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區留下街道借文化“東風”助力基層共治

西湖區留下街道借文化“東風”助力基層共治

楊家牌樓承辦杭州市第十六屆鄰居節

人間四月,春江水暖,西湖區留下街道楊家牌樓社區的居民也忙開了。他們穿梭在鬱鬱蔥蔥的茶園間,為採茶忙碌著。走入其中,你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你家人手夠嗎,需要幫忙嗎?”“我家新進的炒茶機器很好用,明天給你家試試看。”採茶季,共享人力、炒茶機器成為居民採茶的良方,共享背後,鄰里守望正蔚然成風。

鄰里守望、書香文化、以和為貴,一股股文明風尚是留下街道助力基層治理的東風。以社區文化為底色,留下街道聚焦鄰里陌生化、需求多元化等問題,築牢文化家園陣地,為居民打造精神文化陣地,培育歸屬感,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構建基層共治新局面。

築牢文化家園“基地”

“留下大媽”加入基層治理

清晨6點,家住楊家牌樓的吳利英出了門:卡口點站崗、社區裡義務巡邏……這些志願活動要花上她半天的時間。疫情不結束,她的腳步便不會停下來:“大家都叫我一聲‘留下大媽’,我要對得起這聲稱呼。”

“留下大媽”誕生於楊家牌樓社區文化家園。在這片4500平方米的場地上,大媽們組成了文化“四大團隊”——葫蘆絲團隊、舞蹈團隊、歌詠團隊、模特團隊,吳利英就是舞蹈團隊中的核心成員。

“三年前,這裡都是廢棄廠房,現在變成了文化家園,讓我們有了一座精神家園。”回憶往昔,吳利英充滿感慨。

打造文化家園,讓居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2017年5月,楊家牌樓拆除老舊集體廠房,開始打造一座集思想道德建設、文體娛樂活動、知識技能普及為一體的公共文化綜合體。2018年11月,文化家園正式投入使用。

開園第一天,文化家園內擠滿來參觀的居民。楊家牌樓社區主任吳世剛覺得,文化家園的吸引力強勁,原因在於幫居民解決了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營造出了社區的文化氛圍,讓居民找到了歸屬感、責任感。“社區的主體是居民,只有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才會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吳世剛說。

兩年的時間裡,楊家牌樓以文化家園為陣地,激活紅色細胞,打造有人氣的“草根樂園”:鼓勵居民自發成立“文化俱樂部”;挖掘文藝骨幹,培育文化活動志願者隊伍;黨員互助、助老助殘、垃圾分類等職能隊伍,讓文化愛好者轉變身份,成為社區管理的參與者,傳承“鄰里互助”文化,讓“鄰望鄰好,守望相助”深入人心。

築牢文化家園陣地,是留下街道推進基層治理的創新舉措。根據13個村社佈局特點,留下街道科學選址,標準化建設,推進文化家園全街道覆蓋,已經在6個村(社區)完成了文化陣地建設。其中楊家牌樓社區為杭州市五星級文化家園,東穆塢村為杭州市四星級文化禮堂。

制度化推動常態長效管理。留下街道建立健全文化陣地的《日常管理制度》《場地使用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力爭做到“一村一品”“一社一韻”,為居民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精神家園,推動居民自主管理、自主運行、自主發展,逐步實現全方位的自理自治。

西湖區留下街道借文化“東風”助力基層共治

志願者教授翰墨香林社區老人剪紙 資料圖

和高校手拉手志願服務

書香文化助力基層共治

“爺爺,最近還好嗎?閒著的時候可以複習一下學過的剪紙內容。”這兩天,家住留下街道翰墨香林社區的老人經常接到暖心電話,電話另一邊是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的學生。

特殊的緣分來源於一場倡導性合作。留下街道正醞釀充分運用好周邊的高校資源,2017年,翰墨香林社區與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合作,為社區老人提供“香伴到老”志願服務。每週四下午,大學生志願者為老人辦起藝術課堂,教授剪紙藝術,讓老人感受藝術的快樂。

與浙江外國語學院開展志願活動,社區黨委書記叢琳說:“一是源於小區的人員構成;二是挖掘小區文化,讓文化成為助力基層治理的春風。”

翰墨香林社區是經濟適用房小區,住戶以高校教師為主,60%都是新杭州人,鄰里陌生化成了基層治理的一大難點。“如果不能讓居民融入社區,那麼社區治理只是硬性管理,而不能達到和諧治理。”叢琳說。

為了消除鄰里隔閡,翰墨香林社區挖掘書香文化,與高校結成志願服務聯盟。除了“香伴到老”之外,翰墨香林與杭州師範大學國服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浙江科技學院經管學院合作,開展“翰林讀書郎”暑期夏令營、“六一遊園活動”、“集盒號”垃圾減量活動。

常態化的志願活動改善了小區的環境,也溫暖了居民的心。老人臉上的笑容多了;每年還沒到暑假時,參加夏令營的名額已經報滿;走進小區,不經意間還能發現孩子在井蓋上描繪的風景……每一樁、每一件都見證著社區溫暖的變化。

春風化雨,瞭解居民需求,培育文化氛圍,成了留下街道破解鄰里陌生化的路徑。在和家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老人的“心頭好”,除了提供健身區、休息區,社區每週還會請律師、醫生、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服務老人,打造遠近聞名的“幸福養老圈”,培育出“和美、和睦、和志、和諧”社區氛圍。

在東穆塢村,留下街道將鄉賢吸收到基層治理的隊伍中,發揚鄉賢文化,用“鄉賢坐堂”調解村民矛盾,共築美麗村容。

以社區文化“孕育”基層共治,留下街道正匯聚一股股文明新風尚,構建基層共治新高地。

(圖片由留下街道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