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嶴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剛度過江南最漫長的一個梅雨季,

緊跟而來的,

就是豔陽高照的三伏天。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從寧海縣城往南開11公里,在一片青色掩映中,東岙村慢慢露出真容。走近村落,穿過圓拱形的月洞門,上面刻著“薰風南來”四個字,出處來自唐朝詩人李昂的“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在寧海的諸多古村中,這個坐落在寧海最南部的小村並不起眼,鹹澀的海風吹過溪坑石壘成的小屋,甚至會讓人覺得有些落寞,但翻看村史,卻對這個沉寂的古村肅然起敬: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走出過中國航運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氏商幫,是千年前中日文化的交流見證。


2014年,東岙村榮獲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的稱號。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興於海運 朱元璋親命村名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東岙村,位於寧海一市鎮,是寧海出南門第一村,最早稱為沙棟,後因“水中凸地為洲”,故改稱東洲。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巡視三門灣入旗門港,遙望村野問此地時,下面的人回答:此地為東洲。朱元璋說:山間平地應為岙。故又改稱東岙,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東岙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北靠狀元峰,南有筆架山。從唐武德三年陳姓遷居東岙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400餘年的歷史,形成了現在以王、褚、陳、林為主姓的十多個姓氏3700餘人的群居地。世世代代的人們在東岙這塊土地上營築農漁文化:躬耕隴畝,漁捕瀚海,課蒙識字,耕讀傳家。

東岙村的周氏航幫,早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國時期,就開拓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濃重一頁。據資料記載,唐開成二年(837)後,日本廢止了遣唐使,往返於中日航線的幾乎全為浙東民間航幫。著名航海家周文裔、周文德和其後裔周良史(周文裔之子)的名字,在日本的史料中也有記載。

東岙村前有一旗門港,古稱岐門,北宋年間,周、鄭、陳等家族航幫置大船、興海運,在此出發往來於日本、朝鮮。旗門港堪稱三門灣最早開發的海港,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宋朝的儲國秀在《寧海賦》中曾寫道:“出烏崎通鴨綠,睎日本睇陽穀”,其中指的就是旗門港。據台州、寧波諸多學者根據歷史資料考證,東岙在宋、元、明、清時期曾是浙東南的交通樞紐之一。

東岙發達的航運業,促使不少海洋文化流傳於世,東岙漁歌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當地漁民在長期出海作業中,無數次與自然抗爭過程中創造出的民間藝術珍寶。現如今由於漁業生產方式改變,東岙漁歌非遺文化傳承人褚孟和在一市中學設立了傳承基地,傳承東岙漁歌文化。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旗門港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古韻滔滔 耕讀傳家文化鼎盛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走入村內,就能體會到這個村莊蘊含的那份文化底氣,雖沒有江南小橋流水的秀美,卻另有一份渾厚大氣。雖然房屋年代久遠,並不完整,但歷經風雨的石牆和鑲嵌其中的石窗,仍然保留下了歲月的滄桑。

滄桑變幻,不少傳統古建築、人文景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如今只留遺址。北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航幫古碼頭,南宋初的清溪寺,元代的狀元牌坊、西嶼街、石拱橋——觀海橋,清代的烈婦祠、乘龍書院及多處的石牌坊,這些遺址遺蹟無不告訴後人東岙曾經的繁榮。如今留下的古建築大都經過修繕,清代一部分古建築保留尚好。

行走在東岙村的老街,看著老街兩側雙層木質結構的傳統店鋪,彷彿有穿越千年的感覺。從小在東岙長大的褚孟嶽告訴記者,東岙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最有名的當數週家道地。只是七八百年前,它毀於一場大火,如今只剩下宋朝時候的地基與石塊,村人稱之為“火燒臺”,然而即使只剩下殘垣斷壁,它依然是村裡一個特殊的存在。

褚孟嶽說,周家道地是東岙村崇尚讀書文化的種子,在北宋的時候出過寧海第一個進士周弁,不僅如此,他的七個兒子先後登進士第,一個女婿也是進士。因此被稱為 “一門七進士,連女八登科”。鄉人受此激勵,自此學風蔚然。此外,東岙村的王家出過寧海唯一的狀元王於贇,現還有狀元路、狀元坊的殘存。在明清時,東岙獲舉人、貢生及在官場任職的就有數十位。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葉家道地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尚存的新門裡道地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八鮮六味 海邊的味道是故鄉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千年海風吹過,如今的東岙不僅有斑駁的磚牆和殘垣斷瓦,還有代代相傳的美食。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岙坐擁山海,盛產糧食、茶葉、水果、海鮮,也因此誕生了東岙招待客人的“八鮮六味”——為招待貴客置辦的大菜。東岙村聯村幹部褚孔備介紹道,“八鮮六味”取料很講究,要求菜質優良、製作精細、色香味俱全,講究宴席排場。誰家辦得起,說明家當了得。

“八鮮”是指八種海鮮,主要由青蟹、對蝦、角螺、蛤蜊、毛蚶、銀蚶、香螺、花蛤組成,取“八仙過海”的諧音。這些海鮮全部取自東岙門前的三門灣,當地海域廣闊,海鮮豐富,水產養殖面積有5萬餘畝,盛產各種海魚、青蟹、白蟹、對蝦、蟶子、牡蠣,還有各種海螺、貝殼等。一市有機青蟹遠銷全國,而有“東岙蚌”之稱的花蛤更是因個大無沙、口感鮮嫩飽受食客好評,往往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其他海產品也是聲名遠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同的季節,東岙總有不同的海鮮上市。

至於“六味”則是六味主食,謂之六六大順。第一味是糅;第二味是狀元糕,據說因東岙王於贇狀元及第而命名的;第三味是洋芋(土豆)飯,當地種植春秋兩季洋芋,用洋芋燒飯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既耐飢又清香可口;第四味是麥餃筒;第五味是炒垂面;第六味是烤芋艿。

在“六味”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糅”,據說是在明朝時期流傳下來的。當時,由於海運發達,東岙也曾遭受倭寇滋擾。當時的戚家軍為了趕走倭寇,經常四處征戰,衣食無著。東岙老百姓感激他們,於是就把家中各種海鮮、花生、蔬菜,加上米粉全部拿出來燉成一鍋,煮出一鍋“糅”來招待他們。後來,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每年正月十四的時候,東岙人都會燒製“糅”免費招待遠方的來客。遊客們可以遍嘗百家,從村頭吃到村尾,而且來吃的人越多,東岙人越高興,因為這象徵著他們來年更加興旺。

《寧波晚報》整版聚焦東岙村!這個千年古村究竟有哪些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