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傢俱歷史、地質,社會地位

十年來,紅木原材料漲幅驚人。持續漲價幾倍到幾十倍,為什麼會如此瘋狂?我們從歷史、地質成材、社會認知等多方面因素來分析一下。

 經典東漢未年的《水今注》記載:“紫檀木,色紫,出扶南”(扶南即中南半島)。由此可見,小葉紫檀最早登上建築與傢俱史舞臺。  唐朝《本草拾遺》中寫道“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海南黃花梨在民間稱“花櫚木”)“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 (治所在今河內)。交趾黃檀(俗稱大紅酸枝)出現在明朝初葉,鄭和七下西洋時因其沉重,便作為航行空船回程時鎮倉之物,以避風浪。因久置曠野不腐爛,為民眾所喜愛。後來皇家垂涎其木色喜慶,大量收購。 

 現在,花梨木、小葉紫檀、交趾黃檀並稱為“三大貢木”! 建國前,民間工匠少且沒有固定的作工坊,作工效率十分低下。大自然更新與木工用量大致持平,所以雖然是貢木,因量足而價平。歷史上所有的商業運作,都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三大貢木價格相差懸殊,並不是價格高木質就好,而是自然界的存量多少決定價格的高低,存量越少,價格越高。

十多年前,隨著古典文化的復興,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導致紅木企業越辦越多,從業人員是舊時的幾千倍,機械化作業的效率是手業作業效率的上百倍。上百萬人的紅木製作隊伍,形成蝗蟲效應。只要中國紅木人看上的木種,都可以讓它短時間內瀕危滅絕。三年滅絕海南黃花梨,兩年滅絕越南黃花梨,五年讓交趾黃檀成瀕危物種。東南亞民間對中國紅木人的評價是:看到之處,寸草不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秘密。用筆把國標紅木29種的生長地,標在板塊地圖上,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它們,幾乎都是生長在地球七大板塊接壤的邊緣地帶。 會有這麼湊巧的事?板塊邊緣地帶多火山、地震,地熱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地殼結構最薄弱的地帶。岩漿沿著薄弱的縫隙湧出地表,把地核裡的鐵、鎳、汞等重金屬和硫磺,帶到地表,改變地表的土壤結構成份。各種重金屬由根系進入植物體並儲存,從而形成“黑筋紋路”。不管是宮庭還是民間,喜歡紅木最大原因,就是紅木有行雲流水般的紋路,再偉大的畫家,也畫不出這自然山水畫!

歷史的活化石——紅木原材料的價值在於:隨便拿一塊紅木作破碎性金屬元素提取,就可以推斷出這塊紅木來源於哪一座山?是生長在迎風坡還是背風坡?紅木以紋路代替文字,記載了自身生長几百甚至上千年所處位置的年降水量、水汶特徵以及土壞的結構成份,金屬元素含量。紅木是當地地質史發展的見證,也是所在地歷史的活化石。 中國人的紅木情結影響了很多人:

一方面是:紅木傢俱是中國古建築文化的延伸,濃縮了古代先賢對大自然的認知。用象徵吉祥與善良的“花草樹木”與“飛禽走獸”的雕繪圖案,來表達對和諧溫馨與美好願望的嚮往。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發現了和諧美學,並用紅木傢俱的形式服務於生活。

另一方面是:紅木傢俱的每一個款式及構件都隱藏一個歷史典故或地方民俗,從而形成中國傢俱所特有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內涵,紅木傢俱也是傳承文化的載體。

有了以上的因素,紅木原材料與古典傢俱能不漲價嗎?經過五年市場調整後的疲軟,經濟已經開始全面復甦。2019年即將舉行的“動植物瀕危物種《公約》會議”過後,紅木必然再現瘋狂!製作紅木傢俱的朋友們,應當於極迷處尋迷,於極惑處解惑,才能讓我們的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精緻與極簡常常在一件古典紅木作品裡奇蹟般地統一,紅木古典傢俱及紅木文人物間的本質就是“藝術”,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駕馭的。

紅木傢俱歷史、地質,社會地位

紅木傢俱歷史、地質,社會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