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尋找第六階段

尋找第六階段


雷夫用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來引導孩子們,取得了令人囑目的班級管理成就。這些孩子長大後,原本出身在惡劣家庭並且平庸的孩子們,無論走在哪裡,都舉止文雅;無論是升入大學還是參加工作,都是人群中最有愛心、最優秀的。他們會定時回到56教室,一起去做公益活動。這真的是一個道德教育的奇蹟。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鼓勵小孩做家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畢竟資本主義就是這麼運作的——用工作賺取報酬——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孩子們慢慢長大以後,也開始學會做某些事情來取悅人。年輕教師大多無法抗拒這類現象,孩子們的取悅會讓你自我膨脹。 為父母努力的念頭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許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悅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選擇大學和主修科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厭惡工作的人,他們無法瞭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不過,至少他們曾經為取悅某人而努力過。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規則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們最景仰的英雄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能成就偉業,正是因為他們不守規則。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瞭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長遠,不受教師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除非你能真正進入她的身體,用他的身體行走。”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要讓孩子們知道,他的行為不是取決於恐懼、取悅他人,或是規則;他已經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

用雷夫自己的話說“六階段”凝聚全班的的粘著劑。信任是基礎,六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

你可以通過經驗、耐心,以及從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打造一間以信任為基礎的教室。孩子們知道你公平待人,可以依靠。孩子們知道只要身邊是你,就很安全,而且還能學到事情。以信任為基礎,毫無恐懼的教室,是孩子們學習的絕佳途徑。

這“六階段”,對於學生來說,可能理解有些困難,怎麼樣把這六階段教給學生,並能應用在自身行為上,還真是需要去實踐、去探索。我的理解,這六個階段人的一生成長的過程吧,但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也許第一個階段也會很遲才達到,有的孩子可能因為成長過程中的原因會倒退吧,比如說:我想要獎賞,當獎賞得不到或經歷挫折後,也許連這點虛榮心也沒有了。還別說這是第二階段思維的錯誤了。我們很多人能做到第四階段已經很不錯了,社會上都在宣傳,如果人人都能守規則,那這個社會有多好!也就是說連“守規則”也只是部分人才能做到的。第六階段自然是最高的行為準則了,人人都能建立起個人的行為準則,那人人都是良好人材了。

不管人能成長到哪個階段吧,要把這六階段教給學生,並變成自己的行為準則,那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教育就要做這樣的事,“要達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犧牲的,需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畢竟,教育無捷徑。

雷夫先生在上課的頭一天就把“六階段”教給學生,但是不期望學生立即應用在自身行為上。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認知水平,會對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道德判斷標準。儘管如此,雷夫老師仍告訴孩子們“我們可以做的更好”!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儘管看起來很難,但道德標準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而需要潛移默化、身體力行,才能深深地根植於孩子的心中。

而想一想我現在面對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比較低,但是我卻忽視了人的發展的連續性,而雷夫先生卻在踐行著。我往往小看了孩子們,總是把他們停留在某一個階段,總是放大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好像一直是在狠狠的揪掉他們身上突起的刺,卻全然沒有顧及到這些刺的拔出是不是正確、徹底,也許他們會感覺到疼,也許一點感覺都沒有。一天一天不斷地批評、不斷地表揚,似乎沒有什麼章法,有時候對於孩子們所犯下的錯誤也僅僅是從一般的道德認知上來判斷,把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要求以及應該達到的高度置於一旁。

看到差距的同時,我也認清了方向,激發了前進的動力。在教育之初,就把這個人格發展路線圖放在孩子們眼前,告訴他們教育培養優秀人格的目標,併為之付諸努力。

這,也正是雷夫老師為孩子們鋪就的“追求卓越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