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寺,僧人住所的通稱。但最初寺的含義並非如此,它指的是掌握法度的官者、有地位有權力的人的住所,如《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三蒼》:“寺,治也,官舍也。” 《漢書·元帝紀》:“城郭官寺,”其注為:“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唐書》說漢朝有九卿,所以有九寺。從這裡就能知道,漢朝九卿的辦公室都叫寺,後來就不這麼叫了,不過還有部分官署保留寺的名稱,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僕寺、太常寺、光祿寺。

佛教傳入後,僧人的地位非同一般。東漢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自東而來,初住洛陽“鴻臚寺”,後改建為“白馬寺”。漢明帝時,朝廷招待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其住所也應與“官舍”無異,便稱“寺”,後來延續下去,凡僧人住處都叫寺,成為習慣,有優待的意思。所以,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寺”在梵語中稱“僧伽藍摩”,意為“僧眾所住的園林”。佛教大興的隋唐以後,寺作為官舍、官署的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古代供祀祖先、供神佛或特殊重要人物的地方。秦以前,廟有很嚴的等級和規模,如《禮記》雲:“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遠古重血緣,祭祀先祖的地方叫宗廟,而軍政大事也是在宗廟辦理,廟堂就是朝堂。後來朝廟分家,朝堂專門處理國家大事,而宗廟只是祭祀。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其他古老的神社相混,不但祭祀先祖,也開始祭祀神,神和被神化的人皆有廟,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初為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地方,類似“天文觀察臺”。《釋名》雲:“觀者,於上觀望也”。道,作為老子提出的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仰望之,所以,借“觀”之意,以“觀道”,《諸經論》注:“以無常等不同的行相觀照諸法為觀。” 漢武帝曾建“延壽觀”,後建“觀”之風甚盛,傳最早住進皇家之“觀”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入“昆明觀”。自此,道教信徒感激之至,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出發,認為了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得道成仙。常建於山頂之中。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

古時所謂的“結草為庵”,就是供人居住的草菴、庵子,一種小草屋,《釋名·釋宮室》:“草圓屋謂之庵。”它的本義是,不對外開放的房屋,漢以後建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更是“不對外開放的房屋”了,也就成了佛教女子的專用建築名稱了。古代女人在庵中修行,叫尼姑,女人居住的地方叫尼姑庵,尼姑出家後不留頭髮,以示與過去一刀兩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