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文/李建恆

2020年4月25日

尋覓文化遺存,貫串古往今來。本文根據現已發現的歷史“碎片”,證明“隱豐文化帶”上的確存在沙畫效應,為下一步推導可能隱藏的重大歷史事件奠定基礎。

1

夏餉鋪的鄂國已沉睡了兩千多年,今天,我們要尋找鄂國的國都、追蹤鄂國的足跡、探討鄂國的特色產業和地位作用。這種以鄂國為原點形成的發散思維,如同讓鄂國長出一個個觸角,用其試探性地觸感已被隱去的歷史。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1)一個總能起死回生的鄂國。沿著歷史的遺蹟審視“鄂”,我們發現:夏商有鄂國,周朝有鄂國,西漢有鄂縣、西鄂縣,而今的湖北省簡稱鄂。在此,我們暫不考慮“此鄂”“彼鄂”之間的關係,重點討論古代鄂國的盛衰存廢。

——夏商之時就有鄂國。根據史書記載,夏商時期就有鄂國,至商紂王在位時,鄂侯、鬼侯、西伯侯姬昌並稱“商朝三公”。

——商朝末年鄂侯之死。鬼侯被商紂王處死之時,鄂侯曾犯顏強諫,結果也送了性命。鄂侯死後,其後代襲承侯位。

——西周之初的鄂國。新繼位的鄂侯因與紂王有殺父之仇,故而選擇站在西伯侯姬昌這邊,成為後來周文王姬昌伐紂的盟友。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姬發將鄂侯的封地封在了“南陽”。

——西周晚期之變。近代考古發現,西周早期的鄂國在南陽以南(今湖北隨縣)。從1942年在陝西省岐山縣任家村出土的“禹鼎”銘文可知,在西周中晚期,鄂侯馭方之鄂國被周厲王(公元前841-前827年在位)滅掉。

——春秋早期的鄂國。夏餉鋪鄂國貴族墓地的發現,證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鄂國又“復活”於南陽。

綜上所述:鄂國存世的時間很長,歷史地位顯赫,在朝代更迭之時,仍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復國。

(2)一個總是駐守在戰略要地的鄂國。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鄂國“特別能戰鬥”,其國都無論是在隨縣還是在夏餉鋪,皆屬於駐守在戰略要地。

——西周初期,淮夷和東夷多叛亂,周天子將他最為信任的鄂侯派往南陽之南扼守要塞之地。

——西周中晚期,鄂侯馭方突變,不僅坐視不管淮夷和東夷對周王朝的進攻,而且還“合夥”攻打周王室,使得周厲王震怒,於是“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曰:剪伐鄂侯馭方,勿遺壽幼”(見禹鼎銘文),但未能取勝。再後來,禹以武公的兵車百輛和徒御-千二百人參與作戰,終於俘獲鄂侯馭方。這一記載從另一側面說明了鄂國“特別能戰鬥”。

——近代考古認為:在西周早中期至少有十代鄂侯駐守隨縣鄂國;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至少有四代鄂侯駐守夏餉鋪鄂國。“隱豐文化帶”是南陽通往方城、洛陽的要塞,鄂國“復國”後駐守於此,說明又被委以重任。

(3)一個擅長製作青銅器的鄂國。有關鄂國的歷史,多見於出土的鼎上銘文。如鄂侯馭方鼎、禹鼎,以及在今湖北隨縣和南陽夏餉鋪出土的鼎。在銘文中,有的記錄國家大事,有的記錄“生活小事”,譬如,夏餉鋪出土的鼎上有“唯正月初吉己丑,鄂侯作夫人行鼎。”“鄂伯□□作鼎,則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享”。

鄂國大事小事都要鑄鼎銘記,這一現象說明什麼?是否鄂國擅長製作青銅器?是否鄂國具有采礦和冶銅的優長?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第二冊“土產”記載:“……銅山在泌陽縣東六十里,舊產銅,……桐柏縣北六十八里黃楝溝、六十里大河鎮皆有銅礦……”。

中國地質大學畢業、與礦藏打交道數十年的石文春老先生(參見“石文春簡介”)告訴我們:大河銅(鋅)礦床位於桐柏縣城西北二十三公里,大河鄉管轄。當初地表有古採坑,地下有老硐[dòng](礦坑),古人採坑深約三十米。

如果把方城、泌陽、桐柏、隨縣、唐河、南陽(夏餉鋪)連線成區,該區域多有銅礦,進而追問:開採銅礦和製作青銅器真的是鄂國的特色產業嗎?

[石文春簡介]石文春,夏餉鋪人,1962考入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1967年北京地院礦產地質及勘探系畢業。先後在河南地調四隊從事野外地質找礦和礦區勘探工作,以及成礦預測綜合研究工作(地質師)。1985年調入南陽地方計建委從事礦產資源與開發監督管理。曾任南陽地區礦產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地質礦產局長、南陽礦業協會會長等職,出任河南省礦業協會理事、省地質協會理事。

2

隱山、豐山對峙,古官道從此經過,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為了弄清楚“隱豐文化帶”的戰略地位,本人特請《老子的伏藏》的作者徐向陽老師予以宏觀解讀。徐老師在“天任工作室-白水子談天說地”第二序列講座中特意安排第十九講《南陽隱山與遮山名稱之謎》。本人曾研讀過《老子的伏藏》,寫有讀後感《學道家文化 悟聖賢智慧》,認為是道家智慧在中華大地的伏藏。接下來,本人將根據自己的理解,分述“勺星模型、帝車原理、軍事應用”。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1)勺星模型。勺星是指“勺子”狀的北斗七星(特別強調的是北極星不在其列)。按照“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論,現給出“天上星象”與“地上物象”的對應關係,並將其視為分析問題的“勺星模型”。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銀河對應於白河,北極星對應於南召的太子山。自北向南,北斗七星依次叫做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對應於南陽盆地九架孤山中的蒲山/豐山(二合一)、隱山、獨山、紫山、塔子山、磨山、遮山。另有左輔星對應於臥龍崗,右弼星對應於羊山。更為奇妙的是“黃山”,居於北斗七星的“鬥”中(暫不展開講)。

從圖形上看,天樞星(蒲山/豐山)的位置偏離,若將其東移(跨過白河)則會使構圖更加完美。對於這一偏離現象,徐老師在《老子的伏藏》中已做了解釋,感興趣者可進一步研究。河東文化團隊在研究“隱豐文化帶”時把豐山和清冷淵納入研究範圍,也是為了遵從這一“偏離”現象。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特別說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可解釋為“在天成天干之象,擬八卦像天道;在地成地支之形,演五行觀變化”。我們引入“勺星模型”(模型不同於實體)的目的是為了分析問題,故而不做學術上的爭執。

(2)帝車原理。《史記·天官書》記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在勺星模型中,其南端的第一顆星就是遮山,這是帝車行進方向;帝車尾部的下方為隱山。

徐老師認為:“帝車行進方向是天帝治理天下的方向,有隱藏武力的傾向。在南陽盆地的遮山前有侯集古鎮,侯為箭靶。在帝車尾部的上部有張老大村,拉弓射箭為張。侯集與張老大連線與帝車行進方向一致。古代領兵打仗常應用此方法,叫座貪狼打破軍”。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3)軍事應用。遮山、隱山在軍事應用中的玄機需從其山名來歷講起。

遮山名字的來歷與王莽攆劉秀有關。《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第一冊“山川”記載:“遮山在縣東(指鎮平縣東)三十里,世傳光武被莽兵所逐之此,阻兵不得進,遂得遁去,因名焉”。

隱山名字的來歷與劉備隱兵於此有關。《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第一冊“山川”記載:“隱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世傳曹操追劉先主至此,先主遁去,故名”。

基於“勺星模型”研究“隱豐文化帶”,通過三國時的博望坡之戰、劉備藏兵等典型案例,不僅可以揭示曹操與劉備的用兵理念,又可延伸思考歷代兵家在此的“隱遁”之術,從而求解更多的軍用玄機。

3

今日的隱山已“開膛破肚”,今日的豐山已“削首斷足”。再看“隱豐文化帶”,這裡的遺址遺蹟或已隱退、或被深埋、或正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隱山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豐山

(1)消隱的地名地標。南陽河東“渠文化”專題推出六篇文章,在此,僅以“點名方式”提及地名地標。

——白河、鐵河、白洮河的析水口均在這裡。

——隱山附近曾有“楊林陂、蓮花陂”。

——召信臣墓或祭祀場所已消失在滾滾洪流之中。

——唐朝有豐山堰,宋朝有襄漢漕渠,明朝有上石堰。

——鐵河幾經改道,現已找到與之相關的尤橋、尤家寨。

此外,還有一些幾近消隱的地名地標,如:紅寶山、老寨嶺、官墳、水牢地等。

(2)飄逸的丹霞下院。“隱豐文化帶”上許多寺觀、廟宇已經消失,如:竹園寺、紅廟、將軍廟(靠北)、太上廟、洪福寺、大悲庵、前悲寺、青霄觀、昭烈廟等。其中的竹園寺,曾被“白水黃沙”吞噬了無數次。根據明朝南陽府志和清朝南陽縣誌中的“誤差”,即可“反證”竹園寺的存廢情況。

——金代詩人、南陽縣令元好問遊竹園寺(丹霞下院)同仲澤、鼎玉賦詩《千年香火丹霞老》(參見2020年3月5日發佈的《尋覓竹園寺》)。

——明萬曆四年(1576年)《南陽府志》將此詩“送給”了南召縣丹霞寺(仙霞禪寺)。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明萬曆《南陽府志》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卷四“寺觀”記載:“竹園寺在柴裡保……”。但在卷四“詩”中,卻把此詩“送給”了南召縣。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兩套《南陽縣誌》均記載有竹園寺和元好問的詩。

——在走訪竹園寺小學時看到了民國八年(1919年)的“竹園禪林”石刻。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本文認為:金代有竹園寺,且屬於有著“千年香火”的古寺;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竹園寺處於消失狀態;清康熙年間、光緒年間竹園寺存世;民國八年(1919年)重修竹園寺。

(3)詭異的尋寶秘訣。夏餉鋪的“九缸銀子十八鍋、路東沒有路西多”應為“尋寶秘訣”。近期調查發現,這一帶的確有財寶現世:

——阡陌營“熊家大院”的主人們曾經兩次獲寶,一次是雨後在院子裡發現“雪花銀”(用這些銀子修建了熊家大院);一次是在犁地時發現一窖“金銀財寶”。

——大約一百五十多年前,夏餉鋪東閁[mà]外石家挖出了兩缸銅錢,而後蓋起了一處四合院。

——在豐山堰附近的白河河道,前些年曾發現有上千斤的宋代銅錢。

(4)散落的南陽名片。“漢墓是文化的載體、漢畫是南陽的名片”,“隱豐文化帶”上散落著大量的“南陽名片”。在官方的發掘報告中,有出自熊營、軍帳營的漢畫像石。其實熊營還有一座漢墓,早些年發現後,因漢畫的題材好,如“西域馬、白虎、張騫出使西域”等,已被“行家”運往他鄉。走訪得知:近幾十年來,大量的漢畫像石被倒賣;而今,舊石橋上、寺觀裡仍有數量不小的漢畫像石。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結束語

“隱豐文化帶”西北方向有白河河道,東北方向有博望坡,河、坡的構型如同一個大大的“喇叭口”,把曾經繁盛過的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等聚集於此。而今,倖存下來的遺址/遺蹟非常有限,但仍能證明這裡的歷史文化底蘊雄厚,需要發掘,需要保護。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⑷尋覓遺存 貫串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