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求美 美在和諧

仲呈祥先生文藝評論選《審美之旅》,凡四十餘篇文章,是自他從事文藝評論工作30年裡的數百篇論文中選出的。通觀之,便會發現著者一以貫之的“至境”美學思想,那就是“文藝求美,美在和諧。人類審美的終極目標,在於堅守神聖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該文選中和諧的文藝美學思想,尤其是影視美學部分,在現實語境下,在紛繁的影視文化現象中,具有重要的學識意義。

   《審美之旅》強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作用,注重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求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人民精神生活。所選之文,在哲學的統攝功能、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審美標準、以及文選本身的輯文理念等諸方面,體現出和諧的審美觀。

文藝求美 美在和諧


   首先,《審美之旅》強調了哲學對諸多藝術門類的統攝指導作用。文選尤其在影視美學的學科定位和建設上,強調哲學對影視美學的貫穿性和穿透力,辯證地將哲學、文藝美學作為影視美學的理論支撐,具有可貴的學理價值。毫無疑問,影視藝術學作為一門藝術學分支,相較於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以及建築、雕刻、繪畫等藝術,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如果單靠所謂的符號學、現象學、影像技巧造就“影像奇觀”等,影視美學勢必割裂賴以生存的經過歷史積澱的哲理真知。誠如作者所說“我從實踐中深知:欲通藝術學,文學是基礎;離開了宏闊的人文背景的滋養和主體健全審美神經的鍛造,弄藝術是難成氣候的。”作者提出,“藝術美學和美育的一切創新,都根源於哲學思維方式的創新。”那麼,文藝美學特別是影視美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作者認為,就是防止思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不和諧之風――“形而上學猖獗”之風,就是防止諸如發生階段的創作動機純政治方式和純利潤方式、構思階段的創作選材“題材決定論”和“題材無差別論”、物化階段的“高大全”的偽浪漫主義形象塑造和“非英雄主義”的無批判的唯美主義人物塑造等等極端思維,並就這些現象做了深刻剖析。作者始終強調哲學的指導性和穿透力,以科學的審美思維方式觀照影視美學,啟示我們影視藝術生產應該從哲學層面的思維方式上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完成。

文藝求美 美在和諧


   其次,從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藝術作品的品評標準上,《審美之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歷史觀的辯證統一。當今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品評標準可謂林林總總,有些觀點值得研究,如唯觀賞性論、唯收視率論、“藝術無標準”論等等。此書高妙之處,就是從邏輯層面上給予了理性回答,認為思想性、藝術與觀賞性不在同一邏輯起點。的確,沒有“質”的相同性便沒有“量”的可比性:思想性、藝術性(創作主體是藝術家)本是創作美學範疇,觀賞性(觀賞的主體是受眾)實屬接受美學範疇,況且“觀賞性”已本是“藝術性”題中應有之義。在實踐中,如果一味追求觀賞性、收視率及所謂“唯美視聽奇觀”等,拿來指導藝術創作,就很容易使藝術家忽視思想性和藝術性這兩條根本標準,很容易混淆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抑制藝術家自由求美的熱情,甚至會誘發利潤衡量下的商品拜物教之風;在歷史觀上,定會忽視對重塑民族形象與靈魂的莊嚴的使命感,忘記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求,缺乏“對現實人生深刻的洞察與精闢的判斷,對歷史紮實的研究與嚴肅的思考,對吾土吾民之命運的熾烈關注情懷”,一句話,不利於繁榮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這些辯證觀點,在文選《藝術美學與構建和諧社會斷想》、《想起了蔡楚生的“票房奇蹟”》、《收視率與收視質量》等諸篇中有精闢論述,是作者對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藝術作品品評標準的現實憂思和理性回答。

文藝求美 美在和諧


   另外,在輯文理念上,《審美之旅》不但從現實作品中提出理性思考,還從影視藝術的發展史上給予經驗回答,是一種和諧的治學之思。作為熟稔新中國文藝思潮史、親歷且通透新時期影視藝術發展史的文藝理論家,仲呈祥先生在《審美之旅》的選文理念上,不僅僅針對當下“熱”現象、“火”人物進行具體而微的“冷”思考,而且將“史”的經驗與時下現象深度融合,在“史”中尋求答案。回顧是為了前瞻,可以說,對《紅高粱》、《共和國不會忘記》、《牽手》、《長征》等影視作品的品評都是“史中覓詩”的現實觀照,又具有“文化自覺”的前瞻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