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從復工復產看咸陽轉型路徑

《瞭望》—從復工復產看咸陽轉型路徑

4月1日,工作人員在陝西咸陽法士特集團產業基地車間調試設備。 張博文 攝 /《瞭望》新聞週刊

◇“房地產對地方財政的貢獻雖然很高,但我們還是下決心用這塊‘風水寶地’發展高端裝備製造企業。”

◇退城下鄉,把這些國企搬到市區郊外,通過土地置換來獲得產業升級的資金,用來建新廠房、上先進設備,淘汰落後產能

暮春的咸陽清冷尚在,但本刊記者下車伊始,便感受到這座距西安僅20多公里的老工業城市的生機勃發:

從玻璃基板、液晶面板到液晶電視,咸陽市最重要的新興產業——高端顯示行業整個產業鏈都在滿負荷運轉;2月僅生產2萬套,3月上升到去年最高產量10萬套,4月訂單達到前所未有的11萬套,汽車變速箱企業法士特公司的產量處於歷史極值;全國最大的民營電力設備生產企業正泰電器咸陽生產基地,2月中旬復工率高達98%,一季度產量增長5%……

截至3月底,咸陽市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和員工返崗率已分別達到99.7%、97.3%。

咸陽市委書記嶽亮等受訪的黨政幹部和企業負責人把這種經受了疫情衝擊後的速度與變化,歸於近年來咸陽市主動求變,優化產業結構,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經濟轉型。

“用最好的資源發展高端產業”

“用最好的資源發展高端產業,保證這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咸陽市市長衛華指著渭河岸邊的大片土地說。

渭河兩岸,綠草如茵,唐代詩人王維在這裡留下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詩句。來自各地的房地產開發商趨之若鶩。

“房地產對地方財政貢獻雖然很高,但我們還是下決心用這塊‘風水寶地’發展高端裝備製造企業。”這位在咸陽已工作了9個年頭的女市長對土地的認知,折射出了咸陽的轉型理念。

“秦地最勝,無如咸陽”。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陸續在這裡佈局了紡織工業、電子工業、能源工業,到上世紀末咸陽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紡織城”“電子城”“能源接續地”。

進入本世紀後,咸陽幾乎所有的傳統工業都遭遇了嚴重衝擊。“城市轉型發展勢在必行。”衛華說。

怎麼轉?可從全球最大的商用車變速箱製造商法士特落戶說起。

“法士特負責人到咸陽來,一下子就選中了渭河岸邊風景最美、地形最好的地方。經過研究,我們迅速做出調整,把這塊原計劃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土地出讓給法士特建廠。”衛華說,“我們還把法士特周邊的臨河地都用來發展高端製造業,政府建好廠房,向全國招商,吸引優秀企業來此投資建廠配套,拉長產業鏈,形成高端製造集群。”

渭河岸邊,一片片廠房次第矗立。其中,一座總面積9.7萬平方米接近竣工的巨型廠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裡將落戶全球最大單晶硅企業隆基公司生產5GW單晶組件的廠房,是迄今為止全球光伏行業單棟最大的廠房。”衛華說,“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是我們負重起跳的方向。”

統籌資源新舊並舉推動高質量發展

咸陽高端顯示行業,雖受疫情影響,但在復工後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很快實現了飽和生產。該行業在咸陽的終端企業——生產液晶電視機的冠捷科技公司,3月出現了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加班生產,平均每20秒就能生產出一臺電視機。

與西北地區其他老工業城市一樣,轉型的一道道難題曾橫亙在咸陽面前。

“好比行車途中,荊棘越來越多,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躲過眼前障礙,更要考慮該換一條路走。”嶽亮說。

咸陽的轉型答案是“新舊並舉”。一方面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產業佈局,結合自身優勢選擇一批高端接續產業和新興產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咸陽首先向自己曾經的兩大支柱產業紡織工業與電子工業舉起了重錘。

咸陽紡織行業的骨幹企業包括西北國棉一廠等5家國有控股企業,涉及國企身份員工1萬多人,且設備陳舊老化,企業無力添置新設備,但“一破了之”的辦法難走通,“退城下鄉”帶動產能升級的思路應運而生。

咸陽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由於歷史原因,這些紡織企業地處市中心,佔地面積大。隨著城建步伐的加快,市中心的土地價格不斷攀升,政府決定把這些國企搬到市區郊外,通過土地置換來獲得產業升級的資金,用來建新廠房、上先進設備,淘汰落後產能。”

“退城下鄉”使咸陽國有紡織骨幹企業成功淘汰了落後產能,下崗員工得到了安置,企業重新整合後生產能力、贏利水平大幅提高。

以彩虹集團為代表的咸陽電子工業的轉型可謂浴火重生。2005年,國內平板液晶電視開始進入市場,彩色顯像管大幅萎縮,幾經嘗試,咸陽電子工業在產業轉型的路上始終踟躕不前。直到2012年,在各方不遺餘力的努力下,彩虹集團併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CEC)。

2015年,市委書記嶽亮上任不久,即把建設高端液晶面板生產線作為咸陽市“一號工程”。當年12月,投資280億元的CEC8.6代線液晶面板項目破土開工。短短兩年時間,這條現代化生產線就正式投產。

圍繞彩虹廠,咸陽引進了年產400萬臺電視整機的冠捷項目,並陸續在周邊形成了35家配套企業。“在咸陽高新區生產液晶顯示器,我們可以從石英砂原料一直做到終端產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零距離運輸和零庫存。”

“破舊”的目的在於“立新”。咸陽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產業轉型脈絡日漸清晰,電子、高端能化、汽車製造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軟硬兼施優化環境

高質量發展會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而不斷優化軟硬營商環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嶽亮認為,營商環境是咸陽市最核心的軟實力,其中幹部是決定性因素。

法士特咸陽公司經理張文慶對此深有感觸:“疫情期間,市區幹部每週都深入企業開現場會,針對我們提出的困難,馬上就辦、辦就辦好。”

政府服務“跑在前”,咸陽市的企業復工也“醒得快”。

衛華說,疫情期間,為幫助外地員工迅速返回企業復工,咸陽市實施兩個“三分之二”政策:企業接回員工復工的費用、對員工的核酸檢測費用,政府出資三分之二,企業出三分之一。同時承諾,第一季度,企業產能若是恢復到去年同期的60%獎勵20萬元,恢復80%獎勵30萬元,全部復產獎勵50萬元。

正泰智能電氣西北產業園是正泰集團繼溫州、上海、杭州之後建立的第四大產業基地。公司總經理李水清告訴記者:“由於員工到崗率高,2月中旬,咸陽基地的復工率已高達98%。整個一季度,沒有出現一起退單。”

牆內事情企業辦,牆外事情政府辦。副市長韓宏琪表示,“下一步,政府將開展暖企行動,推行‘企業24小時平靜工作日’機制,全力保障企業開足馬力生產。”

激勵企業投資發展的還不止這些。

“一城綠樹半城湖,這兒的氣候和江南差不了多少。”彩虹光電董事長陳忠國是南京人,老伴總擔心他不習慣西北的生活。前些日子,老伴來咸陽,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裡,“傍晚在渭河邊散步,春風拂面,感到很舒適。”

近年來,咸陽依託“母親河”渭河進行大規模生態治理。大大小小的溼地公園點綴其中,水清、岸綠、景美,來自五湖四海的異鄉人也沒有了疏離感。

華燈初上,夜幕降臨,恰有絲絲小雨。新建的“渭河親水步道”上,一群又一群人奔跑健身。他們速度不快,節奏沉穩,猶如這座城市的轉型。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孫波 毛海峰 梁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