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雙十一是中國消費者的節日,大洋彼岸的蘋果公司卻選擇在這一天發佈新品,甚至在零點前後更新官網,無懼撞車,可謂是情懷滿滿信心十足。事實上,這場發佈會之於蘋果的意義,確實遠遠勝過iPhone或Mac的常規升級,為了這一天,蘋果公司整整準備了十五年!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2020年11月11日凌晨2點的發佈會上,蘋果公司正式發佈了傳聞已久的自研ARM芯片Apple Silicon,命名M1,採用8核CPU+8核GPU+16核NPU的架構,官方宣稱其性能、功耗都優於英特爾。

M1不僅僅是筆記本電腦處理器,首發搭載於13英寸MacBook Air、13英寸MacBook Pro和Mac mini,後者在國內影響力不是很大但老外挺喜歡。8+256GB的起步價分別是7999元、9999元和5299元。這樣的價格,跟之前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機型比起來便宜了一點點,但感覺不明顯,說明新處理器的競爭力並非通過價格優勢來體現。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在今年6月份舉行的WWDC大會上,蘋果首次在公開場合正式宣佈,未來將推出自研Apple Silicon處理器,但讓人略感意外的是這顆新處理器竟來得如此之快。僅僅五個月之後,蘋果就正式發佈了這款名為M1的全新中央處理器。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據蘋果介紹,M1是蘋果Mac產品線上使用的首個SoC芯片,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集成度SoC,採用了ARM架構經典的大小核設計,基於臺積電5nm製程工藝打造。

計算單元由一顆8核心CPU構成,圖形單元由一顆8核心GPU構成,同時還集成了DRAM、神經計算引擎、Thunderbolt 4(USB 4.0)控制器、機器學習加速器等眾多單元。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指標都是枯燥乏味的,那麼M1到底好在哪兒呢?

簡單說,搭載了M1處理器的Mac可以虛擬化方式運行傳統x86應用,效率極高,而且能直接運行iOS APP,體驗如iPhone絲般順滑。M1充分利用了ARM架構的優勢,讓Mac的生產力達到了新的高度。

M1將手機SoC帶到了PC上,M1芯片中包含完整的CPU、GPU、內存、NPU和緩存,組件之間的傳輸速度很快,同時極大縮小了主板尺寸,為電池預留出更多空間。基於5nm工藝打造的M1封裝了160億個晶體管,幾乎比A14 Bionic的118億多了50%。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很明顯,面對近年來不思進取的牙膏廠英特爾,蘋果已經耗盡了耐心,而這一次蘋果並沒有轉投英特爾的友商AMD或高通,而是採用了自研芯片這種終極解決方案。作為全球最不差錢的公司,一切可謂是水到渠成。

英特爾是PC處理器的霸主,蘋果筆記本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看上去本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兒,然而十五年前並非如此。

上一次大變革發生在2005年6月,具體時間是6月6日的WWDC大會。喬布斯正式宣佈Mac系列將採用英特爾Core系列CPU,同時結束與Motorola、IBM的合作。那天,喬布斯談到了他對PowerPC的失望,他認為PowerPC性能是不足的,開發路線是模糊的,功耗也是巨大的。毫無疑問,PowerPC讓他失望透頂。

值得一提的是,PowerPC與ARM一樣都是精簡指令集處理器,與英特爾、AMD這樣的複雜指令集X86處理器不一樣,這其實為十五年後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因為,蘋果公司的操作系統天生就更喜歡RISC精簡指令集架構處理器。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喬布斯與時任英特爾CEO的歐德寧在大會上共同宣佈蘋果與英特爾從此結為戰略合作伙伴,締結了一段長達十五年或更久的友誼。

2003年,蘋果推出第一代Power Mac G5時,喬布斯曾信心滿滿地承諾IBM與蘋果將會很快將G5芯片提速至3.0GHz,然而IBM失約了。喬布斯也曾努力將新款的G5芯片與PowerBook結合起來,但極高的功耗令G5並不是那麼適合在PowerBook上運行,而G4芯片也達到了性能瓶頸,緩慢的總線速度和小容量的緩存使得PowerBook越發緩慢且功耗節節攀升。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2004年7月蘋果公司推出的Power Mac G5電腦除了常規升級之外,亮點難尋,但有個技術上的亮點是為了在最高端的型號上配置最新的Dual 2.5GHz PowerPC G5處理器,蘋果甚至專門設計和內建了一套水冷系統,這是Mac歷史上唯一一次,應該也是最後一次。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其他的歷史細節,這裡就不再贅述。簡而言之,是IBM的老態龍鍾不思進取促使喬布斯放棄了鍾愛的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攜手英特爾,讓自家操作系統支持x86並延續至今。這樣做對蘋果電腦的傷害是很大的,因為原本特立獨行的Mac因為用了和Wintel電腦一樣的“芯”,不得不與後者在同一市場廝殺,價格戰從來都不是蘋果的強項。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因為蘋果筆記本採用了英特爾處理器,使得玩家們得以有機會在其硬盤上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由於蘋果筆記本的外觀設計與品牌文化走在前面,很多用戶樂意在Macbook上跑Windows,這成為意想不到的景觀。對於蘋果筆記本來說,客觀而言因此增加了不少市場份額。

所以,如果今天蘋果重新回到RISC陣營並拋棄英特爾,無疑也將上述用戶徹底阻隔在門外了。兩害相權取其輕,相信庫克做了周密的權衡。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歷史經常都會驚人地相似,這些年英特爾處理器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此處很難找出褒義詞。既然如此,大環境顯然加速了蘋果放棄英特爾轉而採用自研處理器的節奏。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M1芯片與iPhone、iPad採用的A系列芯片擁有相同的架構,所以iOS應用可以在MacBook上無縫運行,這是安卓、Wintel兩個陣營無論如何努力也沒法實現的夢想。而且,今天蘋果在新一代macOS Big Sur操作系統也針對M1做了全方位的優化支持,比如Safari瀏覽器的響應速度提升了1.9倍。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M1芯片效率的提升意味著功耗、發熱更低,這就意味著風扇的噪音會更小。事實上,MacBook Air根本就沒有風扇,而MacBook Pro會在主板上配備主動散熱裝置,但只有在長時間使用M1芯片的高性能內核時才會被激活,對於絕大多數用戶而言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5nm工藝本身就具備低功耗特性,M1芯片可以讓主板變小,電池就可以做得更大,續航時間自然就增加了。蘋果官方數據顯示M1版MacBook Air可以持續長達18個小時的視頻播放,MacBook Pro則進一步提高到20小時,一天不充電毫無壓力,兩天不充電也不奇怪。

M1是蘋果生態體系邁向新階段的重要一步。從本質上看,蘋果不需要再跟隨英特爾的迭代週期去發佈新的Mac產品,自研M1不光從英特爾手中拿回了電腦升級節奏的主動權,還可能改變整個電腦行業的發展趨勢。既然ARM Mac與移動端的iOS進行了生態融合,那麼未來在iOS上面運行的應用和開發者新創造的應用都無需進行二次調試,直接可以同時在iOS和macOS上面運行。PC端和移動端將變得模糊,二者將完全實現統一。到那個時候,蘋果甚至可能發佈大一統的新系統,從此蘋果所有設備都將使用統一的操作系統。微軟、谷歌做不到的事,蘋果做到了。

哪怕是最不重要的價格因素,由於不再需要維持x86架構的專利技術費用,芯片只需代工費,Mac設備整體成本也將進一步降低,屆時Wintel電腦的價格優勢恐怕就很難維繫了。

蓄謀十五年終成正果,狠心拋棄英特爾的蘋果到底在圖什麼?

如期而至的One More Thing,今天凌晨的發佈會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為了這一個小時,蘋果準備了整整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