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十歲的小元做事情總是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很讓媽媽頭疼。他有一個八歲的弟弟,小元經常弟弟發生衝突。

和小元不同,弟弟在學校成績很好,而且只要開了頭的事情,弟弟都會完成,不會半途而廢。

有一天,小元自己組了一個書架,就快完工了,媽媽感到非常驚喜,怕他半途而廢,就想給他一些鼓勵,於是對小元說“這個書架真漂亮!你真是太厲害了!”沒想到小元一把推倒書架,並且大喊“哪裡好了,這個釘子都歪了!”然後抹著眼淚跑開了。

小元媽媽特別鬱悶,明明自己用了最直接的方法鼓勵孩子,為什麼孩子一點都不領情呢?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明明自己真心誠意地誇讚孩子,想通過這些讚美來鼓勵孩子,但是孩子的反應卻出乎意料。

父母的讚美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小元其實是一個完美主義的孩子,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好,因此媽媽的讚美在他看來,不是鼓勵,而是嘲諷。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鼓勵孩子,卻沒有用對方法,沒有關注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因此給孩子的誇讚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應該如何鼓勵對自己期望太高的孩子?

小元之所以在媽媽誇獎自己的時候,表現得氣急敗壞,其實是因為小元對自己的期望太高。

在小元看來,自己在爸爸媽媽眼中,就是一個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人,而弟弟卻永遠可以堅持到底;自己一定要做到完美才可以比弟弟優秀,只有比弟弟優秀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明明書架沒有組裝好,離“完美”還差很遠,可是媽媽不僅不理解,還來嘲諷自己,於是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太失敗了!

其實,像小元一樣的孩子有很多,這些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樣樣都要做到最好。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這些孩子的完美主義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一般都是來源於父母的過高要求

許多家長經常不由自主地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作比較,希望孩子全面發展,無所不能。

這樣其實會強化孩子對自己不足之處的意識,他們會逐漸把別人家的孩子當做假想敵,形成“只有超過他,父母才認可,自己才是有價值的”這樣一種錯誤認知。

一旦孩子形成這種認知,無論他得到多少讚美,都無濟於事,他認為他做的事情就代表了他這個人,而自己必須做到完美,超過所有人才可以。

這時候如果父母只是簡單告訴他不必事事第一,他也只會覺得“沒有人理解我”,因為父母長時間的過高要求已經讓孩子不由自主成了完美主義者。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那麼,父母該如何鼓勵完美主義的孩子呢?

  • 父母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過高”?

不能只是嘴上說不必力求完美,而應該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允許孩子有不擅長的事情多鼓勵孩子的優點。

  • 引導孩子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完美主義的孩子更需要鼓勵,因為他們內心充滿了挫敗。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把注意力從“做出完美的成就感”轉移到“做出貢獻的滿足感”上,如果孩子的行為對家庭、他人有幫助,就應該給予鼓勵。

  • 好到什麼程度才算好?

父母要和孩子討論“好”的標準,並且達成一致。

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不需要方方面面都第一,只要有所貢獻,就有價值,就值得被鼓勵。

‌所有的比較都是有害的

很多家長認為,鼓勵會刺激孩子們的良性競爭。

這種觀點其實大錯特錯!因為所有的比較都是有害的。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鄰居家有兩個女兒,英英和笑笑。兩個孩子分別上三年級和五年級,大女兒英英門門課都優秀,小女兒笑笑成績卻不理想。

孩子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什麼時候我們家笑笑能像她姐姐一樣讓人省心就好了!”

遺憾的是,如果笑笑媽媽一直把姐姐樹立成笑笑的目標,那麼她的願望永遠也不可能實現。

媽媽的做法,對兩個孩子都沒有任何好處。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對於姐姐英英來說,媽媽的無限認可會增強她的優越感,而英英為了保持這種優越感,就會覺得自己要一直保持領先,否則自己就是失敗者。這樣長久下去她就會越來越要強,無法接受任何的失敗和不如意,抗挫折能力變弱。

而對於笑笑來說,媽媽的貶低和指責,以及姐姐經常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則會讓笑笑更加挫敗。

媽媽所謂的通過比較來進行鼓勵,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 首先,媽媽必須不再把英英樹立成榜樣

孩子進步的動力應該是由心而發,決不能只是為了模仿別人、成為別人。

媽媽應該停止讓笑笑向姐姐學習,轉而表現出對笑笑的信心,這樣才能幫助笑笑重拾真正的自信心。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只有笑笑重新建立自信,她的努力才能夠是由心而發,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媽媽的期望,也不是為了模仿姐姐,那麼她的學習態度自然就會更積極,進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 其次,媽媽要關注到笑笑的每一點進步,並給予認可和鼓勵。

媽媽應該轉變心態,不要過多在意笑笑和姐姐的差距,而應該避免批評,把注意力轉移到笑笑的進步上。

比如,笑笑如果這次考試成績某一科有提升,哪怕只是一點點,媽媽也應該肯定她的進步,讚賞她的努力,而不是拿她和姐姐做對比。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別小看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這都是鼓勵的開始。

我們要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長處而不是短處上面,關注孩子的進步,給予他適當的認可和鼓勵。

‌讚美要慎用

讚美是鼓勵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但是如果用的不恰當,對孩子的價值觀形成也會有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將讚美看成是給自己的獎賞,那麼少了讚美就會讓孩子覺得被貶低;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在每件事上得到讚美,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是為了得到讚美,而不是因為自己做出貢獻和努力而心生滿足。

大量的表揚和讚美,容易強化“只有得到讚美才有價值”的錯誤觀念,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就會過度依賴於別人的評價,自尊自信全靠別人給,內心無法真正地強大起來。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生活中一定會發生打擊和傷害,孩子們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勇氣,才能從容面對。

所以,家長要注意讚美孩子的時候要適度,幫助孩子發展並保持這種勇氣。

有時候一些簡單的話語,比起讚美,對孩子的鼓勵效果會更好,例如:“我很高興你會做這件事”,“真不錯”,“謝謝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

‌持續鼓勵,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我們不能指望只鼓勵一次就會產生終生的效果,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只要我們表達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持,我們就鼓勵了孩子。

媽媽誇孩子“你真棒”,孩子卻崩潰大哭,你真的會鼓勵孩子嗎?

如何做到這一點,沒有標準答案,我們需要細心觀察,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的這個行為,對我孩子的自我認知有什麼影響?”

只要我們認真地思考,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就能夠更好地鼓勵他。

我們對孩子的愛,應該通過不斷鼓勵孩子獨立來表現,我們要對孩子表達出無盡的信心和信任。

如果伴著鼓勵成長,孩子將會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孩子們需要發自內心的勇氣,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用正確的方法鼓勵孩子,幫助孩子發展這種勇氣,引導他們成長為一個自信勇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