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增長,邊界在哪?重審微信、Airbnb和瑞幸

快速增長,邊界在哪?重審微信、Airbnb和瑞幸

題圖:IC photo,作者:陸樹燊(慎思學社創始人、微信創始團隊成員、泛微信生態研究專家)、餘鵬(WeHomeCEO&創始人、Airbnb 中國創始團隊經理、蔚來汽車線上產品顧問)

瑞幸曾是一個傳奇,開店數量、上市時間、營銷策略等等,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如今,自爆財務造假,從神壇跌落。當輿論聚焦於造假本身時,我們更願意從“增長”的角度重新審視瑞幸。對於每家企業而言,增長是永恆的話題,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從瑞幸的增長故事中獲得啟發,或許更有價值。

本期燊談會邀請餘鵬、陸樹燊兩位嘉賓,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關於“增長”的話題:增長有哪些類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增長方式?不同階段如何制定增長目標?增長過程中有哪些陷阱?

我們節選了嘉賓的部分觀點(有刪改),以饗讀者。

Airbnb、微信和瑞幸是如何增長的?

陸樹燊:我們如何定義一個企業的增長?或者說都有哪些增長方式?

餘鵬:

領英創始人Reid Hoffman,在《閃電式擴張》中將增長分為4種類型,我們可以畫成一個座標軸。橫軸由效率和速度構成,縱軸由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構成。

如果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追求效率,就是典型的創業增長方式。打個比方,這種增長方式猶如跳下懸崖後,一邊墜落一邊組裝一架飛機,在此過程中,要儘可能減緩下降的速度,從而為拼裝飛機爭取時間,這個時候最關注的一定是效率。也就是說,在剛剛創業時,面對很多不確定性,因此要儘可能地降低燒錢規模,儘可能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屬於第1種。

第2種,有確定性並且追求效率。企業找到了一個確定的方向,這個時候,就要有效率的規模化推進。第3種,是面對確定性,並且追求速度,這個時候速度的優先級是大過於資金使用效率的。第4種,就是今天我們要聊到的這個主角-瑞幸,就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以全速的方式全面推進。

陸樹燊:Airbnb當時的增長是通過什麼方式來實現的?

餘鵬:因為每個公司都會經歷不同的階段,因此,增長的手段和方式也就不一樣,我先把早期一些比較經典的增長方式與大家分享。

Airbnb的創始人是設計師出身,非常窮,房租都快付不起。因為舊金山的全球設計大會,他靈感一來,就把家裡沙發當成臨時“床”租出去了,每晚收幾十美金。在早期,大多數投資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瘋狂的idea,所以最開始拿到的投資非常少。最終就印證了那句話,最開始看不懂,後來看不上,最後追不上。

因為沒有錢去做市場投放,所以早期就用了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增長黑客”的方式,從美國版58同城上搜集房東的郵件地址等信息,然後發郵件給房東,說你來我的APP,可以把你的月租房、長租房轉化成日租房,這樣每個月可以多賺幾百美金。以這種方式完成了最早的業務啟動。

第二個階段,因為每一個城市都會有舉辦活動的時候,當地的住宿一定會出現供不應求,因此業務就跟著大型活動展開,包括世界盃、大選等,這是一種上升氣流式增長,即藉助外部的這種上升氣流去實現推進。

在中期,Airbnb自己組建了一個增長團隊,用很科學的一系列方法去分析轉化路徑,哪個環節需要提升,如何提升,做了大量的實驗。

到了2014年,Airbnb對品牌全部進行了重新設計。不僅拋棄舊Logo,還進行了品牌重設,聯合英國的一家設計公司,跑遍全球,訪問了大概100多個房東,數百個房客,然後在辦公室待了半年。最後把Airbnb的核心價值觀抽取出來,提出“Belong Anywhere”概念。一經推出,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共鳴。一個好的價值觀,可以幫品牌吸引越來越多價值觀趨同的人,不管是在客戶的選擇上,還是員工、合夥人的選擇上,價值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簡而言之,Airbnb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幾種增長方式,增長黑客、藉助上升氣流、科學化的增長團隊,價值觀驅動。

陸樹燊:那我也簡單介紹一下微信的增長方式。微信在早期發佈的時候,國內也有競品。包括騰訊公司自己也有相關的產品。初期,很多人對微信有很大的期待。結果圍觀的人很多,用起來的人很少。

微信其實真正起飛得益於國外有一款產品叫Talk Box。他們進到中國市場,很快獲得了百萬級的用戶,然後微信跟進了語音功能,用戶量爆發,通過一個功能跟同行拉開了差距。語音對打字有巨大的替代作用。從PC到手機端,打字非常不方便,語音功能滿足了很多人輸出信息的需求,還滿足了某一些人的長線需求。

第二波增長,又是通過新的功能拉動。就是查找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其實這三個陌生人交友功能,給微信帶來這一波真正的增長,之後沒多久微信就達到了1個億的用戶,基本上奠定了在行內霸主的位置。

餘鵬:相比Airbnb和微信的增長,瑞幸屬於典型的閃電式擴張,但這種增長方式要關注幾個要素:第一,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因為閃電擴張意味著要有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空間;第二,毛利率多高?因為在做增長的時候,如果毛利不高,或者一直找不到合理的商業模式,就意味著你沒有自己供血的能力,就要不斷地去融資,才能形成一個閃電式擴張;第三,分發,瑞幸在這一部分做的不錯,利用微信平臺,對新用戶做補貼,以金錢去刺激用戶做傳播和分享;第四,網絡效應,每增加一個人加入到網絡中,產品的價值就會變得越來越高。就像陸樹燊舉的微信例子,不管有多厲害,用戶不使用,就形不成網絡,這是很關鍵的。

這個過程中也有4個影響規模化增長的因素,一個叫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PMF),即產品是否真正找到了與之對應的市場契合點。對PMF的判斷,一般有幾個核心指標:留存率,這個留存率指自然留存率,而不是通過一些手段去刺激所產生的留存率;用戶參與程度、互動程度;第3個因素,NPS值(淨推薦值),通過自然轉發的提升,而不是靠利益形成的刺激驅動。此外,還有一個限制因素呢,就是運營的方式,比如組織變化,是否能夠跟上業務發展的速度變化。那我們基於這框架來分析一下瑞幸。

咖啡市場,足夠大。一般情況下,所有可能消費咖啡的人,全部算進去。但實際上要擠一下水分,即瑞幸能夠服務的市場,到底真正有多少人存在咖啡剛需,比如喝茶的用戶是否能夠轉化成咖啡用戶?這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從瑞幸的判斷看,他們對市場規模的預測是有水分的。

瑞幸的毛利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其對手星巴克的毛利,兩年前大概有33%多,去年降到28%。但不管在什麼的環境下,都保持了一個合理的毛利。而瑞幸顯然沒有。對於網絡效應,這類零售類產品,基本上無法形成網絡效應。

關於PMF,其實我對瑞幸是不是真正找到了PMF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問號的。從所有瑞幸的數據可以觀察到一個規律,營銷手段一旦停止,銷量就一定會跟著下降。最後一點組織擴張,線下門店,一個關鍵指標叫坪效。瑞幸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優化性的改革,比如通過自取和外賣,提高坪效,這一點做得不錯。

瑞幸做的好的,一個是技術標準,另一個是組織規模擴張。但在其它幾個方面,做的不夠,或者說無法實現。所以即使上市後,依然沒有一個好的利潤表現。

企業如何選擇增長方式?

餘鵬:第一,要從產品的價值普世度去看,產品到底是適合小眾,還是適合普羅大眾。第二,看客單價,如何定價,是免費,中等價格,還是很昂貴。第三,消費頻次,是一個低頻,高頻,還是說用戶一生只用一次。每一類的產品或者業務,增長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以拼多多為例,做產品和增長的時候,已經想好了,這款產品基於哪幾個方面進行定位,適合在什麼樣的渠道上傳播。拼多多的產品功能設計和裂變方式依賴整個微信生態。反過來看,把微信當成一種渠道,移動互聯網當成一種渠道,在這種大的渠道紅利之下,可以基於渠道去做產品。

餘鵬:當然,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增長方式,主要看企業所處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整體來看,現在很多企業都放慢了速度,開始採用長期主義。以前都是不考慮現金流、利潤,通過不斷融資去推動增長,但這是需要大資本加持的,很多企業沒有這個能力。除此之外,就是自己有強大的利潤能力。

其實在企業增長過程中,速度和利潤不可兼得,因為當企業想著快速佔領市場,轟炸用戶做增長時,往往不太考慮利潤。而當你想保證利潤時,就會是一種穩步增長的打法。比如7-11,幾十年走得很慢,但保證效率,走得很穩。

但如果目標是拿到市場份額,行業氛圍也起來了同時也馬上突破做網絡效應的臨界點時,這個時候該衝還得衝,因為不衝就會被甩開。所以,不同的階段,根據目標、財務狀況、資本的期望值以及競爭情況,做一個整體的應變。

陸樹燊:我之前有個比喻,市場競爭本質上就是在做增長,就是你搶了別人的份額。市場上有兩種很典型的競爭模式,一種叫山頭競爭,競爭都是在自己的領域進行,不會波及領域之外,在這個領域的勝出者就成為一個山頭,所以我們看到每個細分領域都出現了巨頭。

另外一種模式叫平原模式,一馬平川,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打,最終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勝出,因此就會非常慘烈,也會見證一些人性的醜惡。

餘鵬:對,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想去做增長時就是想在某個行業取代原來的霸主。而如何成為新霸主,其實需要兩股力量:一種叫“破壞的力量”,就有一股力量把原來的格局打破,可能是新興技術的崛起,可能是一種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可能是一種新文化的出現。另一種叫“構建的力量”,去構建新的物種和生態。

破壞的力量中,技術革新很明顯,原有蒸汽機,近有互聯網,5G,從底層科技上打破原有格局;文化也是一種破壞力量,比如亞文化,會分流大眾文化,成為新的模式;經濟形勢則是一種宏觀經濟的變化帶來的破壞力。

增長過程中的“陷阱”

餘鵬:追求增長過程中陷阱太多了,就是看大陷阱還是小陷阱。

比如前面講到的利潤與速度的衝突,企業要擴張就要融資,但融資就會引入資本,資本的邏輯是倍數級回報,一定會打亂企業本身的發展節奏。所以企業很難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通道,我們今天談的增長,是希望一種可持續的健康的增長,而不是單純為了快速擴大規模,否則後患無窮,所以還是要定義個時間長度。就像馬雲給阿里定的102年目標,就是對一個生命週期的界定。

陸樹燊:對,對於陷阱問題,我提出一個“剛需創造”的概念,企業在做增長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打造一個剛需產品。但創造剛需是有條件的,有一項不滿足,可能就是一個陷阱。我從實戰經驗中總結了四大條件。

首先,企業要做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產品,就是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產品;第二,隨著時間推移,產品越來越被需要,增長是跟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需求越來越被需要,供給端才能實現增長;第三,沒有替代品,或者說可被替代性較弱,比如餘總講到的廉價住宿,很難被替代掉。那第四,有共同的市場教育者,經過足夠的時間對市場進行普及,一家企業是很難撐起一個新市場的。創造剛需其實是強行在市場中創造新的物種,並且這個物種將使得整個生態都為之發生改變,是一個系統,所以這個4個條件必須同時符合。

有沒有這樣的物種呢?有,比如保險,解決了人類的生命財產保障問題,有價值;人們年齡越大,對生命健康越來越珍惜,因此,隨著時間推移,需求越來越強烈;可替代品不多,即使互助會、社保這樣的同類產品在,但商業保險還是無法被替代;最後,市場教育,改革開放至今,無論市場還是政府都在推動保險的發展。

所以,四個條件看似嚴苛,但是在增長過程中,如果無法滿足,就容易掉進陷阱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