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作者:陳存選

《吳錄》記載:“曹公聞(孫)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嘗呼‘狾兒,無與爭鋒也!’”翻譯成白話,即是:曹公聽說孫策(這麼快就)平定了江南,想到這也大難為他了,曾(感嘆的)驚呼道:“這小子就是一頭彪悍的猛犬,是無與爭勝的!”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狾”字(來源 | 網絡圖片)

可是長期以來,對曹操這句驚歎語,一般人卻不這麼理解,把它翻譯成:“(別人)不能跟這小瘋狗爭勝啊!”語意雖帶讚揚,但卻含有頗多貶意;更值得注意的是,主語也變成“別人”了(大文學家能犯這麼低級的語言錯誤?把主語都弄錯了!)。

現在,我想借此機會,講講“狾兒”的故事,說說我為什麼不這麼翻譯,而翻譯成第—自然段中的那句話,或者是:“這個狂暴猛犬般的小子,是沒人能同他爭勝的啊!”

後面,試圖從五個方面,來講講這個“狾兒”的故事。

當年曹操與孫堅的戰友情分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劉宏駕崩,涼州豪強董卓,帶兵入京,自為太師,擅自廢立,橫恣京城。朝廷上下,烏煙瘴氣。全國吏民,人心惶惶。

十八路諸侯,興起義兵,進軍關中,會剿董卓。

可是,兵臨前線,面對西涼鐵騎,各大諸侯,卻又驚慌恐懼,觀望不前,唯有曹操、孫堅兩支勁旅,不畏強敵,衝鋒陷陣,大戰西涼兵團。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曹操像(來源 | 今日頭條)

孫堅將軍,揮師突進,斬殺都督華雄,擊退悍將呂布,神勇無比,所向披靡。

而曹操軍團,卻首戰失利,為敵將徐榮擊敗。如果不是孫將軍左衝右突,橫掃千軍,及時牽制住西涼兵團,吸引了董卓的全部注意力,那麼,曹操也許很難全身而退。

曹操與孫堅,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是同齡人。曹操對於孫堅敢為人先,奮勇殺敵,牽制敵人,保全友軍的戰友情分,兄弟友誼,深感五內,永誌不忘。

不久,孫堅將軍,前驅抗敵,玩命打仗,以致殞身,更是深深的震憾了曹操,他對這位戰友兄弟,除了敬仰佩服,又多了一份對其失怙幼子的同情與感傷。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孫堅影視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這樣一個父輩之人,看到戰友兄弟的失怙孤兒崛起,能帶著什麼負面感情嗎?

當前曹操的孤立危難處境

十八路諸侯,會剿董卓,不了了之,結果沒有產生出權威的領袖人物,來主持帝國朝政,從而導致各大諸侯,雄霸一方,各自為政。

在那個軍閥混戰,群雄爭霸的動盪時代裡,曹操卻獨具慧眼,高瞻遠矚,不計自己的威望不高、武力不強、武功不力、財富不多,拼力一搏,出兵勤王,輔佐幼主,匡扶漢室,維護帝國一統江山。

到這時候,各大諸侯,才事後諸葛亮,陡然明白過來,勤王輔幼主,原來是一出歷史大劇,空前絕世,非同凡響。自己剛想明白,曹操卻已捷足先登。而眼紅嫉妒也沒用,只好躍躍欲試,武力相爭。一時間,曹操四面受敵,強手環伺,孤立無援,力有不逮,瀕臨滅頂危機。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曹操影視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危急關頭,他的老戰友老兄弟之子孫郎,白手起家,異軍突起,橫槍躍馬,馳騁疆場,橫掃江南無敵手。這對分散他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不就是雪中送炭嗎?

更何況,孫郎又派來使團,呈送鉅額朝貢,上表擁戴朝廷,奏請封官授職。這對他輔佐幼主,振興漢室的炙手可熱事業,更是錦上添花。

因此,他的不自禁的驚歎中,還含有什麼負面因素,有誰能相信呢?

當下曹操與孫郎的親密關係

江東孫郎,年少起兵,數年之間,雄霸江南。

這是那個動盪分裂時代的大事,更是曹操主政漢室的大事。一接到孫郎的貢品和奏章,一是出於自己遠交近攻的謀略,二是出於對孫氏兩代人的情誼與賞識,曹操立即表奏皇帝,封其為討逆將軍,爵拜吳侯。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孫策網遊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他還主動提議,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孫郎四弟孫匡為妻,又迎娶孫郎堂兄孫賁之女,為二子曹璋正妻。曹孫聯姻,親上加親,親密無間,皆大歡喜。

同時,朝廷徵辟孫郎二弟孫權、三弟孫翊為官,他又建議揚州刺吏嚴象,舉薦孫權為茂才。朝廷的提攜,領導的關愛,無不周全畢至。

基於這種關係,曹操盛讚孫郎,還會攙雜進鄙視、輕蔑、作賤人的負面因素,似乎沒有任何可能。

曹操的詩人情懷與精彩讚語

大家知道,歷史上的曹操,儘管在人格上含有不少負面因素,但他仍然不失為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

不僅如此,他還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文學家、大詩人。他的文學成就,特別是四言詩,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直至現在,也無人可及,堪與《詩經》媲美。

他沉吟哀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念之斷人腸”(《蒿里行》),刻劃了漢末人民的悲慘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他慷慨高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激勵人們只爭朝夕,奮發向上,建功立業,以求江山一統。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短歌行》(來源 | 網絡圖片)

他寬宏大氣,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成大業:“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

他老當益壯,自強不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他用如椽的巨筆,描繪出他那時代的悲哀,他那事業的宏偉,以及他一生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悲涼慷慨,氣勢雄豪,感人心魄,激人奮進。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巨人,用詩的語言,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告訴人們,“換了人間”後,也不應該忘記歷史上的曹操。

曹操,就是這樣一位重量級的文學家、大詩人,他的語言精當、準確性,豈能令人生疑,而產生歧義?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曹操影視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狾兒,無與爭鋒也!”這是他在孤立困境中,對老戰友遺孤建立的輝煌功業,以及擁戴他、並向他伸出援手的嚴正立場,給予的詩歌般精彩而準確的評價:

“這小子就是一頭彪悍的猛犬,誰敢同他爭勝!”

極口稱讚,語意畢露,長輩之情,領導之愛,盟友之誼,詩人之意,溢於言表。

附錄:精妙的句式與精準的語意

曹操語:“狾兒,無與爭鋒也!”

如果是單句,就是一句介詞賓語前置的單句;把前置的賓語拉回原位,一字不少,也一字不增,是:“無與狾兒爭鋒也!”

由此可見,這又是主語省略的單句;主語是誰?是曹操稱讚的人嗎?顯然不是,而是“別人”。

因此,曹操的這句話,只能是複合單句、複合判斷單句,而不可能是簡單單句。它是由兩個小分句組成的。

笫—個分句是“狾兒”。

“狾兒”是獨詞句,即“狾一樣的兒”,改成完整句,就是“兒就象一頭狾。”

現在,再把這兩個詞弄清楚,這個獨詞句,就好翻譯了。

“兒”,很通俗,就是人們口語中的“小兒、小子、小孩”(曹操是父輩人物,對孫策,是可以這樣叫的。他還有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可作佐證)。

“狾”,比較複雜一些。

這個字很少見。讀半個音。還可寫成猘、瘈。查詞義,有兩解。

《說文解字》解釋為“狂犬也”,也就是瘋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平白無故的,讓曹操態度輕率、情感扭曲、無事生非、不怕樹敵,而稱孫策“小瘋狗”,都是不大可能的。此義項應棄選)。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來源 | 網絡圖片)

《淮南子汜論訓》又增一解,為“狗之驚於殺也。”常識告訴我們,“困獸猶鬥”,而面臨宰殺危險的狗,更該是“兇暴威猛而鬥”吧!一般的狗尚且如此,如果是一條彪悍猛犬呢?求生的爭鬥,不是更加狂暴威猛,驚心動魄嗎(此義項與句意相符,中選)!

因此,這個獨詞句,可翻譯為:“這個就象狂暴猛犬一樣的小子”(仍是獨詞句);或者“這小子就是一頭彪悍的猛犬”(改成完整句)。

顯而易見,這—分句的主語是“這小子”(“兒”),是肯定句。

第二個分句是“無與爭鋒也!”

這是一句否定判斷句,省略了介詞賓語“之”的否定判斷句。省略的“之”,代“他”,指代“狾兒”。翻譯出來,(補上主語)這一分句是:

“(別人)是不能同(他)爭勝的”。說得簡單些,可以只說,“是無與爭勝的”,或“是無可爭鋒的”。

也顯而易見,這是一句既省略了介詞賓語、又省略了主語的否定判斷句,主語是“別人”。

綜上所述,把前後兩個分句合起來,前一分句是主語部分,後一分句作謂語部分,可以這麼翻譯:

“這個彪悍猛犬般的小子,(別人)是無可爭勝的。”或者“這小子就象一頭狂暴的猛犬,(是)沒人能鬥得過他的。”

這樣一來,主語都是孫策,而孫策正是曹操說的對象,與語言環境完全相符,不會扯到別人頭上了。

曹操稱孫策“狾兒”,究竟是什麼意思?

  • 作者:陳存選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