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首賀一誠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將發力六大施政方向

圖片

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指出,澳門將發揮旅遊教育和葡語教育的優勢,培養高素質旅遊和中葡雙語人才,為青年學習、就業、創業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圖為澳門大三巴牌坊。 許叢軍攝(人民視覺)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4月20日發表202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這也是他就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在報告中,他分析了2020年澳門面對的形勢,並提出8大施政重點和“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推改革、促發展”的施政總體方向。

賀一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不會改變澳門中長期發展趨勢,疫情過後澳門經濟可望逐步得到恢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澳門自身還具有獨特優勢,只要有效把握國家“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澳門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依然較大。

扛過疫情 推動經濟復甦

澳門新一屆特區政府運作不久,即迎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據統計,今年1至2月,澳門入境旅客300.69萬人次,同比減少56.9%;1至3月幸運博彩毛收入304.9億澳門元,同比下降60%。

賀一誠坦承,疫情令澳門居民就業和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正因為此,施政報告提出的首個工作目標即有效防控疫情,推動經濟復甦。此前澳門特區政府已推出兩輪紓困措施,協助企業和員工渡過疫情難關,保存市場主體的元氣和活力。當疫情緩和後,特區政府還將加快審批200多項民生市政相關的中小型工程項目,使受到疫情影響的澳門中小企業儘快復工。

特區政府將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復甦,恢復市場生機活力,具體措施包括疫情緩和後增加節慶盛事,鼓勵臨近地區居民來澳門旅遊消費等。

報告還提出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產業項目,鼓勵支持內地企業在澳門設立境外總部,並在政策措施、營商環境、政府審批等層面予以積極配合。

賀一誠表示,經過20年發展,澳門已積累了足夠財力來應對目前的困難和挑戰。特區政府應對疫情相關開支將超過500億澳門元。他對未來顯示出足夠的信心。

澳門立法會議員黃潔貞用“以民為本,務實前瞻”8個字評價新一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她支持賀一誠嚴防疫情,把市民健康放在首位,在民生方面精準幫扶,紓困解難,同時前瞻性地做出規劃,儘早重振經濟。

行政改革 打造“數字政府”

在報告“施政重點”部分,賀一誠著重闡述了澳門特區政府的部門架構重整和公共行政改革內容,這也是他在參選行政長官時的主要理念之一。“我們將廣泛聽取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以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為共同憲制基礎,深入務實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賀一誠說。

報告指出,新一屆特區政府將堅定有序地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設,不斷提高政府管治效能和服務水平。目標是建設一個廉潔、高效、便民、便商的現代服務型政府,樹立“一切以市民利益為依歸”的理念,切實增強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摒棄官僚作風。

為提升公共行政效率,賀一誠認為公共行政改革必須進行部門功能性的整合,藉助新的信息技術和手段,運用大數據,打造“數字政府”。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與前提。

按照“整體性、精準性、穩妥性”的原則,澳門特區政府近期改革的重點包括:理順公共行政授權體制,完善政府組織法體系;加強司級機構決策和監督職能,優化部門架構設置;強化和改善跨部門合作機制,提升跨部門合作成效;完善官員問責制度;優化公職招聘制度等。

澳門立法會議員馬志成認為,報告提及政府部門的架構重整和公共行政改革,提高了大眾對政府施政能力的信心。相信澳門能繼續推進“一國兩制”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關心青年 培養家國情懷

青年即未來。施政報告中特設單獨章節探討澳門青年人才培養工作。賀一誠表示,要加強關心青年成長,支持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澳門年輕一代。

報告提出合併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局和教育暨青年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培養特區發展所需要的本地人才。發揮澳門旅遊教育和葡語教育的優勢,培養高素質旅遊和中葡雙語人才。同時,加強青年工作統籌力度,為青年學習、就業、創業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賀一誠說,澳門將設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審批委員會,建立公開、公正、科學、規範的人才評審機制,明確人才標準,確定引進人才的名額,嚴格審批,堵塞漏洞,引進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名副其實的人才,並鼓勵在外工作和求學的澳門人才迴流發展,突破人力資源缺乏所形成的發展瓶頸。

新一屆特區政府還將籌設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為學校及社團開展愛國愛澳教育提供新的場所。賀一誠強調,要加強中國歷史教育,開展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及推廣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增強澳門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

澳門青年聯合會會長莫志偉表示,首份施政報告滿足了廣大青年對政府的期望。報告不僅關心青年成長、回應青年置業問題,還以不少篇幅為未來青年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指明方向,高新技術、中葡平臺和現代金融業等,為青年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空間。

融入灣區 破解空間難題

如何破解澳門發展空間侷限難題?報告指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根本途徑。而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便捷的通道、最廣闊的平臺,澳門將有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務實推進大灣區建設。在此過程中澳門不僅可以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還能提升自身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橫琴是澳門未來發展新的出路、新的機遇、新的希望。”賀一誠指出,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是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最便利、最適宜的新空間。他的施政報告以較大篇幅論述“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承諾澳門將逐步實現與橫琴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銜接,探索將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到橫琴,為澳門居民拓展優質的生活空間。特區政府將加快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橫琴“澳門新街坊”建設,為澳門居民在橫琴就學、就業、創業、養老、居住和生活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澳門立法會議員胡祖傑表示,疫情下澳門產業單一問題明顯,未來發展唯一出路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可以利用自身貿易自由港和獨立稅區的特點,與橫琴在商業上互補,增加經濟適度多元化。街坊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希望,未來特區政府能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繼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大灣區融合。(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4月23日 第03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