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的一天早上,山東密州一個39歲的中年男子,在夢中醒來,滿臉還掛著淚痕,只見他奮筆疾書,頃刻之間就完成了一首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眼前這個中年男子,就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原來,早在蘇軾十九歲的時候,就認識了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是蘇軾父親蘇洵的好友——進士王方的女兒,兩個人的緣分起於郊遊,當時遇到山中的一泓清泉,蘇軾和王弗不約而同給浴池取了一個同樣的名字,叫做“喚魚池”,所以人們附庸風雅,管這段故事叫“喚魚姻緣”。

十九歲的蘇軾和十六歲的王弗結婚了,王弗侍親甚孝,蘇軾和王弗二人恩愛情深。可惜紅顏薄命,妻子王弗在二十七歲時就得了重病去世了,臨終之前把丈夫蘇軾託付給了堂妹王潤之。

王潤之嫁給蘇軾那年只有21歲,當時王弗去世三年多,蘇軾已經33歲。與知書達理的王弗相比,王潤之更像一個平凡的村姑,可是性格溫柔、善解人意,更是打理家庭瑣事的一把好手。

可是,畢竟是初戀加原配的感情刻骨銘心,難以忘記,所以蘇軾時時想起王弗的好。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有:“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得罪了改革派,為了避開都城汴京的漩渦,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推官在唐朝、金、元時相當於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明和清初還兼有審計局長的職能。在北宋時期比較複雜,大概相當於辦公室主任,開封、臨安的推官相當於法院院長,掛職而沒有多少實權。通判在宋朝,主要以派員身份下到地方,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的副官,負有地方行政及監察職權,用以與地方行政長官形成制衡,相當於唐代刺史,現代紀委監察。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從杭州又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可實質上仍處於外放冷遇地位。儘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鬱憤。

這一年是“乙卯”年,蘇軾到了山東密州(今山東諸城)擔任知州,正月二十日的這一天早上,蘇軾夢見了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悼亡詞,陳師道評價“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賞月飲酒,想念七年沒見面的弟弟蘇轍,一夜沒有入睡,天亮後做《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一生崇高儒學,所以每當挫折失意,總會藉助老莊思想昇華自己,幫助仕途窮通進退。

二、斷頭酒——突如其來的“烏臺詩案”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43歲的蘇軾攤上大事了——幾乎斷頭的事兒。

其實,素食不知道,早在熙寧六年(1073年),好朋友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情況,就看到了蘇軾的詩稿,其中就有沈括認為涉嫌誹謗朝政的詩詞,於是上報給了神宗,但是並未受到重視。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四月二十日到任,進《湖州謝上表》其中有:“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下可壞了事兒了——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蘇軾譏刺朝政。人監察御史裡行舒亶等人也舉證大量蘇軾詩文,有不少諷刺朝政——這就是“烏臺詩案”。根據《漢書·薛宣朱博傳》記載,漢代御史臺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所以稱御史臺“烏臺”亦稱“柏臺”,“烏臺詩案”由此得名。

“烏臺詩案”是王安石改革派與保守派的一個犧牲品,好在最終蘇軾保住了性命。蘇軾從湖州被押到京城御史臺關押,隨行只有長子蘇邁每天送飯,父子約定平時送蔬菜和肉,得到凶訊就送魚。

一天,蘇邁錢糧用盡出城去籌借,臨時委託一位親戚送飯,這位好心的親戚直到蘇軾平時吃的不好,於是想給蘇軾換換口味,特意買了一尾很新鮮的活魚魚,精心烹製之後親自送了進去。

蘇軾一見飯菜是魚,不禁大驚失色:自己的大限到了!蘇軾想到了弟弟子由,想起了夫人王潤之,想到了尚未成年的幾個孩子……不禁雙淚橫流,拿起筆寫下絕命詩《獄中寄子由二首》。

好在第二天長子蘇邁回來了,蘇軾這才發現,都是虛驚一場!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三、一場大雨澆醒了蘇東坡

元豐三年(1080年)大年初一,蘇軾和長子蘇邁在御史臺差人押解下從京城出發,經過一個多月跋涉,終於在二月初一到達黃州。由於是犯官身份,沒有官舍居住,只得暫住山間舊廟“定惠院”。

不久,全家二十多口都到了黃州,人口一多囊中羞澀,蘇軾只好制定花錢計劃。每月初一,蘇軾取出4500錢,分成30份,用畫叉挑掛屋樑,需要花錢就用叉子挑下一串。

元豐四年(1081),蘇軾生活更加揭不開鍋。好友馬正卿追隨來到黃州,向太守請求“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繼任太守徐君猷同情蘇軾,把黃州城東緩坡一塊廢地劃給他。

這就是“東坡”,一塊營房舊址,蘇軾帶領全家老小披荊斬棘,在雜草叢生中整理出50多畝田地。又購買一頭耕牛,《東坡八首並序》記載:“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餘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朋友馬正卿不但為蘇軾解決了一家人衣食之憂,還給了蘇軾一個新生活,蘇軾為居室取名“雪堂”,並親自在門楣上書寫“東坡雪堂”四個大字,唐代“詩魔”白居易在貶地耕植,寫過《東坡種花》二首,蘇軾是白居易的粉絲,於是自號“東坡居士”。

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蘇軾在黃州,早上起來如果沒有客人到訪,就自己去拜訪朋友,“設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在黃州“東坡羹”,“東坡肉”,“東坡酒”,脫胎換骨,找到了自我。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春天,一場大雨徹底澆醒了蘇東坡,這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記錄了蘇東坡的那一刻。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原來這一天,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不期而遇的風雨忽至,朋友們都深感狼狽紛紛跑著躲避,蘇軾卻醍醐灌頂,徹底悟透了人生。泰然處之,緩步而行,不為世俗所累。竹杖和芒鞋比車馬要好得多,遇到大雨不妨下馬,再披上一件蓑衣,還可以在雨中自由地行走。這是何等的恣意和灑脫!

於是,蘇軾在黃州四年,徹底蛻變成了盡人皆知的“蘇東坡”,甚至遠遠超過了蘇軾的名頭。

三、杭州的賢內助與紅顏知己——兩任妻子的接力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宋神宗親自手札,48歲的蘇軾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

這一年的四月七日後,蘇軾一家離開生活了四年兩個月的黃州,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在這裡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宣告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蘇軾接到任命後,並不急於北上,順江東下,登廬山,逛金陵,遊山玩水,9月在江蘇常州宜興縣自己宅院,給神宗皇帝上《乞常州居住表》的申請辭職,經批准後,定居常州。

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為相,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不久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但是,保守派矯枉過正壓制改革派,盡廢新法,蘇軾再次向皇帝諫議,又引起保守勢力誣告陷害。蘇軾夾縫中生存,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此時西湖淤塞過半,湖水乾涸,長滿野草,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第二年,蘇軾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多萬,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標誌。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有6橋相接,後人名“蘇堤”。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在杭州通判任上,蘇軾認識了12歲的歌妓王朝雲,後來被送給蘇軾做丫鬟。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就是蘇軾在湖上所作,據說是寫給王朝雲的。

不幸的是,在杭州,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潤之也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王潤之和蘇軾夫妻相半25年,歷經了“烏臺詩案”的生死危機和“黃州貶謫”的坎坷四年,王潤之始終不離不棄。

沒有想到,苦盡甘來,46歲的妻子王潤之卻離自己而去,時也?運也?命也?

蘇軾一生也是幸運的,有三個紅顏知己和親密愛人:王弗,王潤之,王朝雲。從此以後是小自己36歲的王朝雲一直陪伴蘇軾身邊22年,即使貶謫南方的惠州、海南的詹州也沒有離去。

蘇軾為王朝雲寫的文字最多,據《蝶戀花·春景》“天涯何處無芳草”就是在惠州寫給王朝雲的。惠州多瘴氣,虛弱的王朝雲得了瘟疫,終日與藥為伍,年僅34歲就告別了蘇軾而去。

此時的蘇東坡已經60歲,步入花甲之年。

四、一代詞豪、畫家、書法家和“食神”,居然死於吃錯了藥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58歲的蘇東坡因朝廷內部黨爭被貶嶺南。與前一次被貶黃州是開罪改革派王安石的理想主義和落地無根不同,這一次的被貶是因為反對全部廢除新法開罪保守派司馬光。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可是骨子裡的倔強和正直,還是一絲一毫都改變不了: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頓“斷頭酒”嚇醒了他,一場雨澆醒了他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62歲的蘇軾貶海南儋州。在宋朝是比放逐嶺南更重的放逐海南。

蘇軾在儋州,與當地人種田、修路修橋,像唐代偶像劉禹錫一樣為政造福一方,流傳下來了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連當地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徵),《自題金山畫像》在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所作,沒想到真成了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年六月,蘇軾經潤州準備到常州居住。可是一個小小的意外,奪去了蘇軾的性命。

蘇東坡心胸寬闊,樂觀豁達,自通醫藥,注重養生,卻只活到64歲就病故了。

蘇東坡之死,令人大感意外——與盛唐田園派詩人領袖孟浩然一樣,死於朋友的酒宴。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披露:“開元而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時浩然疾疹發背,且愈。相得歡甚,浪情戲謔,食鮮疾動,終於冶城南園。”王昌齡南遊襄陽,東道主孟浩然盛情接待。孟浩然“疾疹”發背,有些好轉,可是喝酒後又吃了漢水特產的魚——查頭鯿,致毒癰發作,病情加重,終致喪命。

蘇軾歸來,正是炎熱的酷夏,與大書畫家米芾乘船遊太湖,興之所致暢飲了冰水,導致半夜急瀉不止,第二天全身軟弱乏力。按現代醫學觀點,應嚴格禁食肥膩,服用清熱解暑之劑。

但是蘇軾一向喜服溫補之藥(這一點很像唐代韓愈),選用黃芪等藥熬粥服食。三日後,好友米芾又設宴款待。蘇軾盛情難卻,可是赴宴之後病勢陡然加重,接著全身高熱不退,齒間流血。

蘇軾的大幕戛然落下——北宋一代文豪,著名畫家,書法家,醫學家,唐詩時期最有名的美食家,豪放詞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晚年居然死於吃錯了藥,留給我們無盡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