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 下學期是成績下滑高危期! 這4個跡象表明孩子成績會變差

班主任: 下學期是成績下滑高危期! 這4個跡象表明孩子成績會變差


隨著開學的臨近,最近聽到一位初二生媽媽的抱怨與擔憂:

“今天一天,我和孩子吵了兩場架!最近在家上網課發現孩子上課不夠專心,小動作特別多,學習提不起精神,做作業效率也很低,還特別逆反,聽不進我和他爸爸的話,我們說他兩句,他竟然大吼大叫,或者乾脆把自己關在屋裡。這在以前簡直難以想象…,真的很擔心孩子開學後還是這個狀態”


類似的抱怨,聽過很多次,故事的主角都是初二學生。這可不是巧合哦,這其實是很普遍的"初二現象"!什麼是"初二現象"?家長和孩子如何應對"初二現象",看看這位班主任的回答吧。

提醒:初二,是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坎。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所以家長們和同學們都該好好看看這篇文章了。

1

4個跡象,表明遇到了“初二現象”

跡象1:情緒不穩定,易引發令人痛心的悲劇

受疫情影響,許多學校都有開展網上教學。河北一小區內,由於家長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習網課不積極,導致孩子一怒之下跳樓輕生。家長怎麼也沒有想到,因為自己多說了幾句,孩子竟然賭氣輕生!

近年來發生的一樁樁、一件件真實的案例觸目驚心,自殺的直接原因看起來都很“常見”:“沒收手機”、 “發生口角,被老師或家長批評”、 “課堂傳閱課外書,被批評”、 “考試作弊,被告知班主任”……等等。

在大人看來,這都算不得什麼大事,但在孩子那裡,卻變成不堪生命之重的“天大的事”。為什麼會引發如此慘烈的後果?這和青少年心理成長的“斷乳期”規律有關。

這個年齡段,青少年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展的可能性,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

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存在心理障礙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

因此,這個階段既是發展的危險期,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教育的關鍵期,多發讓人痛心的悲劇。

跡象2:青春期到來,易發早戀

曾有一位熟識的老師說,班上一名男生,因追求同班一名女生不成功,便多次用菸頭燙自己手臂,還用刀在臂上劃了很多傷口,然後跑到該名女生面前展示傷口,以示“痴心”。老師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是跟電視上學的。

有資料表明,近年來,孩子的發育和青春期開始得越來越早。女孩十一二歲有的甚至十歲時開始第一次月經,男孩十二三歲,在夢裡出現遺精,開始了由小男孩向男子漢轉變的過程,這個年齡也大致正值初一初二。

進入青春期,生理上的發育,必然帶來心理上的動盪不安,也會出現“探索”異性的渴望。

因此,初一下學期、初二上學期,學生易發早戀,而且這個時期的早戀形式也很特別,他們不像高中學生那種注重內心感受,而更多是試探和遊戲的成分居多。

跡象3:自控力沒有形成,容易沉迷網絡

後臺留言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求助:我孩子上初二,特別喜歡玩遊戲,只要在家,不幹別的,就玩遊戲,好好說呢,光是答應,就是不改正,我看著著急,有一次氣急了,把手機給他摔了,跟我大鬧了一次,更加變本加厲,根本管不了,應該怎麼辦?

調查數據顯示:在初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玩手機、電腦”(初一34.38%,初二48.42%,初三47.69%)、“看電視”(初一34.83%,初二40.42%,初三39.96%)的比例均高於其他年級。進一步考查學生用手機或電腦常做的事情,

初二學生選擇“聊QQ”“玩遊戲”的比例均高於其他年級。

可以看出,初二學生上網的比例最高,而且偏重滿足交往和休閒娛樂的需求

這是因為在這之前,他們的生活裡只有學習一個內容,自然會感到生活的單調、枯燥,就特別嚮往和迷戀外面的世界。

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識,想要獨立,但自控力尚沒有形成,對學習目的的認識也處於混沌期,因此很容易沉迷手機和遊戲和虛擬世界中,用以逃避現實的壓力和無奈。

這些孩子往往很難管教,有時即使老師和父母三令五申,軟硬兼施,沒收手機,制定規則,對其進行教育或者懲罰,也往往收效甚微。因為手機問題與父母衝突最大也是在這個階段。

有老師在與學生談心時也發現,一部分學生也考慮到沉溺虛擬世界對自己的危害,甚至下決心遠離遊戲、好好學習,但

往往管不住自己,抵禦不住遊戲和短視頻製造出的快感的誘惑。

跡象4:學業不順利,出現逃學厭學情緒

陳某在小學和初一的時候,成績不錯,基本上維持在中上游水平,平時也比較努力,每次回家都是先做好作業,再看電視的。

初一期末考試的時候,題目並不是很難,但是卻沒考好,成績下降了很多,老師和父母都狠狠地批評了陳某,他也覺得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商不高,不然怎麼會一下子下降這麼多,後來也努力過,可是一遇到難的題目,就會想那次考試題目那麼簡單,都不會做,這麼難的題肯定也做不出來。

後來感覺難題越來越多,自己不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上課老師講的東西總是聽不懂,成績下降很厲害,於是就上課睡覺,課下作業不會做,也就懶得做了,反正老師也不管自己了。

父母這一年來總是很兇地說陳某笨,如:“我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生出來的兒子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好,還有什麼能做好的?”父母說的多了,連

陳某自己也感覺確實很笨,於是就想自己反正也學不好,還不如不學了,學習也是在浪費時間。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小學和初一時,上學很聽話,老師留的作業按時完成,家長囑咐的話也聽得進去,為什麼一到了初二,孩子卻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並且對於家長叮囑的一些話,也開始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呢?

其實,開始厭學,表明他已經開始思索學習的意義了。如果他找不到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的原因,那自然就不願意堅持下去,就會厭學了。

升入初二以後,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並且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想先問爸媽怎麼辦,而是他自己會在心裡想: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放在學習上就變成了: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又能怎麼樣?

再加上初二的學習內容和以往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變成了“抽象(邏輯)思維”

,這個時候而過初中生還是依舊小學的思維模式去學習思考,學習就會變得吃力。

對於這些學習上的突變,如果不能及時自我調適,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不改變相應的學習方法,就會出現學習上的落伍。學習上落下了,其它毛病就會趁虛而入。

學生由於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容易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苦,怕受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

2

孩子如何邁過初二這道“坎”

1.學會制定長遠計劃

初中三年,眨眼即過,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環環相扣,初一的知識比較簡單,但如果基礎打得不牢,不能開拓思維,到了初二學習幾何證明,初三學習二次函數就會感覺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還要學習兩門新的學科——物理和化學。

所以,從初二開始,就要有長遠的計劃,步步為營,佔得先機。

2.不要偏科。

要特別關心幾何、物理和英語的學習。這三門課能取得好成績,其他科目一般是能順利通過的。因此,要設法喜歡這三門課,一方面認識到這三門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堅信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好的。

如果發現有落後和掉隊的跡象,及時與老師溝通,尋找根源,與老師、家長一起共同配合解決問題。

3.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

進入初二以後,同學們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成績不管怎麼努力也是停滯不前,或是與同學、老師之間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學習成績。有些同學甚至會因此而一蹶不振。

遇到問題,

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多從自己方面和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有一些孩子為了自尊心,逃避問題,不願意把問題拿出來與別人溝通。這樣做並不能保護一個人的自尊心。要想保護自尊心,只有把問題解決了,成績提高了才是硬道理,有了成績才會真正獲得認可和尊重。

4.培養自己刻苦、勤奮的品格。

“十年寒窗,百鍊成鋼”,每個人才的成長,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為了知識,為了未來,在辛苦耕耘著自己的明天。

現在網絡發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蒐集到關於因勤奮而獲取回報的案例,也有各種流傳甚廣的雞血用以給自己鼓勁加油。看看這些,你會逐漸領悟到,要想活得光鮮亮麗,必須在吃苦的年紀勤奮上進。

各科學習具體怎麼做呢?

1、語文

關於作文:

1.每天堅持寫日記,可以自己選擇一個主題來寫。

2.多閱讀,所有寫不出作文的原因都是讀書太少。

3.深入瞭解1~2個人物的各個方面,必要時可以當作萬能素材來用。


關於閱讀:

1.現代文閱讀要求多練,培養對句子的感悟與推理能力;經常進行這種練習,考試中看到問題後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從哪方面去想。

2.文言文閱讀要掌握課本中實詞、虛詞的各種用法,同樣要常練,才能由量變到質變。

3.把自己組織的答案和標準答案進行對照,找區別,瞭解命題人的思維。


2、數學

1.預習: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能讓你事半功倍。

2.改錯:收集你做過的錯題,訂正並寫清錯誤的原因,這些資料是屬於你個人的財富。

3.認真:老師要求的練習並不是“題海”,請認真完成,少動筆而能學好數學的天才即使有,也不是你。

4.速率:正確率和做題的速度一樣重要。

5.目標:對於考試成績,給自己定一個能接受的底線,定一個力所能及的奮鬥目標。

6.計劃&堅持:合理的作息時間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有助你獲得穩定的學習成績,所以,請制定好學習計劃並努力堅持。


3、英語

①建立錯誤檔案本:

每次練習或考試後,應該把自己做錯的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抄下來,收集彙編。平時和臨考前翻看,加深印象。

②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堅持長期閱讀(可以每天堅持做1篇),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外閱讀(如讀《21世紀英文報》《英語街》《英語廣場》等)。

③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能夠形成流利的語感,也培養了理解能力,為說、讀及英語寫作打好基礎,這是提高英語水平的根本方法。

4、道德與法治

①大部分地區是開卷考試,要記住考點的具體位置,不要因為翻書而浪費時間,每年中考都有人做不完題。

②關注時事。

③看課本,注重目錄,梳理框架。

④記錄一些常用的時政用語和知識點。


5、歷史

1.要有“一個歷史”的整體觀點,對重點問題牢記。

2.把握歷史思路,理清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

3.熟讀課本,看書細緻,包括小字批註插圖都要留意。

4.歸納相似知識點,如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古代主流思想的變遷,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時間點梳理等。

5.經常複習,複習是鞏固記憶的唯一有效方法。


答題技巧:

1.注意全面性,在歷史的答題中,涉及的內容可能涉及到古代史、近代史,綜合性比較強,我們一定要考慮一些事例來回答問題。

2.答題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大腦裡面,把所有跟課本相關的內容在大腦裡面篩選一遍,就是這樣一種全面的方法的話,就可以保證自己的答題不丟分。


6、地理

1.仔仔細細地閱讀課本,掌握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

2.積極思考,著重培養空間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3.思維嚴密,掌握共性,注意個性,關注整體,重視局部。


關於地圖:

1.多看地圖,邊看邊想邊聯繫,最好能儘可能地與自己所學的知識點相聯繫。每天30分鐘的看圖時間保證讓你收穫匪淺。

2.地圖是關鍵,最好能記住各大洲和各大國家的地形圖,及在確定經緯線後可以準確的判斷出地理位置。

3.要記住常用的幾條經緯線,學會在地圖上分析自然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氣候問題。


7、物理

①重視實驗,勤於實驗

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實驗的原理及步驟,注意觀察,做好每一個實驗。

②聽講與自學相結合

課前進行預習,上課認真聽,積極思考

③定期複習小結

當天複習與章末複習結合,通過系統有效的複習,對做過的練習題分類,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8、生物

1.預習:動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2.複習:不斷回顧,溫故知新。

3.聯繫實際: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理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並且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


3

家長怎麼應對“初二現象”

王萬飛老師說,在學校的實際教學當中,每年都會有那麼一兩個問題比較大的孩子,老師們在一起分析、討論,到最後,大部分問題都指向了家庭和家長。出現問題的孩子,大多來自全職媽媽的家庭,和那些父母全都放任不管,完全由老人照顧的家庭。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而且父母雙方都不能缺席。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改變教育模式,做到8件事:

1.改變溝通方式

中國父母所謂的溝通常常是這樣的:

天冷了,記得穿秋褲哈;

你現在都初二了,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再貪玩了;

你再玩遊戲,我就把手機沒收,聽見了沒?

你看隔壁你王叔的兒子,上學期期末考了全班第一;

走路就不能挺直了背?老是彎著腰;

老師說你這學期數學退步了很多。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

有時候,父母一邊說,一邊自己生氣,孩子壓根沒聽進去半句。這不是溝通。

事實上,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閉嘴,不要嘮叨,你的嘮叨只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話要說,一兩句足夠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認為,“什麼也不說”(閉嘴)也可以清晰明確地表達接納感。

父母默默地被動傾聽,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得到了抽絲剝繭式的梳理,他被允許表達情緒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接納(儘管父母什麼都沒說),進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建設性解決方案。

但如果父母插入教導、說教、嘲笑、羞辱、批評、責備等不接納的應答,溝通就變成了一道鴻溝。

2.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學會放手

一項調查顯示,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並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但52.91%的家長第一時間做得最多的是“耐心開導”,讓孩子自己消化的僅為18.13%。家長的不放手和孩子的爭獨立就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家長要學會把手放開,後退一步,讓孩子走得更穩更快。孩子騎自行車的時候,家長扶著車把的手也要放開,車子才會飛馳。人生的路也是一樣,只有鬆開束縛,站在孩子的後面,他們才能發展的更好。

3.做一個有認識高度的家長

承認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課的差距不等於能力的差距,不等於綜合素質的差距,更不等於未來事業的差距。

不苛求孩子,關鍵看孩子是否盡了力。看孩子的成績,更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看孩子的品行與修養。不扼殺孩子的靈性,不忽視孩子的個性,不泯滅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點一點的提高。

4.做一個有見識、有修養的家長

當面教孩子,背後論短長。孩子犯了錯,決不護短;當面要批評孩子,背後和老師商議、探討,可論理,也可提意見。

不委屈孩子,不錯怪老師。要善於把壞事變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達到最後促使孩子不僅改正了錯誤,而且還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5.做一個能與孩子交朋友的家長

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各種競賽,明白“社會上最需要的是勇氣,最能體現水平的是能力”這個道理。學會找機會鄭重其事的和孩子談有關學校的事,有關孩子成長的事,有關孩子品行表現和學習表現的事。

學習和植物一年的成長是很像的。

一顆果樹,最重要的階段不是春天也不是秋天,而是夏天。天暖存活的果樹自然開花發芽,秋天到了果實自然成熟掉落,冬天便休養生息。

夏天卻是果實積累營養、成熟長大的重要過程,如果這一階段果樹出了什麼問題分了心,例如把枝丫著重放在陰面生長,最終果實沒收穫多少,徒留滿樹枝杈。

就好像貪玩瘋長枝丫,果實因為缺少營養就不會飽滿。

一棵樹過一年主要看夏天,初二就好似初中三年學習的夏季,只有認真積蓄力量、不枝不蔓地生長,才能才秋季收穫香甜的果實,才能在中考中斬獲滿滿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