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探尋中國經驗 講好中國故事

——“人民立場”的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研究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編者按:聯合國把貧困列為社會發展問題的三大主題之首。從全球來看,當今世界現代文明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貧困依然存在,貧困現象蔓延、貧困面擴大成為人類文明中一道深深的傷痕。在中國,反貧困歷來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從中國視角、用中國話語總結最能體現中國特色和制度優勢的反貧困經驗,講好中國故事,是踐行“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作為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反貧困研究與中國減貧歷程緊密交織在一起,書寫下輝煌的篇章。本報今日推出專版,選登中國人民大學學者反貧困研究的成果和故事,以饗讀者。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項就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理,對於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領域的教學研究者,反貧困始終是我們極其重要的教學研究內容。

作為中國農業經濟和發展經濟學家嚴瑞珍教授的學生,我始終認為,堅持反貧困研究(“三農”研究)的“人民立場”,應當讓我們的研究貼近實際、貼近真實、貼近民眾、貼近現實需要,從而惠及貧困農民,為中國反貧困事業添磚加瓦。

就以嚴瑞珍教授創建的“太行山脫貧與發展試驗區(1992-2000)”為例。項目截至2000年已覆蓋河北省內丘縣侯家莊鄉、白路角鄉(現已合併)和獐牟鄉3個鄉51個村的5300戶2.1萬人,改造荒山為高標準水平梯田(圍山轉)5萬畝,修建水利工程128處,種植板栗、蘋果180萬株,2000年起陸續產果並銷售,收益持續至今。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嚴瑞珍教授做人做事做研究的“人民立場”,是扶貧開發項目與校內教學研究“雙豐收”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項目選址在崗底村,需要一大早從北京出發、搭乘火車汽車馬不停蹄直到天黑才能抵達。此前,嚴瑞珍夫婦花費近兩年時間跑遍太行山區、大別山區、呂梁山區考察,最終在這裡結識了一位開荒山種蘋果帶領全村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即20多年後的“全國十大傑出村官”、當時不滿40歲的楊雙牛),以及一位願意造福鄉親的縣科委主任。崗底村常年乾旱“天背時”、滿山石頭“地不利”,有了“人和”這個主體因素,項目成功便有了前提。

在選擇開發內容和經營形式上,項目從一開始就堅持群眾主體地位,由各村各戶自願選擇是否參與,自主決定果樹產業種類和開發經營形式。自願參與的項目村,有讓項目戶直接平分荒山開山種樹的,也有集體統一開山整地栽樹後無償分給農戶自主經營的。兩種形式下,灌溉設施都由集體組織興建,果樹都由農民家庭經營。已經開發成功的崗地村不參與,項目組租住在村委會,方便傳授經驗。項目同時聘請了河北農大果樹專家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隨著項目實施,群眾用持續造林“投票”,資助方用追加資助“投票”,內丘項目獲1997年國家科技扶貧獎、1996年河北省科技扶貧獎、1998年河北省山區創業獎、1999年邢臺市科技進步獎、1998年內丘縣委政府開發獎。最高的榮譽來自受益農戶:“大家都在唸著人民大學嚴教授的好呢!”

「人大反貧困研究」程漱蘭||“人民立場”助推反貧困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彌足珍貴”的反貧困經驗之一,即“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不僅適用於開發項目,也適用於智力扶貧。嚴瑞珍教授的內丘項目因“群眾主體”“人民立場”而達到了反貧困效果,提煉了正確的反貧困理論和政策,從而助推了反貧困事業。

扶貧項目的“群眾主體”,源自主導者的“人民立場”,而這也正是我們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而繼續深入研究反貧困理論和政策的原動力和總原則,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守人民立場,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反貧困研究領域的貫徹落實。

實踐證明,只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才能站穩人民立場,服務國家大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