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發電站: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河北省平山縣沕沕水發電站 ——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楊宏偉


1948年初,在太行山腹地險溢河畔的河北省平山縣沕沕水村,誕生了我黨我軍自己動手勘察設計興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沕沕水發電站,被譽為“邊區創舉”“紅色發電廠”。神奇的電流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柏坡和周邊的兵工廠,點亮了“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第一盞明燈,提高了兵工廠生產能力,為解放戰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修建水電站迫在眉睫


1947年,是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關鍵時期,晉察冀邊區第33兵工廠從張家口以分散的形式遷往平山縣北冶、南冶、唐家會、羅漢坪等村莊。為了適應解放戰爭飛速發展的大好形勢,晉察冀邊區工業局在平山縣北冶村成立了第三生產管理處,加強軍火生產,支援前線作戰。但由於缺乏電力,三四個人一天只能做十來發炮彈,效率極低,遠遠不能滿足前線的需要。於是,解決兵工生產電力問題迫在眉睫。


1947年2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召開晉察冀邊區工業局會議,要求邊區工業局儘快解決兵工生產用電問題,並責成劉鼎負責此事。當時,大家通過分析研究覺得,在這樣交通閉塞的深山區不可能依靠火力條件解決電力,只有依靠當地水資源,修建水力發電站。隨即,他們先後調查了平山縣的小覺、卸甲河等滹沱河沿岸的地形情況,覺得建水力發電站的條件都不合適,最後調查到沕沕水瀑布,覺得這裡比較可行。於是,決定在這裡修建一座水力發電站。


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領中央工委到達西柏坡後,十分關注兵工生產和經濟建設。朱德指出,“兵工生產對我們結束戰爭的快慢有重要意義,要加強兵工生產”“兵工生產就是在後方出汗打倒蔣介石”“怎樣才能提早結束戰爭呢?要多增加手榴彈、炮彈、炸藥,這是重要條件之一”。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大大推進了水電站建設進程。


沕沕水發電站: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沕沕水發電站“邊區創舉”紀念石。資料照片


工匠們巧做“無米之炊”


晉察冀邊區政府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晉察冀邊區工業交通學院(以下簡稱:工交學院),因為工交學院有大批原北京大學工學院的教授,還有近千名學生,讓他們承擔這個任務最合適。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當時物資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在沕沕水這樣一個小山溝裡建水力發電站,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無論工業局,還是工交學院的師生,誰也沒有搞過水電站工程。再就是材料,只有從井陘煤礦接收過來的一部分,根本不夠用;還有水輪機的設計製造,一系列難題擺在大家面前。這真是“無米之炊”。但別無選擇,大家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1947年3月,盧成銘、張子林等人正式勘測沕沕水瀑布,並製圖設計,精確測得瀑布落差為89米,水量為0.3立方米/秒,可以帶動一臺200千瓦左右的發電機。湊巧的是,1947年5月初,正太戰役結束後,井陘煤礦解放,繳獲了一臺德國西門子產的194千瓦的柴油發電機和部分零部件,正好可改造成水力發電機。


1947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一發電工程處成立,由工交學院院長黎亮為工程處主任、總設計師,工交學院教務處主任張子林為工程處副主任。9月,晉察冀邊區第一發電工程處劃歸晉察冀軍區第三兵工生產管理處,沕沕水發電站改稱16分廠,也稱沕沕水發電廠。據第一任廠長商鈞回憶:“設置了土木、機械、電氣、材料、總務、秘書室等幾個部門。其中土木、機械、電氣為三大主體。土木科科長盧成銘、技術幹部梁英,電氣科科長陳寶誠、技術員章衝、王子俠,我自己任工程隊隊長兼技術員。”上級要求各個部門各負其責,分工協作。比如,首先開工的是土木工程,當時是由土木科科長盧成銘帶領100多名學生為主力,輔以從山西省平定縣僱用的少數石匠和抬石子工,以及沕沕水附近5個山村的村民。開始打基樁、建蓄水池,沒有水泥就發動老百姓燒石灰,用三合土代替水泥。


水輪機是整個水力發電工程成敗的關鍵部件,但水輪機是啥樣子,什麼結構,誰都沒有見過。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們在舊書攤上無意間發現一本有關水電的日文版書籍。略懂些日語的技術員龔蘊章一邊連蒙帶猜地將有關水輪機的內容翻譯,一邊同大家研究,弄清原理。等心裡有了譜,先用木棍擺出模型,然後照貓畫虎,設計圖紙。緊接著,製作成品的難題又擺到他們面前。當時整個平山縣沒有一家機械廠,只得到剛剛解放的井陘煤礦尋找加工製作廠家。他們帶上圖紙,化整為零,由正太機器廠等三家企業加工零部件,無能力製作的部件到石家莊購買。大家奮戰120多個日日夜夜,終於完成了水輪機制造任務,並且一次試車成功,真是個奇蹟。


當時建發電站所用的材料購置費非常緊張,絕大多數材料是從井陘煤礦運來的正太戰役戰利品,還有就是各部門自己解決。為了搞到所需材料,大家各想其法。他們常常為了一個小小的零部件,派人跋涉幾十裡山路,跑到井陘煤礦找尋;為了找到一個發電機上的碳刷,電氣科的章衝化裝成商人,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敵人佔領下的石家莊,最後才在一箇舊貨攤上買到;將194千瓦的發電機從井陘煤礦運到沕沕水,30公里的路程,運輸相當艱難,上有敵機,下有深谷,多是羊腸山路。為避開敵機的騷擾轟炸,30多名運輸者白天修路搭橋,夜間秘密行進,整整用了七個晝夜,途中還犧牲了三名同志。眼看只有幾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車卻拋了錨。附近村民得知後,紛紛牽出自家的牛和驢,通過畜拉人推,終於將發電機運到施工現場。


1947年底,土木建築、機組安裝、管道鋪設、電網架設均已竣工,沕沕水發電站基本建成,共動用土石方8000立方米,漿砌一條1公里長的引水渠,架設高壓線路46公里、電話線128公里,裝置配電設施8處。


朱德親啟水輪機發電


1948年1月25日,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晉察冀邊區政府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沕沕水發電站的落成典禮。參與建設的專家、教師、學生、當地百姓都非常激動,早早聚集到了發電站前。


上午10時,一輛美式吉普車沿著險隘河緩緩駛來。車停村口後,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朱德總司令走下車來。只見他身著綴著補丁的灰色棉布軍裝,腳蹬一雙從敵人那裡繳獲來的長筒馬靴,面帶笑容,不時停下來向群眾招手致意。朱德總司令在熱烈的掌聲中向大家講話,他代表黨中央向參加沕沕水發電站建設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並對沕沕水發電站的建成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指出:“現在修建這個發電站能夠幫助生產軍火,將來還能夠幫助農村建設,並且是屬於社會主義建設範圍的一部分……”接著,朱德總司令向大家介紹瞭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他滿懷信心地告訴大家,我們一定能夠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大家聽了十分高興,備受鼓舞。講話結束後,舉行了隆重的授獎儀式。晉察冀邊區工業局決定給第一發電工程處集體記大功一次,並頒發了獎狀,向沕沕水發電站贈送了刻有“邊區創舉”4個大字的紀念匾一塊,還向發電站建設過程中的先進模範人物頒發了獎狀和獎品。


最後,朱德總司令為發電站剪綵,並親自開啟了水輪機的閘門。頓時,水流湍急,發電機組有節奏地旋轉起來,用彩色燈泡組成的“支援前線”4個大字閃閃發光。沕沕水發電站,說它是“邊區創舉”,不僅因為它包含了發電站本身的許多首創,而且它的誕生也改寫了歷史篇章,它是我黨我軍革命歷程中史無前例的創舉,成為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發祥地。


電力輸送到附近的9個兵工分廠,各兵工廠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轟鳴的馬達聲中,工人們晝夜奮戰。他們生產的武器彈藥不僅供應了臨汾、濟南、太原戰役的需要,而且給遼瀋戰役、淮海戰役送去大量彈藥,有力地支援了偉大的解放戰爭。


沕沕水發電站: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沕沕水發電站舊址。資料照片


為中共中央機關送電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完成了轉戰陝北的任務後,決定東渡黃河向西柏坡轉移,與中央工委匯合。中央機關從陝北向西柏坡轉移途中,為了解決中共中央到達西柏坡的用電問題,第三兵工生產管理處黨委就向沕沕水發電廠下達了向西柏坡架設專線的任務。


為了安全保密,萬無一失,廠長商鈞經過再三考慮,決定成立專線架設小組,由政治上可靠、組織能力強、工作踏實的外線電工王肇文擔任組長,另外選派了6名架線工人為成員。在王肇文同志帶領下,專線架設小組奮戰了半個月,克服了重重困難,架設線路27公里,把電送到了西柏坡,為中共中央機關大院送上了電,圓滿完成了這一光榮任務。據王肇文回憶:“我們大約六七個人,從距離西柏坡最近的三家店開始鋪設,經過洪子店把電送到西柏坡。三家店到洪子店是我們鋪設的電線,而洪子店到西柏坡是解放軍鋪設的電線,雙方同時進行,到1948年夏天,西柏坡就通上了電。”


據商鈞廠長回憶:“通上電後,為了安全起見,我還去西柏坡檢查電路情況,並在西柏坡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確定沒有問題以後,才返回廠裡。”有了電,中共中央機關的辦公條件得到改善,滿足了辦公照明、發報、廣播用電。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徹夜不熄的明燈下,組織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


新中國成立後,沕沕水發電站日夜發電,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75年當地政府對電站進行了擴建,改裝了一臺新的發電機,併入國家電網。為了發揮這座紅色發電廠的教育功能,有關方面在發電廠舊址還專門修建了沕沕水發電站紀念館,當年建發電站時使用過的部分工具、電纜都被陳列在其中,而當時的建設過程也被製作成系列油畫,結合當時的珍貴圖片,展示給前來參觀學習的群眾,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


沕沕水發電站: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本文刊於2019年12月22日《解放軍報》“長征副刊”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