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火了,港澳臺媒:中國科幻有了自信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電中國第一部主要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春節文件發佈後回擊了票房和口碑,港澳臺媒體也對這部電影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並評論說,“漂泊的地球”使中國人的思想活躍起來,科幻片在中國的發展實現了平行、協調發展。

相信隨著中國科技能力的快速發展,中國科幻電影的春天即將到來。

圖片:2月10日,山西省太原一家電影院,人們在影廳觀看電影“漂泊大地”。

中國新聞社張雲強烈的中國哲學和烙印具有“家國情懷”臺灣的“王寶”十三號評論說,“漂泊的地球”有著濃厚的中國哲理和印記。電影的主題是隱藏但不存在的,可以概括為“犧牲更多的野心,敢於為新的一天召喚太陽和月亮”的哲學。故事的起源和結局在於家庭和傳承,具有強烈的中國“家庭情懷”。本文介紹了“流浪大地”是從劉慈新的小說改編而來的。人類自我救贖這一永恆的古老命題被放置在太陽即將滅絕的時刻。為了延續生命,人類開始了兩千五百年自我放逐的過程.與此同時,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類不僅組成了一個“聯合政府”,而且還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助推器來推動地球漂流。人類文明的基礎就是這些巨大的動力。有趣的是,故事的背景還在於中國農曆新年,以及對中國農曆新年的熱愛和感情的嚮往和反抗。一家三代人在劇變中自我救贖,化解成長的結與遺憾。“香港商報”亦關注“漂泊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這是關於家庭,英雄,花園,家庭的故事。影片中的春節、家庭等情感元素符合春節的節日氣氛。同時,影片以光年尺度和廣闊的宇宙建構故事,用具體的電影來表達本土文化的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如“知道自己做不到”、“千千萬萬人走了”等等。

《流浪地球》火了,港澳臺媒:中國科幻有了自信

圖片:觀看電影“漫遊地球”的人們中國新聞社張雲主動界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是保障同一個人的安全和福祉,而不是因為某個群體。這個民族的自私和優越摧毀了這個星球,使整個人類處於危險之中。雖然“漂泊的地球”中描述的場景在可預見的人類歷史進程中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影片的意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這是輝煌、積極和正確的。評論說,這部電影的真實場景是巨大的,後期製作非常出色,特別是“數千萬條道路,安全第一,非標準駕駛,兩條來自親人的眼淚”,這成了許多觀眾都能記住的經典臺詞。它也為科幻電影的悲劇增添了喜劇性色彩,使“北京第三交通委員會”成為許多人追問的“相關部門”。香港“大公報”發表了網友評論,起初,當聽到班長以“三好學生”的標準口吻回答“希望”時,大多數人都以鄙視的態度把這句話當作一個普通的笑話。但是隨著電影的繼續,所有的觀眾都開始認為“虛假的空洞”的答案是有根據的和令人信服的。只要人類抱有希望,每個人都是渺小和偉大的。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上玉圖二號巡邏軌道器全景攝像機。中國國家航天局(Nasa)強大的科技力量促使國產科幻電影“澳門日報”的社論中寫道:事實上,公眾對科幻電影並不陌生,但我們過去看的大多是紐約的“墮落”。白宮或自由女神像倒塌,這一次,中國觀眾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標誌性建築被冰雪淹沒,看到地球向木星墜落。

《流浪地球》火了,港澳臺媒:中國科幻有了自信

木星引力將地球大氣從地球上拉出的壯觀圖像。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大躍進。然而,拍科幻電影是中國人過去從未有過的文化自信。畢竟,中國觀眾看過一部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成長,科幻的啟蒙從來都不是從家裡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科幻電影沒有機會“航行”。評論強調,中國要繼續做好科幻小說,不僅要從政策、投資等方面進一步激發原創力量,而且要在青年科學教育領域作出努力。不可否認,今年國內的科幻電影終於起航了,我們都希望在未來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製作的科幻電影和電視達到國際一流的水準。臺灣的王保還表示,與典型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相比,“漫遊地球”只花了3億元人民幣,但總體效果和敘事卻超過了西方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隨著中國航空航天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中國夢工廠相關人才、資金和技術的日趨成熟,科幻電影預計不會被美國壟斷。“流浪地球”的出現應該是一種長期趨勢的表現。香港文匯報在一篇題為“科技大發展帶來的中國科學幻想之春”的評論中指出,中國的科技能力與以往不同,這是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的新動力。美國有“阿波羅”,中國有“嫦娥”,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美國有“龍”飛船,中國有“神舟”飛船,甚至中國提前發射了“量子衛星”。都是關於科幻小說和科學的。評論指出,只有技術能力強的國家才能有更好的科幻思維和科幻小說基礎。可以預見,中國的科幻時代即將到來。

《流浪地球》火了,港澳臺媒:中國科幻有了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