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竹刻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以竹為紙,以刀代筆,融和了中國書畫藝術的一些表現形式。每製成一件作品,或自行設計,或採用名家畫稿,或博採各種題材,殫情竭智,度形制器,狀態寫神,充分發揮竹材的特點,不須藉助人為的生硬色澤,利用多種雕刻技巧,無論是表現人物、山水、花木、鳥獸,均能體現出書畫的筆墨情趣。以簡樸高雅為其特色,超出一般工藝品而列入藝術之林。竹刻作為工藝美術中-一個獨立的門類,是與竹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分不開的。竹子質地堅韌,節實杆挺,虛中潔外,筠色潤貞,四季常青,被喻為“君子”,與玉一樣,成為高尚氣質的象徵。因為竹子在中國曆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竹為材料的雕刻才在宋代由匠人制作的工藝品逐漸成為高雅的藝術品,並在明清時期走向繁盛。

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竹刻作品中所選用的竹材主要有毛竹、斑竹、棕竹等。毛竹亦稱筒竹,枝幹粗壯,圓筒狀的形體適於雕刻筆筒、臂擱等文房用具和生活用品。斑竹又稱湘妃竹,形體修長,表面有美麗的紅褐色斑點,多用來作扇股、筆筒、手杖,或被劈成竹篾粘貼成箱、櫃之類生活用品。棕竹色澤深褐,有深淺不同的條紋,劈成片狀可用作拼貼盒、匣等器。歷代竹刻的雕刻技法多樣,韻味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大體有陽雕、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留青等幾種。,以竹製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中神農氏用竹製作農具,女媧用竹管造笙、簧,黃帝用竹管制作蕭、笛,倉頡則用竹簡製成書冊,嫘祖用竹片編制蠶箔。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留下很多竹編器模壓的痕跡。自戰國始,竹器的應用除建築外,範圍日漸廣泛。

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如削竹為簡,編連成冊,製作書籍來記載史事、典律、兵法和醫篇。竹簡可算是以鐫刻圖紋和文字來裝飾竹器的竹刻工藝的前身。還有各種竹製兵器、樂器及生活用具等,如湖北江陵拍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髹漆三獸足卮,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竹篋、毛筆和塗漆的鳥形雙口杯等。雖然這些竹製品只能算作是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日常用品,還未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工藝,但表明了當時手工藝人已懂得采用這種常見的材料進行雕刻,為我們研究竹雕藝術的起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記載上看,竹刻作為藝術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出現。《南齊書·明僧紹傳》中載,齊高帝曾賜給隱士僧紹一根竹如意,即是取用竹根為物料雕刻成的。另據史籍載,南朝時的廣門第閥閱之家竟以紋飾為尚,常在斑竹筆管上雕刻人物、花鳥及詩詞文句等,這種風氣直至唐代仍十分盛行。

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宋代竹刻技藝已見精進。在雕刻風格上,除繼承前代雕刻技術,還擴大了取材範圍及藝術視野,特別是金石學的興起,繪畫的發展,許多文人參加到工藝品的製作中,將筆法融入刀法中,逐漸形成了宋代多類雕刻品的一大特色。這個時期最著名的竹刻高手是詹成,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詹成雕刻精密無比。宋代的竹雕作品實物很少,寧夏西夏李遵頊陵出土--件竹雕殘片,採用了浮雕、淺刻、深刻等技法,將庭院、松樹、花卉及人物生動地表現出來,菱形米字地紋,與元、明時期的雕漆刻錦地紋十分相似。明代中期以後,竹雕的藝術性被逐漸地重視起來,從事專業刻竹的工匠和喜好刻竹的文士日益增加,特別是文人的參與,他們或自己畫稿設計,或親自操刀,使竹刻真正發展成為一個藝術品類,日趨興盛起來。這個時期竹刻發展迅速,技藝精湛,超越前代。

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明代正德、嘉靖朝之後,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傑出的竹刻藝術家出現。他們主要分佈在江蘇一帶,尤以金陵和嘉定兩地最為繁榮,形成了以濮仲謙、朱松鄰為代表的金陵派和嘉定派。明末至清初,在朱氏三代竹刻藝術的影響下,竹刻在各地得到日益廣泛的發展,除了傳統的金陵、嘉定外,徽州等地也成為竹刻藝術的發達地區。許多卓越的刻竹能手相繼出現,其中知名者就達六七十人之多。他們在繼承朱氏傳統技法的同時,不斷創新,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流派,其中以吳之璠的薄地陽文浮雕,封錫祿、封錫章兄弟的竹根立體人物雕刻,周顥的平刻花紋及方潔庵的竹黃淺浮雕等最為突出。竹刻日益成為一個 門]流行的藝術形式。當時,以竹製筆筒、香筒、臂擱等十分普遍,且極盡圖繪雕鏤之能事,幾乎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完全是一種觀賞的藝術品,藝術家們紛紛在上施展著他們的巧思。

中國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竹刻,與玉一樣是高尚氣質的象徵

乾隆時期,竹刻趨於纖巧、細膩,向多樣化發展。乾隆皇帝好古,因此竹刻中的仿古制品也相繼出現,如壺、瓶、卣、觚、鼎等,不僅在造型.上追仿先秦古器物,而且紋飾亦多取自青銅器,顯得別有風致。此外,將詩書畫印運用到在竹器雕刻上,紋圖不僅有作者款銘,而且還多加詩詞、印章,更顯書卷氣,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乾隆、嘉慶之後,竹刻的風格漸趨流行淺浮雕和陽紋平刻。鏤空雕法與圓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只有蔡時敏立體圓雕、莊綬倫的透雕等少數幾家。此時的竹刻不再強調造型和立體感,圖案及題材大部分採用名家書畫為藍本,著名者有嘉定派的鄧渭,金陵派的潘西鳳和方潔等。

我是“娟兒666”,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