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重慶--重慶--地方--首頁

重慶全景。(攝於4月8日)特約攝影 王正坤/視覺重慶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重慶生態環境好不好,關係全國35%的淡水資源涵養和長江中下游3億多人的飲水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示範”二字,既是信任,也是鞭策。“十三五”時期,重慶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紮實推進汙染防治等“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等“八項行動計劃”,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築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提速推進。在8萬多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重慶不僅繪就了群眾眼中的“綠水青山”,還換來了百姓點讚的“金山銀山”。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

生態品質實現大提升

廣陽島,位於重慶銅鑼山、明月山之間,是長江上游第一大島嶼,全島江水環抱,白鷺棲息,是重慶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

如今的廣陽島,“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雛形初顯。“田園風光”“江南風貌”“草原風韻”“溼地景色”“運動風采”及“抗戰遺風”等景區不僅綠色生態,而且美得風格多樣、精緻迷人,成為外地遊客和重慶市民又一打卡熱地。

從過去的大開發,到現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治理,廣陽島的變化,折射出的是重慶發展理念的深刻變化。

“十三五”時期,重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不斷夯實重慶生態基底,通過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提升。

乘船遊長江,遊客會發現,長江干流重慶段兩岸過去的“天窗”“大字報”已不見蹤影,被綠色所覆蓋。

“這得益於我市啟動的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市林業局一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我市實施了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力爭用3年時間營造林1700萬畝。目前,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即將全面完成,重慶森林覆蓋率達到50.1%。

針對長江及主要支流兩岸還存在的造林綠化質量不高、生態屏障功能脆弱等問題。我市還沿長江打造“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包括長江干流重慶段及三峽庫區淹沒區175米水位線以上至第一層山脊可視範圍內,總面積約730萬畝,涉及22個區縣,按照“三段”“四帶”打造。

“力爭到2022年,項目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6%,2025年提高到58%,2030年達到60%以上,在長江兩岸形成‘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美麗生態林帶、綠色發展示範帶。”該負責人說。

“十三五”時期,我市還合理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正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面積,在全國率先完成“三線一單”成果發佈。開展了全市自然保護地大檢查大整治,縉雲山、石柱水磨溪等完成前期綜合整治提升。“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深入實施,快速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

這些行動使一批城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以加快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顯著,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202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已超過300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十四五’時期,重慶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以更大決心、更高標準、更實舉措,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市發改委一負責人說道。

對汙染項目說“不”

產業結構佈局不斷優化

在涪陵境內長江邊上,曾有一座大型化工企業——中化涪陵化工南岸浦廠區,其生產規模居國內磷肥生產企業前十強,2018年工業總產值約23億元。為了保護好長江兩岸生態環境,2019年10月31日,這個擁有53年曆史、曾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最終以技改搬遷方式實施老廠區的關停。

2017年,一家從事輪胎裂解的企業有意到榮昌高新區投資建廠,擬投資50億元建設佔地500畝的輪胎裂解工廠,但由於該企業屬於重汙染企業,榮昌最終拒絕了這一項目。

這樣的例子,在各區縣還有很多。

市發改委一負責人介紹,為推動綠色發展步伐走深走實,“十三五”時期,重慶在淘汰落後產能,對汙染企業說“不”的同時,推動其他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兩個基本面,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在西部內陸地區帶頭開放,努力實現與沿線城市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

今年智博會期間,重慶集中籤約71個重大招商項目,總投資2712億元,成為我市“智匯八方、博採眾長”,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走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子的又一重大成果。

一些地方瞄準綠色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潼南建起全國首個電鍍全產業鏈環保園區——巨科環保電鍍工業園。園區依託國內首創的“電鍍用水清潔處理—重金屬汙染物在線回收—電鍍汙水處理—電鍍汙泥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形成產品”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的循環經濟環保全產業鏈,實現了汙染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循環化。

通過幾年的努力,重慶綠色轉型發展實現新突破,全市產業結構和佈局不斷優化,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大關,綠色金融市場快速創新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遊不斷髮展升級。全市高技術產業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萬元GDP能耗、碳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釋放出的巨大紅利尤為顯著。前三季度,重慶汽車產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實現止跌上揚;長安新能源汽車在純電動(BEV)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達到了4.2%,營業收入達到22億元,產值突破20億元。

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

生態文明制度有了新探索

近日,南岸區迎龍鎮的鎮級林長接到基層林長的巡查上報信息:有人在林地周邊租用居民房屋洗滌賓館被套等,汙水容易對周邊林地造成汙染。他立即前往現場進行了查看,在瞭解到這是一個“三無”作坊後,立即通知相關人員進行聯合執法,將其取締。

自2018年我市在南岸區啟動林長制試點以來,短短兩年多時間,試點區縣已擴大至15個,林長制也從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逐漸成熟,成為我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創新性舉措。

在管好森林的同時,我市還全面推行了河長制,管好河流和水庫等重要水資源,創新實施了“雙總河長制”,即由市、區縣、街鎮三級黨政“一把手”同時擔任“雙總河長”,建立了市、區縣、街鎮三級“雙總河長”架構和市、區縣、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目前,全市分級分段設置河長共17551名,實現全市5300餘條河流、3000餘座水庫“一河一長”全覆蓋。重慶實行的“雙總河長制”也獲得了水利部、長江委肯定,並在全國進行推廣。

“其實,這些僅僅是我市打牢綠色發展的制度基礎,加快創新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一個縮影。”市發改委一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市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不僅全面推行了河長制,率先開展林長制試點,還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穩步推進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排汙權、碳排放權、生態地票交易機制,在全國率先推動森林覆蓋率指標區縣間橫向交易。

去年,江北區就與酉陽縣簽訂了全國首個“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協議”,按照補償機制確定的相關標準,江北區以造林1000元/畝、管護100元/畝(按15年進行計算),購買酉陽縣7.5萬畝森林面積指標,總額為1.875億元,分3年支付給酉陽縣。

該森林面積指標僅專項用於江北區森林覆蓋率目標值計算,不與林地、林木所有權等權利掛鉤,也不與造林任務、資金補助掛鉤。到2021年江北區的森林覆蓋率(加上購買的7.5萬畝指標)若仍未達到55%,江北區還要向酉陽縣增購相應的森林面積指標。江北區支付酉陽縣的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將專項用於酉陽縣森林資源保護髮展工作。

“通過實施橫向生態補償,保護髮展生態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可切實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形成共同擔責、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市林業局一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王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