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重山村“變形記”--本網原創--貴州--地方--首頁

編者按: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佈公告,同意大方等24個縣(區、市)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著大方從此撕掉貧困縣的標籤。一年來,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中,大方縣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重點在菜、畜、果、藥、菌五大重點產業上“謀篇佈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大方縣人民群眾更是收穫滿滿,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展現出一幅幅幸福生活圖景。

“兄弟,今年有何新的打算?”

“割漆,每斤150元,預計能割1000斤左右。”

“這樣算起來,收入還不錯!”

天空飄著細雨,地上溼漉漉的。貴州大方縣星宿鄉重山村,黃順林剛剛從茶園回來,換下沾滿泥土的雨鞋,來到熊清貴家,同他聊起了今年的計劃。

黃順林是貴州大方縣星宿鄉重山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到重山村工作,對這裡的情況十分了解,“以前只能在山裡刨,種植玉米等傳統產業;現在轉變思路“刨”,有了茶葉、天麻基地,山村變了樣。”

“為什麼?”黃順林笑言,人勤快,找準了路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茶農正在茶葉基地採摘白茶。塗敏 攝

群眾富不富 關鍵看支部

重山村屬於深度貧困村,2014年全村946人有41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裡山多土薄,環境惡劣,選擇外出的村民較多。“我剛到這裡的時候,村裡多是老人和小孩,從縣城到村裡需要三四個小時,道路坑窪不平,基礎設施跟不上,沒有什麼產業,也沒集體收入。”黃順林記憶猶新。

“怎麼辦?”村幹部們暗自思忖,重山村是地如其名,一座山接一座山,環境髒亂差,不改變不行!“改,首先要以衣食住行為基礎,最關鍵的是轉變發展意識。”重山村抓住“癥結”,誓要拔掉“窮根”。

摸底評估、修房修路、聽取意見……從群眾最關心的事開始,通過制定嚴格的村規民約,促進公共環境衛生、農戶房前屋後、群眾自身形象換“新顏”,人居環境整治激發了村民謀變的積極性。

如今的重山村,硬化路連接城鄉,串戶路修到家門口,村裡還建起了廣場和籃球場,整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連接各村民小組的通組路和入戶的小道,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村民的房前屋後,也打掃得清爽利落。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黃順林說,全縣上下“一盤棋”,村支兩委形成核心力量,帶動黨員、村民,形成最大合力,要讓村民有事幹,大家的熱情才會高。黨員們帶頭坐下來熱烈討論,研究該怎麼做,怎麼改;村民們參與建言獻策,倡導缺什麼,補什麼。

大方縣因地制宜打造的茶葉種植基地。塗敏 攝

在多方努力下,廣州市天河區給予重山村384萬元的幫扶資金,助力當地發展。2019年,重山村黨支部帶頭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示範點,採取“黨支部 企業 農戶”的模式,因地制宜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高山生態有機茶、天麻和蔬菜,村民們紛紛加入到合作社,貧困戶已基本脫貧。

重山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入組到戶,瞭解家庭情況、宣傳文明新風、引導村民改變生活陋習,積極藉助省市縣政策的支持,多措並舉增強村集體經濟,群眾增收致富,更加有了保障。

致富有產業 增收有門路

“村裡有產業,我們思路也得跟著轉。”熊清貴一家有6口人,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3個孩子在外讀書,“缺資金”成為他家難邁的“坎”。多年來,務工收入是主要經濟來源。

村裡辦合作,熊清貴看到了契機,不僅種植了11.11畝天麻,而且有蔬菜大棚、兩頭牛和兩頭豬的補助幫扶,再憑藉自己的割漆手藝,他家一年的收入有38000多元。“不用外出就有事做,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挺好的。”熊清貴說。

大方縣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高低不平的山上種植茶葉。塗敏 攝

“在茶葉基地務工每天有70元工資,天麻種植基地務工每天有100元工資,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務工的願望。”黃順林說,村民可選擇以流轉土地、基地務工、效益分紅等方式入股,不僅能有效帶動群眾穩定增收,還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

目前,重山村發展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高山生態有機茶1269畝,已有500餘畝茶樹迎來採收期;天麻種植6667平方米,農戶通過資金投入、勞動力投入、林權入股參與合作社分紅、自種社收等方式參與發展,壯大了天麻產業;大棚內種植的32000棒食用菌,已進行第一次採摘。重山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大方縣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的產業。塗敏 攝

重山村之“變”,只是大方縣“菜、畜、果、藥、菌”五大重點產業佈局中的一個典型。大方縣明確由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縣委副書記分別牽頭,組建“五大重點產業”發展專班,每個專班均為該產業發展研究制定詳細實施方案,明確產業發展目標、組織方式、具體任務及工作推進的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全面抓好技術服務、過程跟蹤、產銷對接等工作,為各個產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

如今,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正在大方縣不斷推向深入。大方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使荒山變綠了、產業變大了、農民變富了,增強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信心和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