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未必來,“央媽”放水的錢去哪了?

數據裡面有魔鬼,數據裡面有真相。

根據近日央行公佈的統計數據,一季度平均每天居民存款增加710億;如果你覺得這個數字誇張,那麼後面還有出乎意料的,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比去年的3328億暴增了5倍,這說明了央媽降準等放的水已經流到了企業的賬戶。

但出人意料的數據背後,卻帶著經濟的隱憂:一方面,居民存款增長,刺激消費提振經濟難上加難,而且通脹還在無形中侵蝕著居民口袋中的人民幣;另一方面,央媽網市場投放的錢可能成為企業套利的機會,從而使央行釋放出來的資金又重歸銀行進,造成資金空轉。

同時,經濟數據的事實告訴我們,17年前的“報復性”消費不會重演,這場經濟仗最更本的是首先讓企業“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談經濟增速的可能。

17年前的報復性消費難重演

報復性消費未必來,“央媽”放水的錢去哪了?

央行數據,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共增加8.07萬億元左右,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這樣寫大家可能第一感覺就是多,但是具體到底多少,計算一下便讓人吃驚:

一季度3個月共91天,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天超過700億存款湧向銀行!

存款的高增長,就表明著消費的斷崖式下跌。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0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受疫情影響,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08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下降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2.5%。前兩個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

就當前數據而言,全國各地方政府發放了數十億的消費券和刺激消費政策,但許多在支付寶上搶到了消費券的人們卻又沒有消費的勇氣。在疫情的衝擊下,人們為了抗擊風險防禦性的習慣存錢,這使得刺激消費的計劃泡湯。

17年前的非典,中國各行業零售消費2個月就達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全年經濟增速基本沒受影響。很多人以此類比,認為這次疫情過後也會迎來報復性消費。

但很明顯,目前的情況和2003年的非典不可相提並論。

非典對經濟的打擊是局部性的,而此次新冠病毒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而且對經濟的內外部打擊是非典不能比的。因為此次新冠病毒造成的衝擊是世界各國經濟的停擺,嚴重打擊了商品資金的自由流通。

而當時的非典主要影響的是北京和廣東局部,相對而言,這次疫情下無論是居民的消費信心和經濟都很難更快恢復。

世界勞工組織預測,多達2500萬人可能因此次疫情失業,勞動者因此損失的收入可多達3.4萬億美元,全球GDP將萎縮1%。

麥肯錫新冠危機報告指出,商業航天航空、旅遊業、保險公司、石油天然氣、汽車和時尚奢侈品行業受到的衝擊最大,有的甚至要2021年下半年才能恢復危機前的水平。

而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如何呢?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國內十個經濟大省市已有超過10萬家企業破產,背後是數百萬人失去了飯碗。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失業人數達到了4803萬人。如果算上那些潛在的失業人數,實際情況更是不敢想象的糟。

而且這個失業統計是需要所在公司開失業證明,然後自己主動去相關部門登記的。而在現實中,在公司開失業證明的本就不多,主動去登記的就更少。

在此衝擊下,消費進一步被抑制。各地方政府鼓勵消費,居民卻不敢消費,這就是目前存貨幣流向的矛盾。

通脹在路上,越存越窮

報復性消費未必來,“央媽”放水的錢去哪了?

即使大家都不敢消費,“現金為王”又被居民奉為圭臬,但是人們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越存越窮。

銀行、餘額寶等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創下新低,怎樣都跑不過通脹。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全國銀行理財收益延續下滑趨勢,2020年2月全國銀行理財收益水平為3.77%,為近2年低點。

另外,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國貨基規模為8.08萬億,比去年末的猛增9605.52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流向了餘額寶。但與之相比較的卻是4月6日天弘餘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到現在都是一路下滑。

與此同時的是,通脹這個神偷卻在無形中偷走大家的存款,即使居民不敢消費但資產依然無形中縮水。

根據2020年我國居民價格消費指數CPI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9%。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3%,環比有所回落。一月和二月CPI分別同比上漲5.4%與5.2%。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季度的資產年化收益率低於5%,實際上我們的錢是不斷縮水的。

這個通脹究竟有多厲害呢?司南君給大家找了過去20年的數據作為對比:

以M2(廣義貨幣量)為參照。在1999年的時候,中國的M2貨幣餘額為119897.9億元,截止到2018年年底的時候約為1827000億元。即經過20年時間,中國的M2餘額是以前的15.24倍。若以此為參考表現,現在的15.24萬元大概和20年前的1萬元人民幣相當。當然了,這種對比也有缺陷,我們再看看另一種對比方式。

以大米為例。在1999年,超市出售的大米價格很多都在1元/斤(有便宜些的,也有兩三元的),現在很多都在4元/斤(有3元的,也有五六七元這樣更貴的)。以大米為參考,20年前的1萬元人民幣,和現在的4萬元差不多。

以理髮為標準。在1999年的時候,普通男性的“洗剪吹”也就3元到5元。現在則是25元到40元不等了。以此為參考,那1999年的1萬元人民幣,大約相當於現在的8萬元左右了。

就拿剛剛過去的2019年來說,大家深有體會。2019年全年CPI同比上漲了2.9%,拉動上漲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的,是因為豬肉和其他部分食品價格供給不足所導致的。

所以,規避得了疫情衝擊的存款,卻躲不過通脹的風險。

央媽放水,但資金空轉跡象出現

報復性消費未必來,“央媽”放水的錢去哪了?

為了解決上面說的企業經營困難和穩就業的問題,央媽繼續往市場投放資金引導利率下行,但這也會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同時因為傳導渠道的不暢,出現資金空轉的現象。

4月15日,在定向降準落地的同時,央行宣佈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中標利率2.95%,較上次下降20個基點。而整個一季度,央行通過貨幣政策淨投放現金5833億元。

4月17日的最高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今天,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顯示,一年期LPR為3.85%,下調20個基點;五年期以上LPR為4.65%,下調10個基點。

與此就是為了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但是卻可能存在資金空轉現象。

數據顯示,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了1.86萬億,比去年的3328億暴增了5倍,說民央行釋放的資金進到了企業的賬戶裡。

但現實效果可能沒那麼好。

央行發佈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數據和社融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6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高0.8個和0.3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0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3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19萬億元。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指出:“在全球疫情蔓延,經濟步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大部分行業的需求在萎縮,投資實體的賺錢效應較弱,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很大。在這種情形下,不斷地降低融資成本,給實體注入流動性,可能反而會使企業將低成本資金用於購買金融資產(理財、信託或基金專戶甚至股票),用於套利。比如某股份行在4月5日發行的6個月理財產品收益率是3.83%,同期1YAA+中短期票據的到期收益率為2.34%。這樣的利差,企業如果發行債券用於購買理財,能獲得超過150BP的收益,其風險收益比可能要高於投資實體。”

據相關銀行業內的人士透露,企業套現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拿貸款資金買銀行的大額存單,我們當地的一些小企業可以從銀行以3.85%的利率批下貸款,而很多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都在4%以上,這就存在套利空間。

另一種方式是企業拿票據貼現後的資金去存款,貼現利率與銀行存款的利差就是套利所得。關鍵在於,企業的這波操作對銀行來說,貸款指標、存款指標都得到滿足。

對於銀行來說,目前的商業銀行都是自負盈虧,此時面對疫情的壓力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劇增,所以有許多銀行不敢將貸款流向這樣的企業,但恰恰又是這樣的企業最需要資金。

所以,目前如何防止央行釋放的資金空轉,保障資金流向所需的小微企業才是關鍵。只有這樣讓中小企業活下去,就業才能穩,就業穩則消費穩經濟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