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新經濟,給互聯網教育釋放了哪些信號

根據國家統計局4月17日發佈的數據,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約6.8%,我國經濟增長勢頭受到一定衝擊。同時因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國際貿易不穩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持續下行風險加劇。內外部嚴峻的市場環境給復工復產後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面對暫時低迷的經濟走勢,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於4月8日公佈了《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詳細內容,“在線新經濟”一詞如同漫漫長夜中的一縷曙光,似乎照亮了“互聯網+產業”再次升級發展的前程。那麼對於近期頗受大眾重視的在線教育行業,能否藉助“在線新經濟”東風,抓住發展騰飛的契機呢?

“在線新經濟”框架下的在線教育

該《方案》雖然是上海地方文件,但其提出的“在線新經濟”概念卻是首次見諸輿論,很有創見性。“在線新經濟”的官方定義是:“藉助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交互技術,與現代生產製造、商務金融、文娛消費、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線、智能、交互特徵的新業態新模式。”該定義基本解決了近幾年“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若干新興行業的業態類型的歸屬,為後續相關行業政策的制定找到了定位依據。

上海《方案》聚焦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遠程辦公、在線金融、在線文娛、在線展覽展示、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新型移動出行、在線教育、在線研發設計、在線醫療等12個重點發展領域,目標打造四個“100+”,即集聚“100+”創新型企業,推出“100+”應用場景,打造“100+”品牌產品,突破“100+”關鍵技術。從組織生產力到應用落地,開展了新興產業的全方位佈局。其中在線教育首次同若干熱點行業並列出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政府規劃文件中,特別值得重視。

《方案》高度肯定在線教育在社會重大危機面前起到的紓解社會矛盾、滿足教學需求的重要意義。提出推廣線上新學習模式,打造“上海微校”“空中課堂”等線上教育品牌,建設大規模在線學習信息化基礎應用平臺,繼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建設,構建職業技能教育和市民終身教育體系,規範“互聯網+教育”行業發展等意見。

《方案》系統性地描繪了上海互聯網教育事業發展圖景,基本兼顧了教育社會功能的各個方面,也為互聯網教育行業釋放出強烈的利好信號。一方面,上海作為我國市場經濟制度改革的橋頭堡之一,其產業發展決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代表意義;另一方面互聯網學習方式在疫情期間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獲得了家庭、師生、院校的一致認可與好評,成為教育應對社會危機的典型範式。可由此預判“互聯網+教育”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創新型產業指日可待。

促進“在線新經濟”背景下的在線教育機遇

疫情難阻企業的生產熱情和市場復甦趨勢,因線下經濟的停擺,讓政府看到了依靠在線經濟提振經濟信心的可能。上海市發佈的《方案》是在屬地潛質產業業態的基礎上制定的,也就是說類似上海這種文教資源集中,科技創新氣息濃厚的大型城市或地區,聚焦在線教育高速發展將成為一種很普遍的地方產業佈局。“互聯網+教育”相關企業應該保持嗅覺靈敏,把握好自身在線教育產業鏈中的定位。預計有以下幾個新變化值得教育從業者注意:


純在線學習場景亟待開發

《方案》提出“推廣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學與集中教學結合的學習模式”。需要注意“分散教學”與“集中教學”相結合的表述,這是官方依據疫情期間教育的新形勢做出的科學論斷。它考慮了在正常教學秩序長期受到干擾下的教育活動持續開展的情形,高度肯定了當前在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通過“分散教學”的概念描述認定在線教育是獨立於學校線下教育的新教育體系,並把在線教育置於與線下學校教育同等地位。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與光明日報教育研究中心聯合針對疫情期間中小學校在線教育互動情況調研的結果顯示,有過半教師對在線教育產品持有“互動不充分”、“技術不完善”的看法,說明教育產品不能完全符合教師教學習慣,跟不上教學互動節奏,功能設計和場景優化有很大提升空間。相關教育企業應及時察覺政策出現的新導向,加強在線教育互動場景的開發投入力度,根據不同地區師生情況的具體差異,營造專門適合“分散教學”方式的應用場景。
地方教育品牌亟待樹立

面對社會重大突發事件,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紛紛利用本地成熟的傳媒平臺或教育產品應用於“停課不停學”工作。如北京利用歌華有線投放“北京雲空中課堂”資源,上海利用本地B站平臺開闢“上海空中課堂”專欄,兩地教育企業紛紛慷慨為疫情期間“宅”在家中的師生免費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和全時空服務。這些現象均說明本地化教育品牌或產品是當地政府、用戶和市場合作夥伴的首選。

然而與許多地方線下教培機構只關注服務“5公里半徑”範圍內用戶的經營策略相反,在線教育品牌的市場覆蓋範圍往往是放眼全國或是國際,很多知名品牌下沉本地市場的動作並不大。而此次在線教育備受政府和社會關注,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軟硬件部署,教育企業與當地教育部門、學校能夠迅速形成合力,都有賴於地方知名教育品牌的大力支持。因此上海《方案》中重點強調的“打造‘上海微校’、‘空中課堂’等線上教育品牌”,其意圖就是肯定並重視本地教育品牌建設。

由此可見,教育企業有必要做好本地市場的下沉服務,贏得屬地政府的關注,做好企業服務社會、惠及民生的責任義務,這些對企業打造品牌形象、樹立產品威信和佔有本地市場都是極有好處的。

在線教育企業需規範經營

上海《方案》還提出“規範發展‘互聯網+教育’,引導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可見在線教育行業的規範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地方政府的社會治理關注點。2019年11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備案管理辦法》。截至今年1月底,全國共有916家教育企業的1928個教育App進行了合規備案。這說明政府針對在線教育產品進行大規模治理已拉開序幕,作為國計民生和人才強國的基本工程,教育發展質量才是政府監督教育企業的重點所在。作為在線教育企業經營管理的責任方,地方政府更有理由運用強有力的手段來制定在線教育企業的生產經營規範,在線教育企業的企業發展及經營活動或邁入“透明化”時代。因此各家教育企業應適時啟動自查自糾機制,提前做好有關產品質量、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品牌宣傳、投融資等方面的內部管理,以從容應對政府行政監管的變化。

在線教育產業化號角已吹響

上海《方案》的另一創新點是將“在線教育”作為新興產業進行支持,指出:“圍繞在線教育、醫療健康、生鮮電商等在線新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瓶頸,強化產業創新協調機制……”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政府首次將在線教育行業提升為產業發展層面進行規劃指導。說明在線教育在市場成熟度、生產力、勞動力、資本條件、信息資源等方面已具備形成獨立產業的要素。它逐年激增的驚人產值和用戶數量已經不能讓人小覷,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滿足民生需求、釋放就業壓力、促進科技創新應用發展的優質行業,升級成為新興產業是必然事件。

因此,建議互聯網教育企業應集中精力打造自身的“標籤”,找準自身在在線教育產業鏈條當中的位置,做好產業上下游資源的協調對接工作,以產業發展的大格局來看待企業的前景與未來。此外,在線教育企業應該緊緊跟隨各大城市的新經濟產業發展步伐,靠近在線教育的市場、人才和產業聚集區發展,獲取相關政策利好,一定程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