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一線講述】

2014年末,南昌海昏侯劉賀墓考古工作漸入高潮,發掘清理的任務離主槨室越來越近了。國家文物局指派專家組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成立一支專門的文物保護力量,為劉賀墓現場考古發掘“保駕護航”。2015年1月,文物保護小組進場,25歲的我有幸成為該組一員。

考古界一直有個說法,“漢墓十室九空”,但海昏侯劉賀墓中的物品卻琳琅滿目,讓我大飽眼福,又無從下手。好在有專家及考古前輩的指導,我逐漸在現場的考古發掘中游刃有餘,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印象最深的環節,是對劉賀墓槨室迴廊漆皮和西迴廊文書檔案庫竹簡的提取。

槨室迴廊西北角有大量漆木笥(漆箱)堆積疊壓形成的漆皮堆積。槨室發掘初期,現場文物遍佈,根本沒有下腳站立的工作臺面,臨時搭建的簡易跳板是唯一的落腳點。跳板與漆皮堆積有一定高度差,為了方便清理、提取,我每天都平趴在跳板上工作6到7個小時。一個多月時間裡,我成天滿身泥土地在考古發掘現場和住宿地兩點一線間穿梭,最後足足提取出十六層漆皮堆積。春季的南昌陰雨不斷,不管是在考古發掘現場還是住宿處,衣服總是潮溼的,床鋪被褥簡直可以擰出水來。雖然充滿苦累,但我每天都收穫著巨大的成就感、滿足感。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迴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家鑑定出它們是刻有文字的竹簡。這是江西考古的重大發現。這些歷經兩千餘年時光的竹簡是脆弱的有機質文物,出土後會輕度失水,出現幹縮現象,提取和保護刻不容緩。在專家指導下,我們不停地探索改進,最終成功清理並提取出5200餘枚珍貴的竹簡。

這段經歷就像一堂實踐課,讓我積累了寶貴經驗。俗話說,學無止境,考古學亦是如此。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作為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今後,我將堅持學習與探索,為中國考古學的建設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晉浩天、王斯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