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佛教應該知道的佛教常識

信奉佛教應該知道的佛教常識


家庭怎麼設置佛堂
若設置佛壇,應該挑選客廳的正位,也便是主人所坐方位的方向,佛像背面不行臨窗,應當面臨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發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效果。不要把佛像面臨廁所、爐灶或直接面臨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挑選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於禮誦、禪修、唸佛,不作其他用處。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全部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或任擇其一亦可。假如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邊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傑出,以顯其尊貴。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方位比例相稱,不行太大或太小。
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遲早課誦,至少遲早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信奉佛教應該知道的佛教常識


怎麼食素
所謂茹素,指不吃含有葷(“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葷物此方只要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和腥(動物肉)的食物。因五辛含有刺激性,熟吃使人淫火焚身,生啖令人添加瞋恚,學佛人有了慾念與瞋恚,便會遮蓋才智,添加愚痴,盲動無明,造諸惡業;而吃眾生肉,則有失慈悲心,又添加血管內膽固醇,影響健康,故學佛人建議“茹素”。
學佛人食素的最主要目的是培育慈悲心和修定,假如環境不允許,可以吃“三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是專為自己而殺),或吃肉邊的蔬菜;假如條件改進,再逐步過渡到吃全素。如存“不茹素便不能學佛成道”這種觀念,不時起內疚自責之心,便落入了非因計因的“戒禁取見”,反而成為障道的因緣。真心修道,就要堅定信心與政策,不要過分固執於現有的外部條件的改進。

持齋
在釋教中,過正午不食叫做“齋”,受持齋法而不違越叫做“持齋”。釋制持齋之意,一是為了不讓弟子在吃飯上佔用太多時間,避免修道的時間削減;二是飽食不利於修定。大乘釋教因憐憫餓鬼不得食之苦,也發起過正午不食,是舍自我而培育慈悲心的一種做法。


今人體弱多病,需屢次進食,多不能持齋,故古人稱晚食為“藥石”,取其以食療飢病之意。雖然關於在家學佛人,並沒有持齋的戒律要求,但是居士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狀況,挑選受持八關齋戒,或者依六齋日、十齋日等齋日持齋,或持三齋月的長齋,甚至盡形壽持長齋。在持齋的問題上,也不能生固執心。


信奉佛教應該知道的佛教常識


釋教教育的政策是完全破除「迷信」。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呢?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本相不瞭解。由於不瞭解本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效果便是苦啊!假如一個人關於世界人生的本相可以實在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效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為達到這個目的,釋教教育的政策是「破除迷信,啟示實在的才智」,讓咱們有才能在實際環境裡區分真、妄、邪、正、是、非,甚至於善、惡、利、害。然後再協助全部眾生樹立理智、大覺、發奮、進步、達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世界人生觀。可見釋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咱們實在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釋教是滿意的協助咱們處理眾生全部苦難的問題, 讓咱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 這便是釋教在咱們人間的政策,至於往後的政策---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行思議了。所以,要認清楚,佛法是教育,是真的能讓咱們得到真、善、美、慧,永久實在幸福的教育效果。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信奉佛教應該知道的佛教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