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持續刷新生態“顏值” 推進高質量發展

初冬的閩北大地,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綠水奔流在古村阡陌間……無論是延平湖畔散步的市民,還是到武夷山的外地遊客,都被這藍天碧水吸引,“ 藍”飽和度逐年增加。

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南平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PM2.5值優於歐盟標準,空氣質量連續五年全省第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南平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依法、科學、精準、全民治理,全力打好“藍天、綠水、青山、淨土”四大汙染防治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環境保障。

“十三五”期間,南平緊盯“大氣十條”目標任務,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280萬噸,淘汰改造燃煤鍋爐220臺(套),累計完成248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嚴格落實施工揚塵“六個百分百”規定,城市建成區主要車行道清掃率達到90%,註銷淘汰黃標車10044輛。深化浦城榮華山組團VOCs專項整治等20個年度大氣精準減排項目,加快推進建甌、邵武、浦城等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及熱電聯產項目。積極推進“天地車人”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建設。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完成5829臺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登記,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開展露天礦山權屬、空間位置、環境保護、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等情況的前期調查工作,共調查404個圖斑。督促23家飾面石材和建築石料礦山開展整治。

著力完善智能監管機制,加強監測能力建設,通過靶向定位、精準管控等措施守護好綠水青山。“十三五”期間,南平市國省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及2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與國家、省上平臺聯網,實現數據的實時上傳和共享,同步建成飲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15座,逐步實現了從“人防”向“技防”的轉變。

傍晚時分,延城市民徐錦慧在小水門公園散步,夕陽下河面波光粼粼,鳥兒在林間嬉戲……昔日廢棄的砂石料堆場,如今變成了秀美的公園。

近年來,南平市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開展小流域專項整治,完成“千噸萬人”鄉鎮級水源地環境問題排查,充分發揮河長製作用,對主要流域考核斷面上下游5公里範圍汙染源和全流域汙染源進行全面摸排,列出104個汙染源項目。開展入河排汙口摸排,對810個入河排汙口清單開展核實整治,已完成整治648個。加強城市生活汙水管網建設維護,今年以來新建汙水管網19.2公里、改造汙水管網17.9公里,完成投資6286萬元。南平市境內閩江、富屯溪、建溪3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優,Ⅰ—Ⅲ類水質比例為100%;16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23個小流域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118個,佔比95.9%,已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 福祉。“十三五”期間,南平緊盯生態保護與修復,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實施總投資50億元的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完成南坪溪、杜溪等小流域綜合整治工程項目,推進28個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累計拆除養殖場1.16萬家。

此外,完成林分改造2.5萬畝,佔年度任務的75.7%;完成廢棄礦山治理面積91畝,完成投資822.8萬元,分別佔年度計劃45.5%、54.9%;完成廢棄礦山治理43處,落實治理面積1005畝。

聚焦空氣、水域、土壤、森林,讓生態資源不僅有明晰的價格,還能進一步通過出讓交易、轉移支付、抵押擔保等實現經濟價值。南平市在武夷山市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10個縣(市、區)啟動全域生態系統價值核算項目,委託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探索建立了體現山區生態系統特徵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指標體系。9月4日,《武夷山市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項目在北京通過專家組驗收,這是目前我國完成的首例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林奧 王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