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在白酒界中,“新八大名酒”和“老八大名酒”如雷貫耳。老一輩愛喝酒的人幾乎無人不曉。為什麼被稱為“新、老八大名酒”,他們都是哪些酒?據說,在“新老八大名酒”評選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烏龍事件,釀成了永久的三大遺憾。別急,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段歷史。

第二屆評酒會——百家爭鳴的“老八大”出爐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當年全國第一屆評酒會結束後,四大名酒的名聲通過報紙、廣播、收音機不脛而走,在全國引起了強大震動,於是當時的人們都有一個認知:在此後的許多年裡,很難有酒廠超越四大名酒。

可中國當時的國營酒廠不算少,怎麼也有個幾千家。

為了掌握酒類的質量情況,促進釀酒工業的發展和提高產品質量,輕工業部於1963年10月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全國評酒會,最終評出八款名酒:汾酒、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麴酒、茅臺酒、西鳳酒、董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八大。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由於第二屆全國評酒會缺乏經驗,對多種香味白酒進行混評,以致於香氣大的酒體佔盡優勢,而以醬香聞名於世的茅臺酒,卻最終屈居第五,這樣的評比結果引起國內譁然,實為第一大遺憾。

於是,組委會決定,在第三次評酒會,首次提出按香型對酒類進行評比。

第三屆評酒會——按香型分類的“新八大”出爐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在大連召開,此時的中國釀酒業在歷經文革磨礪和陣痛後,終於看到了希望。

然而,越來越專業的評酒會上仍然出了烏龍事件:老牌名酒西鳳酒因為沒有把握好遊戲規則,在選報香型的時候“投錯了孃胎”,上報了“清香型”組,結果被淘汰;而全興大麴酒,本應上報“馨濃型”,卻陰差陽錯地也報成了“清香型”,以至於與名酒稱號失之交臂。一向鼎鼎有名的“四大白酒”,竟有兩家因為報錯了香型而無緣“新八大”,可謂第二大遺憾!

在這次評酒會上,由22 位評審組成的白酒評酒團按色、香、味、風格四個方面品評名酒,最終評出中國八大名酒:茅臺、汾酒、瀘州老窖特麴酒、五糧液、古井貢酒、董酒、劍南春、洋河大麴酒,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新八大”。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第三屆評酒會採用的白酒評選規則,在中國白酒歷史的作用是重大的,因為它統一了各種主流香型的風格描述,且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重要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清、濃、醬、米四大香型酒中,只有米香型白酒沒有一個代表性品牌能夠躋身中國名酒行列,這不得不說是第三大遺憾。

這瓶茅臺酒有著太多“第一”

“這是一瓶印有明確日期——1954年的“金輪牌”貴州茅臺酒,有太多的與眾不同、太多的“第一”。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首先是商標圖案,紅色的五星、金色的麥穗與金色的齒輪(車輪),構成了貴州茅臺酒的第一個註冊商標“金輪牌”。

其次是酒標下部的“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出品”幾個字,這是國營仁懷酒廠更名後的第一批茅臺酒正標,也是在酒廠正式對外公佈更名前就開始印製並使用了。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這瓶現在重量700餘克的茅臺酒實物,有若干個第一:現存最早的貴州茅臺酒實物;現存最早的出口版貴州茅臺酒實物;現存最早的出口到新加坡的貴州茅臺酒;現存最早出口到國外,又回到祖國的貴州茅臺酒……

除此之外,它還是1954年周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遠赴歐洲,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宴請賓客時使用同款的貴州茅臺酒,也是周總理送給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那種茅臺酒。

在這瓶酒的頂部,在麥穗圖案、篆體“貴州”字樣的封口紙旁邊瓶肩處貼有一張“CHUNG NAN CO. LTD. SINGAPO”字樣的英文標籤,說明該酒曾外銷新加坡。

此酒為三節式短蓋土陶瓷瓶,又稱“竹節瓶”。這也是早期茅臺酒的特徵之一,1956年這種三節土陶瓶被兩節土陶瓶取代。

“老八大名酒”與“新八大名酒”背後故事!這瓶酒有太多第一


酒瓶正標中貴州茅臺酒五個字中的草字頭“苔”字,是1954年以前的貴州茅臺酒獨有的書寫方式。

為什麼茅臺要改“苔”為“臺”呢?茅臺村、茅臺鎮、茅臺酒的寫法,歷來的文獻大多都以“臺”字為主,“茅苔”的叫法屬於誤寫和個別學者的見解,並沒有得到公認。現在見到的1953年、1954年的酒標中的“苔”字,在1955年版的酒標中就改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