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內科學的門徑,看完感到慚愧……

內科學是中醫各科的基礎。因此,要學好內科學必須堅持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路。的確,中醫文獻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所以,沒有持之以恆,勤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就學不到中醫學術的真髓。中醫文獻,據全國聯合書目記載共有醫藥書籍七千六百六十一種,這樣浩瀚的醫籍,怎樣才能學到手呢?其學習方法如下。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否則欲速不達,就走彎路。遵守這一規律,學必有獲,遵循這種學習的門徑,首先要學好內科基礎知識。《內經知要》、《湯頭歌訣》、《瀕湖脈學》、《藥性歌括四百味》及《藥性賦》等,這是攀登內科學高峰的必修課,在沒有透徹領會和牢固掌握之前,不要急於去學習諸如《內經》、《素問》、《靈樞經》、《難經》、《溫病條辨》、《雜病廣要》等等書籍,以防顧此失彼。正如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所說:“自學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到底。”總的學習規律是:低→中→高→深→精→尖。其目的是取長補短,貴在實用,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不斷調整學習書目內容和速度,求實效,才能達到內科學的光輝頂點。

(二)攻讀精學

攻讀精學是指學問有了一定根底,就要更上一層樓,向著博學精專邁進,有計劃按順序學習:《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內科,先是粗讀,再精讀,後縮影。

1.什麼是粗讀

粗讀是瞭解《內經》概貌,如陰陽五行學說、髒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辨證體系、診法學說、治則學說等粗略內容。

2.什麼是精讀

精讀即細讀,更精細地誦、釋、體會,三者互用,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內經》引用二十一種古代文獻內容,然後再讀各家註釋,從中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上古天真論》提出,“天癸”男女皆有,但男為陽,女為陰,而且許多醫家認為,人之始,即胚胎也,是男精女血交合而成。精血皆陰,天癸也是陰,這叫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如何能使胚胎形成?因此根據讀《素問臆斷》,改為男者曰天壬,女者曰天癸,才能達到陽化氣,陰成形,而胚胎作矣。他如凡十一髒皆取決於膽;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一水不能勝二火,一水不能勝五火等等。

3.什麼叫縮影

縮影就是在精究細研經文的基礎上,將與內科有關聯的經文加以歸類註釋,然後用於臨床驗證之。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便是明證。他如《傷寒》、《金匱》條文指導臨床比比皆是。總之精讀是“去畫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才能達到精英之處。

(三)溫故知新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是培養人才成功的秘訣,是學習和記憶之母,也是向新的知識領域進軍的一條捷徑。如對《內經》、《傷寒》、《金匱》已能熟練成誦和正確解釋,這只是登上一個階梯,雖然舊的知識已掌握,但還必須反覆誦讀加以強化,知識才能鞏固,才能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如對內科學講義,雖已完全掌握和熟讀,但它僅是內科的啟蒙,指導臨床是不足應用的,必須再學習《羅氏會約醫鏡》、《雜病證治準繩》、《雜病源流犀燭》、《雜病廣要》等等,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溫故就要“逐句玩味”,“反覆精詳”,才能有所創見,推陳而出新。如劉完素所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張景嶽所著《求正錄》、《傳忠錄》等都是溫故知新的典範。

(四)書內書外

一個人要善於學習,除上述方法外,更重要的是,不但善於學習書內知識,更要善於學習書外知識,往往書內的知識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知識給予點破,使人豁然開朗,頓開茅塞。

所謂書內知識是指中醫所有書籍而言,如《素問》、《靈樞》、《各家學說》、《醫案》之類是也。

所謂書外知識是指中醫書籍以外相關的書籍,如《癸己類稿》、《問思錄》、《俟解》、《易經》、《書經》、《左傳》、《歸田瑣記》、《酉陽雜俎》、《諸子百家》、《永樂大典》之類是也。

為什麼說書外知識能使人對書內知識中不易理解處頓開茅塞?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王冰釋之曰:“兩精相搏謂之神,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

馬元臺釋之曰:“神之所藏在心,以心屬陽,心為牝藏,故藏之。魄之所藏在肺,以魄屬陽,肺為牝藏,故藏之。魂之所藏在肝,以肝屬陽,肝為牝藏,故藏之。意之所藏在脾,以脾在志為思,唯意者,心之所主故藏之。志之所藏在腎,以志者,心之所立也,志主于堅,腎主作強,故藏之。”

張志聰曰:“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乃陰精所生而藏於心臟,魄乃陰精所生,肺為陰藏,故主藏魄,肝為陽藏,故主藏魂,心主血脈,血生脾,故心之所意而藏於脾也,神生於精,志生於心,亦心腎交濟之意。”汪昂釋之曰:“魄屬陰,肺藏魄,人之運動屬魄,魂屬陽,肝藏魂,人之知覺屬魂。”姚止庵釋之曰:“神者也,主宰一身而司變化者。”

何釋之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以上是書內諸家解釋,而書外《問思錄》曰:“肝藏血,血舍魂,肝藏榮,榮舍志,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是則五臟皆為性情之舍,而靈明發焉……魂為神使,意受神發,魄待神功,志受神攝,故神為四者之津會也。”

綜觀上述記載說明書內解釋都不夠滿意,也難理解,但從書外《問思錄》中卻得到啟迪,我們認為,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五臟所藏的寫法是倒敘筆,故肺臟的生理之所以正常活動是受魄支配的,肝臟生理之所以正常活動是受魄支配的;脾臟生理之所以正常活動是受意支配的;腎臟生理之所以正常活動是受志支配的。而魂、魄、意、志之所以能支配五臟六腑,經絡、皮肉、筋、骨生理活動若一,是因受神總統之。神為什麼能主統?因神之原在腦,腦為元神之府,神機之原,而為一身之主宰。因此,神、魂、魄、意、志是人體五神上使於下,而下返於上,此為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書外知識啟發了人們對書內知識的理解,產生了新的認識和見解,並創立新的理論體系。正如陳善所說:“讀書須知書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乃盡讀書之法。”即為上述之據也。

(五)觀察實驗

臨床病例觀察是提高醫學理論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動物實驗,古代醫家十分強調,而且將實驗做了記錄。如唐朝本草學家陳藏器所著《本草拾遺》中記錄道:“赤銅屑主折瘍,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傷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而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也記載說:“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後遂飛去,令人(以之治)打僕損。”

這兩段記載說明,用動物做藥理實驗由唐、宋就開始了,可惜沒有延續下來。但時間距今雖隔上千年,然而它是科學,是中醫的驕傲,因為它給西醫學開了先河。而且現代科學實驗證明,銅元素是骨骼中製造成骨細胞必不可少的物質。除上述記載之外,明代偉大藥學家李時珍曾用自己身體進行實驗,服用較大量的洋金花,驗證其對人體的麻醉作用,用動物做實驗則更為常事。以上事實告訴人們,讀書必須與觀察實驗相結合,邊讀書邊實驗,才會得到更大的讀書效益。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 《任繼學醫學全書》 ,任繼學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