?這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好好深思。

每一粒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每一顆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每一隻雛鷹都有翱翔天空的夢想,每一匹馬駒都有馳騁草原的希望。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一個獨特的座標和風景。我們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去奮鬥,才能塑造自己理想的風景。你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

請給予孩子做自己的機會,用他們自身的生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